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孔子的美德政治理想

孙中山先生早说过,“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中国古代早在《左传》中就提出“政以治民”(《左传·隐公十一年》),故中山先生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是有一致处的,也可以说是对古代讲法的一种新的诠释和发展。不过,古代的“治民”往往被理解为管理民人,而不是管理人民的事;不是把人民的事治好,而是把人民治服(民服)。所以,虽然《尚书》中的天民合一、天德合一的思想成为后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但商周以来的实际政治运作和施行也习惯地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此即“政以治民”。如何治民即是如何为政,它不仅指涉政治运作施行的方法,也包含着对政治本质的理解。简而言之,政治是对一国之事务的管理,而政治哲学是用哲学的方法论述政治价值及其基础、根源。政治哲学研究何种政治价值值得追求 ,并以此为标准推动现实政治、进行政治评价,以及以此探寻理想政治生活。政治哲学的观念不仅可以独立地阐述出来,也往往通过政治讨论表现出来。

政治哲学即对政治及其活动的本质进行道德的、价值的反省和界定。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考的主要部分。儒家政治哲学的这种地位,不仅是因为其作品的数量占了多数,更是因为儒家政治哲学直接影响了,关联着两千年来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并由此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主要的规范性传统。

在《论语》中涉及政治的地方不少,尤其是孔子答人“问政”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问政”是涉及政治实践和行政举措的提问。自然,问政于孔子,在多数情形之下,是执政者(如季康子或准备从政者子路)对于“如何为政”向孔子提出的发问,而为政即是施政,即从事治理国家人群的事务。在春秋时代,“政”是多层级的,有天子治天下之政,有诸侯国一国之政,有卿大夫一家之政等,随封君等级之不同而异。而为政者可以是封君本人,也可以是协助封君从事于治理民人的卿大夫士。对于这类问政,根据对象的不同,孔子的回答是多样的,即根据问者的特点而给以为政方法的指点。从孔子的这些答“问政”的言辞,可以看出他对政治实践之重点的认知,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后面的根本预设。

孔子政治思想中以下几个论点最具代表性:

第一,“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为政即从事政治的治理与领导,“以德”在字面上可能有两种意义,即道德教化和道德表率。而从整个句子来看,为政以德并不是泛指以道德治理国家,而是特指为政者以自己的道德作为人民的表率,故后句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为政者能作道德表率,人民自然都会归向为政者,如众星环绕北极星一样。这一句是讲政治德行的意义。

第二,“道之以德”: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即引导、领导,政治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领导,而领导社会和人民的方式是“德”,规范人民的方法是诉诸“礼”。就“道之以德”来说,其宗旨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主张以道德实现政治领导,在当时有其针对性,那就是反对以刑治国。以政治命令和刑法来治国,势必对人民实行横征暴敛、严刑酷罚,因此以德治国不仅表达了儒家对治国方略的深刻睿见,其背后包含着儒家对人民的关切和爱护,预设了政治要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温饱、社会的安定平和为目标。有耻且格,则表明孔子对政治的理解中,政治的目标不仅是追求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个善的、有道德心的社会。道之以德,应当指推行道德教化,提升人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以引导人民的良善行为。这一句是讲道德教化的意义。

第三,以政为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首先,“正”是对行为的规范,“政者,正也”是说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管理社会的行为;其次,社会行为的规范,要从君身做起,君帅以正,则民无不正。因此,如果说,“政者,正也”可能是春秋时卿大夫对政治的一般认识,那么孔子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君帅以正,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所以,对于“政者,正也”,孔子的理解与以往执政者不同,强调的重点在执政者的正身,于是孔子的“正身”观念在其政治思想显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正身是对政治领导者而言,“正其身”比“正其民”更为重要。这一句是强调修身为本的重要。

“政者,正也”,这可以说是以定义形式表达的孔子对“政治”的理解和主张,在孔子思想的表述中并不多见。用“正”来界说“政”,不是定义“政治”的辞典意义,而是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政治活动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指点政治实践的关键;一方面是他对西周以来主流政治观念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是对西周春秋政治理解的发展和转进。《左传》已经有“政以正民”(《左传·桓公二年》)的提法,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政治观点,这个说法点出政治是执政者的活动,重视政治与正民的关联,但对如何正民,并未说明。一般认为,此“正”亦即规范、纠正之意,因此,“政以正民”很容易混同于后来法家的命题,法家主张用刑法来管理社会、规范人民,在法家的正民思想里,道德没有任何的地位。早期法家,如《管子》,便认为:“以正治国”,甚至也说“政者,正也”(《管子·法法》)。而孔子认为,“正”是指领导者身之正,领导者德行之正,在孔子看来,政治的要点,是执政者发挥其道德表率的作用,以实现和促进整个社会的“正”。所以,在孔子这里,“正”从单纯的政治规范意义,转为道德德行的意义,既代表社会正当的秩序(包括政治秩序),又代表从天子到士大夫的端正德行。孔子把“正”的重点,从“民”转移到执政者之身,这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转变,其中在思想上、观念上预设了孔子对道德领率作用的根本信任,也建立起了政治与道德的根本关联。

众所周知,孔子明确表示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道,而春秋时代普遍流行的“政以正民”的思想接近于“道之以政”的思想,“政以治民”之“治”也近于这样的意思。把“道之以政”,转变为“道之以德”,这种转变,一方面要求从政治的政令主导转为政治的教化主导,另一方面则要求领导者德行作为表率。故孔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通过正身来正民,通过正己来实现正人的目的,正是体现出孔子对“政者,正也”的独特理解和具体说明。因此,这种对政的理解,不是仅仅追求“何为则民服” ,即人民对执政者的简单服从,它实际所追求、所欲实现的,是道德美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身”在这里是指行为,所以古代也强调“修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认为政治应“以修身为本”。“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政治的实践,最后要归结到政治领导的美德。

第四,政治美德:

《论语》记载孔子论政治美德的话不少,以下几则有代表性: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

这四条,虽然回应的问者不同,但其内容应该是就君主与卿大夫的政治美德而言。春秋时代的卿大夫也是封君,只是其政治等级和占有范围在国君之下。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德行都是统治者的德行。孔子认为,践行这些美德是参加政治的前提,也是取得治理效果的根本。这些主张显示出,孔子的政治观确乎是美德的政治。这种政治观预设了君主的德行对臣下乃至民众的单向感动与模范影响。

由前面所说可见,儒家不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实现,不强调政治制度安排的创新。儒家理想的政治是以美德为基础的政治,强调政治事务不能脱离美德。从西周以来不断强调的政治领导必须务德、宽民的思想,到春秋末期已经渐渐成为政治传统的重要一支,而由儒家自觉地加以发扬。观察孔子在《论语》中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与评论,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解的根本预设,其中重要的核心之点即是“政不离德”。

在孔子看来,对务德的强调,不仅是行政的方法,而且关系到对政治的根本理解,虽然孔子对政治的理解有些是在明言层面上表达出来的,也有一些未在明言层面上表达出来。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政治是不能脱离道德的,故在这里不存在政治的中立:政治必须以伦理原则为其自身的基础,脱离了伦理,脱离了道德概念,政治将不复为政治,政治必须放在价值的善恶中予以掌握。

政治不仅不能独立于善恶,而且政治是最可能造就大恶的活动。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以历史经验为基础,特别注重历史世界对暴政、虐政的批判,从而政治的善恶成为最重要的善恶,其标准端在于政府给人民带来什么。国家给人民带来的是痛苦饥寒,则为恶,国家带给人民的是温饱有教,则为善。相对地,君主、政府之骄奢淫逸为恶,克勤克俭为善。此外,还涉及政府能否维护传统和信仰。古代中国特别是儒家的观念中,“政”的概念与欧洲古代“政治是有关国家的事务”相比,更强调政治是与“民”相关的事务。政治是围绕人民生活安排进行的。因此,与马基雅维利“非道德的政治观”相反,在古代儒家则持“道德的政治观”,始终认为政治是有善恶属性的,必须以善恶作为评价的准则,以不断改进政治。政治不能超越道德价值,独立于善恶之外的政治是不存在的,政治社会必须以社会主流的道德信念为依据为基础为保证。如前所说,这种对政治的理解里面有深刻的天道自然法的背景。

总结起来,“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是孔子对古代“政以治民”和“政以正民”的重大改造。古代儒家强调政治德行对于政治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道德教化,坚持以美德为政治的基础,以善为政治的目的,以仁贯通于政治的实践,这些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条件下,仍然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548ycCdNHpgFF0+ps4n91+bCudxdj3qqlAXixfEYb47vYtkv4IYMpsnVwIv5op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