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中华文明当代复兴并走向世界的时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基础”或“哲学背景”的含义包含较广,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一个是哲学思维与宇宙观的方面,另一个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面。本文专就前一个方面,即哲学思维与宇宙观的方面来论述。

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农业在华北和华中两地最先发展,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文化区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长江文化为主体,联结周围区域文化的格局。故中国文明由多元的区系文明不断融合而成,其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地区和华夏族的文明为核心,与周边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商代的文明已经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华夏文明中心的结构,并显示出文化的中国性。从夏商周三代文明来看,中国文明地域的广阔和整体规模的巨大,是与其他古文明很不相同的一个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融合也达到很高的程度,黄河流域的居民形成了华夏族,并与四方的夷狄蛮戎集团不断融合,到秦代时已达到6 000万人口而成为汉族。 中国文明的连续与扩大有多种原因,其中有内部的文化因素,如祖先崇拜,宗族、国家的同构等。

已有汉学家指出,要了解中国文明,就必须理解这一文明的思想根基。 他们的做法是追溯到中国文明形成之初,寻找当时建立的思维和观念对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中国文明的核心要素。在这些核心要素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了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因果性、人性的最基础的假定。这些世界观被认为与中国文明历史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这种重视中国文明形成初期基本观念的看法,隐含着对于中国文明整体长久连续性的肯定,因为,如果这个文明是断裂的、异变的,仅仅关注文明形成初期就没有意义了。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指出,过分重视早期文明时代往往受到批评,因为轴心时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之间,中国历史发展中各领域都一直发生着重大变化。然而,他强调,中国历史的那些变化确实需要置于一种文明框架来看待,因为中国文明的框架并没有出现过西方式的全盘的质的决裂。 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的总体框架是持久地连续的。这里所说的文明框架不仅包括外在的制度文化形式,也包含制度文化形式背后的观念特性。那么显然,这意味着作为中国文明的根基,其基本思维观念也是长久稳定和连续的。不过,应当指出,西方汉学追溯到中国文明形成之初,去寻找当时建立的思维和观念对后世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种做法并不全面,因为文明的特色不仅要看其形成初期,还要看轴心时代,更要看这一文明成熟期的综合完整特色,成熟期文明更能彰显其全部内涵和特色。

很明显,与西方近代以来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代中国文明的哲学宇宙观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故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应当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这种宇宙观体现在中国文化、文明的方方面面。 YXo+QjwHFEUg0r5zszMBy+LFqoVNbBVi9p6Kjgf1Y97wgQLHo4AQqUOaEfFqYV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