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村民收支

民国及以前,境内村民多为自耕民,以务农为主。即便农闲时干点家庭副业和传统手工业,大多自给自足,少有进行出售的,主要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20世纪50年代后,村民逐渐走上合作化道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后,按人口和劳动工分分配等生活实物,年终凭劳动工分多寡获得分红,大多数人家有现金收入,各户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其物产或自用,或去集市出售,以此应付和弥补一家人的开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绝大多数农户收入有保障。假如生活困难,过不下去,有一定的集体救济。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农户按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自主生产,收入来源渠道增多,额度逐年提升。尤其是外出谋生,上班打工,创业打拼的,收入相对更多,其中创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总额及其在农户总收入中的占比均逐年上升。1994年抽样调查,10户合计农业收入130622元,工业收入22000元,而二十年后的2014年,统计20户记账户,是年户均现金收入10.944万元,其中企业上班和分散打工所获的工资性收入达6.826万元。

近年来,政府财政转移性支付力度加大,扶农惠农补贴增多,村集体收入也逐年增加。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82万元,其中各类拨款收入23.96万元,发包收入8.71万元,出租房屋设备4.4万元,征地等收入8.75万元。2010年,村集体各类收入182万元;2010年前后,摘掉桐乡市“贫困村”帽子。2015—2018年间,村集体通过宅基地整理和复垦工作,获得收益近千万元,为确保村集体民生项目和公益事业发展奠定财力基础。2018年后,参与高桥两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桥强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智创服饰产业园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三个抱团项目,每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2020年,又参与强村投资股份公司(投资300万元),每年经常性收入增加到130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243.76万元。

1986—2020年境内村民人均收入情况汇总表

20世纪50年代,村民开支仍以解决温饱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除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外,大多数村民节衣缩食,努力积攒,待到一定时候,将积蓄用于造房子、“讨娘子”(为子女办婚事)、看大病等家庭大事上。改革开放后,除了确保生产经营必要投入和日常生活开支外,大宗支出集中在农家房子更新换代、添置出行车辆和婚丧嫁娶、人情随礼等方面。21世纪后,又追加私家小轿车购置、子女校外培训、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等。

2013年境内10户农经记账户总收入汇总表(单位:元)

2013年漕泾村20家农经记账户支出汇总表 PG9YvpQUlRoyMaNrbOjiby7dOwqJFRo5z2KQ9VU5Zoptb1fhzoo5uS8wW12TFw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