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境内村民大多生活艰辛,遇上风调雨顺,一般农户尚能有饭吃,有衣穿,但普遍不富裕。假如遇上天灾人祸,则入不敷出,度日如年,苦不堪言。
1949年后很长时期,村民先后以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为单位,有固定的实物分配和年终分红,绝大多数农户生活温饱或基本温饱。计划经济时代,农户生活必需品大多凭购货票证购买。
1973年下半年,对漕泾大队学校三年级至初一年级学生(共291人)进行过一次“忆苦思甜”抽样调查,其中有267人上交调查表,汇总数据如下:1949年前夕,受地主剥削213户,受高利贷剥削101户,做长工99人,做短工240人,做童养媳38人,卖讨丫头14人,卖儿女11人,卖房屋51户,卖田地104亩,卖青苗17户,讨饭74人,亲属被害死41人,被抓壮丁65人,遭强盗土匪抢劫62户,被反动派鞭打278人,有病无钱治疗死亡206人,冬天无棉衣450人,夏天无蚊帐276人,一字不识671人,房屋被烧19间,做童工14人,上辈无下落3人。1973年下半年,党员54人,团员95人,“红卫兵”28人,“红小兵”400人,小学生451人,初中生53人,高中生29人,其他学习者73人,房屋新建280户,改建167户,猪羊1912头,丝绵被215床,棉花被881床,垫被466床,毛料衣服204件,丝绵衣1232件,棉花絮衣791件,毛线衣606件,棉毛裤272条,低筒套鞋967双,高筒套鞋796双,球鞋671双,蓑衣524件,电灯726只,时钟166只,手表111只,热水瓶463只,五斗橱22只,暖橱196只,新做床93只,享受公费医疗32人,享受合作医疗1625人。
1977年浙江省桐乡县购货证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仅物质生活充裕起来,而且精神生活明显丰富了。从整体看,2000年村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餐次习惯
旧时一日三餐。农村农忙期间下午加一餐点心;从前时要开夜工,半夜加一点便餐。早餐一般喝白米粥或饭糁粥,配以自家腌制的咸菜或隔夜菜,相应时节有些辅食;中餐一般是白米饭,炒点自家菜园摘来的蔬菜,蒸点老冬菜,菜油放得很少,荤腥更少;晚餐多喝粥,如有午饭剩余,则蒸热后给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和做重体力活者搭吃,餐菜极少,直到20世纪末,渐改晚饭并有烧菜。
传统吃食
主食:以大米饭、大米粥为主。旧时,食单季稻米,也有喜食冬舂米(米经加温发酵)的,煮成饭松软爽口,易于消化。20世纪50年代末,耕作制度改变后,改食双季稻米,但早稻多作为公粮上缴,村民多食晚稻米。为调口味,农家常在大米中掺入猪肉末、蔬菜、杂粮等煮成咸肉饭、菜饭和杂粮粥等。尤其是新米饭、菜饭等口感甚佳。
辅食:以麦粉、红薯(山茹),南瓜等为料做成各式辅食,有麦粥、麦饹嘟、麦糕、包子、馄饨、面羹(面条)、红薯(刨皮汤山茹、带皮蒸山茹、煨焦山茹)、红薯米粥、老南瓜(干蒸、汤烧)、南瓜米粥等,而且多为应季性辅食,无反季节食材。逢年过节要用糯米制作糕团、圆子、粽子、年糕、糯米饭、杜搭酒等,新年里有年糕沾黄豆粉、芝麻炒糖年糕、菜煮年糕、糯米饭镬糍泡糖水等食物。过年前夕,每家打好两三匾年糕,储存好一大缸立春前的水,待年糕硬板后放入缸内,据说这样不容易发酸,年后慢慢食用,甚至要吃到垦花草田为止。糯米饭镬糍泡糖水,主要是用来接待新客人(含新婚夫妻)的。
零食:一般都是自家地里(房前屋后和自留地等)种植或家长利用农闲时段自制的,属于休闲类食品,如芦稷秫(属于糖用高粱)、甘蔗、红萝卜、放泼娄(爆米花)、杜枣子、油筋豆、芽蚕豆、麦糕、麦包子、南瓜饼、炒晚豆、炒麦麸、火盆煨蚕豆、灶心洞焖酥晚豆、晒制豆瓣酱、酒酿等。家中老人从市镇“出市”(上街)回来,偶尔捎带点“粒头糖”、堰兢糕、松花糕、麻球、油炸鬼、芝麻饼、云片糕、包子、酥糖等小点心。20世纪60、70年代大队赤脚医生发的宝塔糖(兼具消杀小孩肠道蛔虫功能)成为小孩们爱吃的免费糖果;游走村坊的“换糖担”来了,小孩们努力找出家里的鸡、鸭、鹅毛,肉骨头,牙膏壳,废铜烂铁,破布头等,换点麦芽糖之类的小食品。
瓜果:三四十年以前,乡村里一般人家很少有吃水果的习惯。即便吃点水果,多为自种自产,如黄金瓜、西瓜、熟瓜、黄瓜、枇杷、毛桃子、柿子、石榴、荸荠、莲藕、莲蓬、菱等,有时倒是会采摘一些野生果子,如桑葚、灯笼果、野樱桃、无花果等。
蔬菜:从前农家很少上街买瓜蔬,亦不讲究荤素搭配,更不讲究色香味,多数人家饭桌上、碗橱里,最常见的是用缸、甏自行腌制的老冬菜、水咸菜等,有时用自家黄豆上街换点豆制品。即便有时蔬,多为自产于房前屋后的应季菜,如青菜、薹心菜、小白菜、交菜、茭白、莴苣、榨菜、雪里蕻、大头菜、菠菜、瘤芥菜、白萝卜、茄子、洋花萝卜、苋菜梗、韭葱、大蒜、蒜苗、冬瓜、丝瓜、青南瓜、活芦(音)、黄瓜以及竹园里的春笋、鞭笋等和抽空挖来的芋艿、慈姑、马兰头、荠菜等。
豆类:主要有蚕豆、赤豆、晚豆(黄豆)、圆眼豆(白扁豆)、寒豆、裙带豆、长豇豆、绿豆、黑豆等和由晚豆制成的豆腐、白豆腐干、香豆腐干、千张、油豆腐,后来渐有素鸡等。
肉蛋类:主要有猪肉、羊肉、鸡肉、鸭肉等,还有鸡蛋、鸭蛋及以之制成的咸蛋、皮蛋等,多为自家饲养的牲畜所产,平时舍不得吃,留着过年过节或款待上门亲戚,或上街售卖后换些日用品。过年时,农户大多要杀猪,猪血肚肠烧熟后要分送一碗给左邻右舍,猪头(元宝头)要留着过年用,多余的猪肉腌成咸肉。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境内人似乎因避讳唐皇室李姓,禁食鲤鱼,直至如今还认为鲤鱼要放生,不得食用。
吃法
从前讲究“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如八仙桌座位有讲究,正对大门的为上位,背对大门的为下位,上尊下次,左尊右次;六人莫坐“乌龟(音几)桌”(对应两边各坐2人,剩下两边各坐1人);过年过节去亲戚家做客,切忌随意大吃,切忌主动去夹大块状和球状的菜,即便东家客气地夹到碗里,也要夹回去;主人家上菜碗数不宜成单,特别忌讳三道菜;主人陪客人吃饭时切忌提前离席;徒弟跟师父去东家做“吃着工”时,师傅不开吃,徒弟不能吃,徒弟必须比师父先吃好;任何情况下,切莫用筷子敲碗,否则像讨饭的;切忌筷子竖插在菜碗、饭碗里;不能一只手闲置着单手吃饭;菜盘切忌吃光;切忌吃鱼时将鱼翻转过来吃……
吃茶
本地中老年男性有喝早茶的习惯,以前尤其盛行,甚至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常常两三点起床,赶往骑塘桥、斜桥、智义板桥等小集镇茶馆店里,泡上一壶茶,谈天说地调纠纷,打听信息“灵市面”,过节过年有评弹、说书、唱戏文的,有时顺便将自家菜蔬或手制品摆放在茶馆门口等待买家。有些茶馆也提供下午茶。
吃烟
从前农家成年人多吃烟。男性往往手持1至3尺不等的竹管,不时往管头里塞老烟丝,往火盆里吸,俗称吃潮烟或吃老烟,短烟管上系着一只小烟丝袋。女性吃烟者不少,有的用潮烟管,有的用水烟壶吃水烟。这些土烟源自农家自己种植的烟叶,经烤晒、切刨等环节后装入防潮烟袋,陆续食用。从前人们田地里劳作时要休息,休息就叫“吃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慢慢改吃买来的圈烟(香烟)。
吃朋东
从前,本地村坊上有“吃朋东”的习俗,类似如今的“AA制”聚餐。每年农闲时节,每户出钱或出食材,派一个家长代表,合在一起吃顿饭,图个开心。过去“吃朋东”图的是实实在在地吃上一顿,现在“吃朋东”是日子富足后追求的情感盛宴。
吃坟酒
从前,还有吃坟酒习俗,如范家门有人家20世纪60年代前要摇船到星石桥北面祖居地吃坟酒。家族祖坟附近有坟田坟地,由守墓人耕作,除去各项开销尚有剩余,需要分摊到各分支。由族长召集,趁祭拜之时,派代表前来,先祭拜,再吃坟酒,后带着分得的那份坟产回家。
附:农家传统美食
旧时,本地民间的烹调厨艺和糕点手艺,一般为祖传,传统食品大多由农家自行制作,有些在附近小市镇上的专业作坊店铺里可以购得,其中一部分可以用原材料换得,如豆腐用黄豆换,糕点用糯米换。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传统美食消失或难得一见,剩余的绝大部分可以买现成的,或订购定制,或逢事雇人上门,实现商业化操办。
红烧蹄子:乡村酒席的压轴大菜,肥而不腻,特别下饭。尤其是婚宴请客和款待新人,必不可少,一般叫吃蹄子酒。原料为猪腿的上位与臀部连接的那一截,后大腿最好,落腿时大小适宜,形状圆润“登样”。烧法:洗净去毛,放入铁锅,添加生姜料酒,水沸撇“泛”(浮沫),用枯树木硬柴再文火“笃”(焖烧),半熟时加酱油、红糖、料酒、香料等,再慢烧至酥软透熟、肉香飘溢、红润收膏为止。
红烧大羊肉:乡村酒席高档大菜,香气四溢,口酥松软,营养大补。做法:选农家散养吃草且尚未怀胎的花窠羊(青年湖羊),当场宰杀切大块,放入铁锅用硬柴不加盖朝天烧,接近烧开时出水,或边烧边撇尽“泛”,再加酱油、黄酒、老姜、红枣、甘蔗梢、萝卜、红糖或冰糖等继续烧。去膻臊气后,文火煨烧至酥烂、无汤、起膏为止。出锅盛碗时,再添姜末、蒜叶。
红烧大羊肉
鸡黄肉:旧时一道过年待客的佳肴,香脆可口。做法:碗里打两个鸡蛋,放些面粉、水、盐后调成糊状,把油渣或小块带肉猪骨头放入碗里搅拌,用调羮把裹了面糊的渣块或骨块放进油锅里炸,金黄色时捞出即成。可直接吃,也可再与黑木耳、笋片等和汤烧。
鱼圆:农村酒席必备菜肴。用以吃草为主的隔年白鲢,去头尾,除骨架,纯肉剁烂,放盐、料酒、味精、白糖等,用筷调成泥糊后让其发胀成透明状,用手握捏并从虎口处逐一挤成球形鱼圆,滑入光滑羹匙里,随即轻放进约70℃的一锅水中,随时撇去浮沫,至鱼圆呈玉白色用勺捞出锅,盛到放了盐、鸡汤、味精、小葱的碗里即成,鱼圆松嫩香鲜、爽滑可口。若生鱼圆里夹杂些油炸过的肉皮碎条再蒸,那就成了另一道菜,叫宴球。
香炒蚕蛹
韭菜炒蚕蛹:韭菜,又叫“起阳草”,营养丰富,尤其是春天的韭菜,味道更鲜美;蚕蛹则富含蛋白质。做法步骤:先将蚕蛹洗净,韭菜切断,尖椒切圈;起油锅,以姜蒜辣椒炒香、下蚕蛹煸炒一会;加入韭菜炒匀;待韭菜炒熟后,加入盐、生抽、胡椒粉、鸡精调味。
咸菜:属于百吃不厌、百搭皆可、美味廉价的家常菜。原料可以是乡村里带叶或带茎的各式菜品,可加工成水咸菜(缸里菜)、冬菜(甏里菜)和半干半湿菜(盐齑菜)等。烧法:可剁碎后加菜油单蒸或油锅里单炒,放点糖、姜、辣椒更好,也可与其他食材合在一起,烧成咸菜肉丝、霉干菜烧肉、咸菜河蚌、冬菜毛豆、咸菜滚豆腐、咸菜面、咸菜春笋汤……不胜枚举,皆美味可口。
臭苋梗(豆腐干):这是从前夏季农家下饭的常见菜,香气袭人,口感极佳。做法:苋梗截段洗净,放入臭卤甏(存有可长期使用的臭卤汁),三五天或七八天(与气温高低相关)见白沫且卤熟后取出,不洗,加菜油等蒸一蒸即可。将白豆腐干放入臭卤甏后,一两天,至多三四天,待表面软滑、呈浅绿色、散发异香的时候,加点菜油放到饭镬头上蒸即可,放些青豆、辣椒之类炖制尤佳。
马兰头拌春笋香干丝:这道春季特有的农家菜清香扑鼻,味鲜无比,爽口明目。做法:采集马兰头后洗净焯水,取出挤干揉成团,剁碎,添加春笋丝、香干丝、千张丝均可,或浇菜油干蒸,或开油锅干炒,简单易行,绿色健康。
榨菜肉丝汤:猪里脊肉洗净,切丝,榨菜洗干净,姜去皮,均切丝;葱洗净,切末备用;锅中倒入6杯水烧开,放入姜丝、榨菜煮滚,再放入肉丝煮熟,撒上葱末即可盛出。
镬糍:以色泽晶白、不干不烂的糯米饭为原料,在农家土灶铁锅上用戗刀搨成,要搨得厚薄适当,焦嫩恰到好处。一般食用方法是用几片镬糍加红糖开水冲泡待客或给产妇饮服,最高档的吃法是沸水中打入鸡蛋添白糖,常以此款待首次上门的女婿,色香味俱全,营养上乘。
番薯干
番薯干:本地美味零食之一,色泽金黄,薄如纸片,吃起来特别松、脆、香。主料番薯(红心尤佳)洗净烧熟后,去皮捣烂成泥,放入刚炒熟的芝麻拌匀,然后在铁锅上摊成饼样,放在纱布或蚕匾里切片晒干,防潮收藏,随吃随取。若取出再稍微炒一炒,则更佳。
甜酒酿:这是一种清凉沁人、甘而不腻、爽而不稠的夏季休闲食品。做法:糯米煮饭,取出放饭笪上凉至30°C后,再分批盛到陶瓷类平底容器内,每一批米饭上均匀撒入碾成粉状的甜酒药,用手揿实。最后,在饭中间挖开一个小坑。盖好,过一两天闻到香气时,揭盖观察,饭粒上有绒白毛,小坑里有潮湿状,即可倒入添加了糖精或白糖的凉开水,再存放一天左右时间即可食用。若天凉则外裹棉胎絮一类东西以维持一定温度。
麦饹嘟:农家面食之一,可单吃,也可添加咸菜、青菜、肉丝等混合吃,很爽口,鲜味足,还可放入薄汤米粥中。做法简单,小麦面粉放水加盐,搅成干一点的面糊,拌入鲜鸡蛋更好,一手拿碗,一手捏筷或小勺子,在烧开的水里或汤粥里或菜汤里,陆续夹入一小份一小份,不时搅拌,熟后上浮且呈金黄色。
赤豆糯米饭: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烧赤豆糯米饭,香飘满屋。烧法简单,先洗净赤豆,用温水浸泡半天或一天,沥干下锅烧至半熟有香,再焖成豆酥,汁紫,然后将淘好浸过的糯米倒入,水量比白米饭略少,用戗刀搅匀,盖上木镬盖,烧至边沿冒出水汽时焖一焖。
芽麦搨饼
芽麦搨饼:是一种暗绿带焦黄色的其貌不扬的甜饼,纯手工制作。清明前,将地里野生的叶泛白有绒毛的大棵草头割来洗净煮熟捣烂,融入一定配比的粳米糯米粉,糅合一番后,分成大块上笼蒸熟,趁热加入麦芽粉,揉匀后做成团子压扁,常在中间裹入豆沙甜馅,外面可粘些芝麻。再起油锅,两面分别煎成微焦状,便成了软糯不烂、甜美清香的绿色点心。
炒年糕:这是非常有名的点心之一,几乎家家都会做。用石臼打或手工打糯米年糕,切片,在涂有菜油的铁锅上翻炒,加红糖炒,则成糖炒年糕;再加桂花,则成糖炒桂花年糕。还可配以青菜、咸菜、肉丝、榨菜之类辅料,可干炒,也可汤煮,甚至白水煮年糕粘黄豆饽也很是不错。
馄饨:取新鲜猪后腿肉,墩头板上用刀剁碎,掺入鲜酱油、老姜末、葱蔀头等,搅拌均匀作馅,再用薄面粉皮包裹成耳朵状,便成肉馄饨,既可烧煮成鲜汤(猪油汤、骨头汤、鸡汤等)馄饨,也可干蒸。从前还有用面粉和红糖作馅的甜馄饨,多干蒸。
高桥糕:这是对产自高桥一带许多糕点的一个统称,做工精良,味美可口,花式多样,内含有桔红糕、棋子饼、麻片糕、芝麻饼、小桃片、椒桃片、满桃片、一口酥、钉头糕等,主料多用米粉,粳米、糯米兼有,再配以芝麻、核桃、糖之类。
寿桃模子
寿桃:传统特色糕点,用于祝寿。用糯米生粉,在一个拗出了桃子形状的模子里压制成形,再上锅蒸熟即可。
松花糕:亦叫鹅头颈,用米粉蒸透、待凉,反复糅合,中间放一层豆沙,卷成条状,用刀切作一段一段,像鹅的头颈,再滚上黄色光滑的松花粉。
芝麻酥糖:用糯米粉、黄豆粉、黑芝麻拌白糖等制成,皮薄屑多,纹罗细密,芯屑分明,甜味纯正,松酥爽口。既可做茶食点心,也可作礼品赠送亲友。
发型头饰
清代,男性蓄长辫。民国后剪去长辫,中老年多剃平顶、圆顶或光头;青年剃西式分头(俗称西装头);孩童剃桃子头(前脑顶留桃型发式)或荷叶头。女性中老年喜盘各式发髻(螺髻、包髻、连环髻、舞凤髻、蝴蝶髻等);老年妇女习惯头戴绉纱双叶相,无项,护额两侧,可防风湿头痛;已婚妇女多习惯包头巾,用蓝底白花土布,大小似毛巾,夏天可擦汗,冬天可代替帽子,沿袭至20世纪60年代渐废;后女青年多留长发,梳辫子,少有剪学生头或者童花头的。小孩戴虎头帽。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男子发型发式无甚变化,女青年开始剪短发,亦流行长辫、单辫、双辫。20世纪80年代,男性留长发和女性烫发成为时尚。20世纪90年代后,传统理发演变为美发,烫发、焗油流行,发型日渐多样。较为常见的发色有黑色、棕色或金黄色;发型有长发、短发、卷发。女性大多蓄长发,发式有马尾式、蘑菇式、波浪式等。男性习惯留短发,发式有平顶式、游泳式、分式等。青年尤其是年轻女子追求时尚,经常变换发式;近年来,男子剃光头的不少。
衣裤服装
旧时,富家多绫罗绸缎,男的穿长袍马褂,头戴碗帽,俗称瓜皮帽,后改戴铜盆帽,即大礼帽;女的穿绸衣长裙或旗袍。绝大多数普通农家为清一色的杜布,自产棉花,自织布料,按自己喜好染色,男性灰黑色居多,女性烤蓝色印花布;男穿对襟土布衫,女穿扯襟(大襟)布衫;男女多穿断腰(折叠式)裤子,用线绳或面带捆住裤腰。中老年人,不分男女,春秋冬都喜欢在肚皮前系一块作裙,形似围裙,一般用蓝色土布制成,裙腰阔约二寸,裙长盖至脚面,上缝各类花纹,今已少见。
1949年后,男性逐渐爱穿中山装,有的还在中山装左上口袋插钢笔,成为最时髦的打扮。“文化大革命”期间,年轻人向解放军学习,流行穿军便装(草绿色,无领章帽徽)。20世纪70年代始有“的确良”服装,直挺不皱,色彩鲜亮,洗后免烫快干。20世纪80年代曾风行戴假领头,在头绳衫或外套的里面,代替衬衫领子。20世纪90年代后,服装质材和款式日趋多元,境内人有穿西装、夹克衫、航空衫、羽绒衫、滑雪衫、风衣、T恤衫、喇叭裤、踏脚裤、牛仔裤、羊毛衫、休闲装等,裙子有连衣裙、百褶裙、直筒裙、一步裙、皮裙子等,与城里人日益趋同,许多服装,其面料、颜色和款式已不分男女与老少。近些年来,服饰渐趋轻松休闲和健康环保。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本地农家衣服大多叫裁缝师傅上门,量体裁衣。原先做衣纯手工制作,整烫用柴熨斗,后有洋机(缝纫机)和电熨斗。老人过五十岁后,一般要雇人上门做寿衣寿裤。现如今,无论日常穿戴,还是特殊穿戴,都已现买现穿。
从前没有塑料雨衣,农人外出劳作多穿戴箬帽,蓑衣用棕榈材料做成,多为请人加工,自家也利用农闲编织。
美容整形
旧时,境内女孩一般在7岁前,要穿耳洞、“缠足”等。缠足俗称“裹小脚”,用长布裹紧脚趾,里面加夹木板或硬板纸,促使足骨变成“三寸金莲”,辛亥革命后废止。民国时期,少有人化妆。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女性崇尚朴实、精干,至多冬季擦抹雪花膏一类化妆品,羞于展示女性美。20世纪80年代,部分女性开始使用脂粉。此后各种化妆品多如牛毛,青年女性多喜化妆。
鞋袜
旧时,富家女子多穿绣花鞋,或锦袜缎鞋;普通人家男女多穿布袜布鞋,或赤脚穿鞋子。生产劳动时,常穿自己编织的草鞋、蒲鞋等,甚至赤脚;夏天穿木拖鞋,冬天穿絮鞋,雨天穿钉鞋或赤脚。各类鞋子几乎均为自家妇女自制,主要流程有削样、糊帮、切底、合拢、整形等。20世纪60年代后,购置鞋子的情况渐多,雨天始穿元宝套鞋、高帮套鞋、塑料拖鞋、塑料凉鞋等。
钉鞋: 塑胶套鞋出现之前,雨天多用钉鞋行走。该鞋用多层粗布加硬衬制成,外用桐油涂抹,形似元宝套鞋,鞋底钉有数十枚防滑半圆形铁钉,可套于布鞋外穿。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少见。
蒲鞋: 用草绳作底筋,用稻草或布条来编织,每隔二扶,编入一根细绳(有脚筋),长短够了后,把百脚筋翻上,用稻草或布条来沿四周编鞋帮,到一定高度后锁口,即成蒲鞋。
箬壳鞋: 由箬壳编制而成,鞋帮浅,轻便,可代雨鞋,但不耐用。现已绝迹。
絮鞋: 鞋底用旧粗布做好千层底,鞋帮则用夹了棉花絮的双层棉布,且做成蚌壳状。手工缝制,流行至今。
草鞋: 农家劳作甚至在家休闲时,多穿草鞋,皆由家人用稻草编成。耐磨性差,但经济实惠,穿着舒适。
旧时,境内村民住房大多建于河边、浜角。1949年前,富户有墙门堂、木楼房等;普通农户多为泥墙草顶的茅草屋或木柱头嵌入墙的瓦顶平房。1949年后,普遍为木结构平房,多为砖墙瓦顶木门窗。木结构房屋时间长久后,如果出现倾斜,要请牮房师傅来牮房校正。20世纪70年代后木房基本绝迹。
数户人家(多为同姓宗族)并建,坐北朝南,一字排列,俗称长埭头;每户一开间(约4米),进内依次为进廊、大门间、灶间(吃饭间)、房间、柴间、猪羊棚等,俗称肚肠屋。各家廊屋连通,以便雨天串门,利于结婚摆酒撑盘(从前不搭喜棚,借用左邻右舍大门间)。
每户屋前均有10余平方米场地,俗称道地,用于摊晒各种物品,吃乘凉夜饭,也用来在族人丧事时摆豆腐饭(切不能借用邻所大门间)。
20世纪70年代后,境内村民开始改造或新建住房,多为平房,后有2或3间二层楼,楼梯内设,砖混结构,铺五孔板,楼上设有走廊与护栏。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住房,以三层楼为主,始有现浇筑圈梁和楼板。21世纪后,排屋别墅式住宅渐次增多,讲究美观,外墙多用瓷砖、马赛克或涂料粉饰。
旧时,房内设施设备主要使用桉木、竹编家具,有八仙桌、长条凳、垫架床、暖橱、箱垫、箱子等,卫生用具为粪缸、粪桶、茅坑棚等。20世纪80年代后,小方桌、床头柜、五斗橱、大衣橱、食品橱、沙发、写字台、三靠床、高低床流行,始有厕所间,多水泥或瓷砖贴面的蹲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钢木、塑料、软体、人造板以及玻璃、大理石等材料构成的组合式、嵌入式家具渐次进入农家,卫生间内有抽水马桶。
建房流程与环节
建屋造房是大事件,历来讲究,仪式繁多。主要顺序有开日、破土、落料、定磉、起榀、上梁、安土等,若是旧屋翻新,还有除旧。
开日:当家人提前到盲人那里选定吉日良辰,盲人一般会在一张红纸上写明除旧、破土、落料、定磉、上梁、立灶、砌棚、排坑、安土的具体日期与时辰,主人家只要照单执行便是。
除旧:拆除旧屋前先对房基进行祭祀,祈求土地神庇护,然后燃放鞭炮以驱邪,祈求拆房平安不出意外。祭拜结束后由主家男丁先拆除烟囱、灶山,接着由帮工拆屋除旧。灶山上的君位牌子用红绸包好存放,待新屋建成,重垒新灶时复位。
破土:一般选择在天亮前五更时分,主家用鱼、肉、酒等请土地菩萨,在建房区域外围翻些小坑,撒点石灰,以示圈地动土。
落料:由领班木匠(俗称木匠桌头)落定造房要用的第一根大木料,表示木匠活开始,当天主家要给领班木匠红包,并请吃糖蛋;晚餐要办“落木酒”,酒菜丰盛。
定磉:即测定新屋方位,由领班泥水匠(俗称泥水桌头)撒白石灰定样,晚餐要办定磉酒,酒菜丰盛。当天主家也要给领班泥水匠红包,并请吃糖蛋。定磉时要考虑朝向、环境等风水学因素。
起榀:按占星家所定时辰,立起木柱头架子,底垫红纸。当晚主家要办“起榀酒”,备有大鱼大肉。
上梁:选吉日辰时,一般为寅卯(赢懋)或辰巳(顺市),取顺利意。由媳妇娘家备猪头三牲(猪尾衔在猪嘴中以代全猪,活鲤鱼一尾,活雄鸡一羽),外加糖糕(上梁年糕)、水果等,祭请“家堂菩萨”。架栋梁(正梁)时,木匠桌头手托一盘,盘中有上梁馒头、糖果、糕点一类甜品,沿梯而上,在爆竹声中扶正正梁,梁中绑有写着“上梁大吉”的红纸或红布,内嵌“顺治”铜钿多枚,老木匠边唱边将喜果喜糖和上梁元宝等从空中撒下,称“甩上梁元宝”,唱词如“金玉堂,金银财宝用斗量;成双富贵,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进财香,七保团圆;八仙过海,九子九孙都宝贵,荣华富贵万万年”等好口彩,女当家在正梁下面用红布接,当唱至最后一句时,木匠桌头将所有甜品一起抛下,在场人员包括看客均可抢拾,现场越热闹东家越开心。当日,亲朋好友送礼祝贺,晚上摆上梁酒,宴请亲朋和师傅小工。
安土:新屋建成一段时间后,主家男丁在一间新屋中用酒、肉、鱼和素食多样,外加接土圆子及纸头马幛等祭拜土地菩萨。拜毕,封屋七天,不准外人(尤其是女人)踏入,以示对菩萨的敬重。安土后,不宜再动土。如要立灶、砌棚、排坑等,完成后要单独用酒肉祭拜。
门扉
俗称“摇闼”,紧贴大门间的大门,为门外之门,高低为门的五分之二许,木制花格式,用桐油或油漆涂抹,这一装置意在防止外来动物进入屋内。
迁居
以爆竹鞭炮庆贺,邀亲朋吃搬家酒。第一件搬进新居的物件一般是马子(马桶),俗称“子孙桶”,寓意子孙绵衍;也有先搬帐子、算盘的,意为“长子可算”,均取吉利口彩。
行走
旧时行路,多为步行,或穿自制各式鞋子,或干脆赤脚。有好玩者,自制高跷在村坊内行走。极少数富户,家备轿子或租用客轿,然后雇人抬轿。
乘船
出远门,要乘坐手摇航船;无桥过河则用船摆渡,包括绳拉渡船(无艄公渡船)。
行车
20世纪70年代末,境内始有自行车骑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行车基本普及。20世纪90年代,逐渐出现摩托车。2000年后,电瓶车普遍起来。2010年后,不少中青年村民自驾私家小轿车出行。老年人一般仍然喜欢骑脚踏三轮车或电动三轮车,或者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