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事,就业为本。千百年来,漕泾一直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区域,境内成年村民,几乎清一色以务农为生,种田养蚕,男耕女织,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居生活,农闲时兼顾着做些传统手工业。少量殷实人家,女性一般不从事农事生产,裹小脚,为家庭妇女。极少数大户人家,男性亦不从事农事,常年雇用长工,或者干脆出租田地,收取租米。
民国后,境内始有作坊式的个体工商户出现,有的青壮年农民办起作坊式小工厂,有的长期贩运物资,有的甚至外出开店经营。据民国档案里一份1946年填报的境内人员名册,“身份”一栏填写的有碳窑业主、从商、丝商等,还有道士、教师、军警等,说明这些非农人员中,也一部分是兼职,农忙季节务农,其余时间从工经商。
1949年后,绝大多数村民仍为纯农民,全年均在田地里干农活,只有少量农民兼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村社干部、手工业师傅等。20世纪70年代后,渐有农民走进公社办或大队办企事业单位,成为“洋工人”“洋职员”,从事非农职业。据调查,1979年全大队共有256个全劳力基本脱离务农岗位,其中社办人员106人(男96人,女10人),队办人员150人(男88人,女62人)。
1979年在非农岗位的漕泾大队社员行业职业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恢复高考制度后,境内村民有的通过中考、高考外出读书,毕业分配到城镇工作;也有的通过招干而走上乡镇干部岗位,后又成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多的村民则自谋职业、自我创业,不再从事纯农业生产。据1982年农村职业调查,当年境内农家660户,农村人口2363人(男1188人,女1175人),除去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外,能作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1563人,其中男733人,女636人,他们中间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308人(男165人,女143人)。1989年,全村整、半劳力1780个,出县劳力15个,出乡劳力35个,临时外出劳力30个;其中从事农业的406个,从事牧业的320人,从事副业的300人,从事工业的520人,从事建筑业的200人,从事运输业的2人,从事商贸服务业的16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兴起,个体、私营工商户涌现,境内村民从业面更宽泛,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村民更少了,从事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商贸服务业)的村民更多了,甚至有的村民自己开店、办厂、开公司,成为或大或小的工商业主,即便留在乡村务农,有的人也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转型为面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农民。1996年2488人中,劳动力有1485人,从事家庭经营的580人,打工的702人。
21世纪后,村民职业更趋多元化。2003年,有劳动力1442个,从事种植业的350个,牧业的202个,工业的448个,建筑业的150个,运输贸易服务的200个。2005年有劳动力1367人,减去在校生90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30人,外出558人,务农315人,从工695人,建筑业158人,非农92人。2009年12月,漕泾村被评为桐乡市充分就业村。2011年643户中,纯农户39户,农业兼业户138户,非农兼业户419户;壮劳动力1478人,只从事农业的仅243人,外出创业务工的955人。2014年,据20户记账户统计,当年常住人口户均3.9人,劳动力人口户均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户均0.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户均1.1人,从事三产业的户均0.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