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阴阳互补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得更早。阴与阳的观念在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说卦》把阴阳普遍化:“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认为阴阳的对立和互补是天道,地道和人道都受此原理支配。《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在西周末期,不仅以阴阳为宇宙的两种普遍的基本对立,也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战国时代如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产生了“二气”的观念。《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为阴阳,同时强调二气相感。如《彖传》说“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荀子也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阴阳二气作为宇宙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不仅相互对立,而且相互作用、相互感应,阴阳二者的相互配合使万物得以生成,使变化成为可能。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用关联的语言来说,阴阳是最基本的关联要素。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在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示的建构。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宋代周敦颐依然如此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宋代以来,没有一个哲学家不受阴阳观念影响,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如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又说:“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无论阴阳的“接”,还是阴阳的“交”,哲学上都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当然,就阴阳二者的本来规定而言,一般来说阳居主动,阴居被动,但“二气”哲学的宇宙生成论中并不强调这种差别。如朱子论阴阳二气云:“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二气相感,化生万物,故事物未尝无对。” 再如张载的名言:“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 一物两体即是说一气之中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一故神是说阴阳结合为整体才能实现运动的妙用;两故化是说一气中包含阴阳互动,所以气有化生的功能。而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 干脆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在先秦《管子》中早有对阴阳作用的认识:“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阴阳被视为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推移的动力和根源。张载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他还说“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一” 。朱子云:“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 所以,阴阳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此构成的动态的整体变化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普遍意识,影响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如中医是最充分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人体生命和疾病的理论说明,明代中医张景岳就指出:“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必得阳而后行。……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 阴阳互相包含、相互作用,阴阳的平衡构成整体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是整体主义和关联思维的集中体现的代表。

宇宙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更简单地说,是包含阴阳互补互动的整体。阴阳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了世界及其运动。葛瑞汉(A. C. Graham)指出:“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那样,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互补的,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 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如何处理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中国文明古老的阴阳平衡思维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现代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eIGrfBT7mFhcY+65zJK7eHFEknyWdgbhI/T0XbNIipsSodqp2tbHYBTrCaci2C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