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甲户与人口

境内何时始有人类居住或活动,人从哪儿来,此类问题已不得而知。据史载,东周时代,吴越两国军队已在此驻扎和相互厮杀。

千百年来,漕泾人在此沿河建屋,聚族而居,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姓氏冠名的村庄,如封家场、吕家木桥、张家门、范家浜、陆家浜、张家埭等。其先辈多由外地迁入,尤以“上八府”(钱塘江以南地区)居多。迁居至此二三代后,自然成为地道漕泾人。

漕泾村虽处江南水乡杭嘉湖平原,常年风调雨顺,适合人居,但历史上总有一些天灾人祸,如旱涝、瘟疫、战乱等,人口时有上下波动。不过,总体上甲户和人口数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民国三十四年(1945)3月,境内保甲户情况大致如下:第一保13甲164户,其中1甲(张家埭)11户、2甲(张家埭)13户,3甲(长浜)14户,4甲(封家场大木桥马头里)13户,5甲(小木桥马头里查坟前)13户,6甲(查坟前)11户,7甲(封家场大水路)13户,8甲(大水路)13户,9甲(吕家木桥大水路)13户,10甲(孙家埭)13户,11甲(孙家埭)11户,12甲(吕家木桥)12户,13甲(吕家木桥)14户;第三保13甲184户,其中1甲(王家木桥)14户,2甲(双元村)14户,3甲(双元村马家木桥)16户,4甲(王家木桥)15户,5甲(南庄桥)17户,6甲(马家木桥石路桥)12户,7甲(张家门)14户,8甲(范家门)16户,9甲(范家门)12户,10甲(张家门)14户,11甲(陆家门)14户,12甲(陆家门)13户,13甲(陆家门王家角)13户。

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第一保有19甲253户994人,第三保有19甲271户1030人。各甲人口构成情况见下表。同年12月,第一、第三保甲数不变,户数增加1户,人口增加27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梵山乡“每户平均3.96人”,第一保和第三保(部分属今湘庄村)仍然各有19甲。翌年初,保甲稍有调整,村域第一保有12甲165户,约650人;第三保有13甲184户,约700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梵山乡第一、第三保各甲户数人数表

明清时期,境内富户家庭人口多,数支同住,四世同堂。但大多农家子弟因为疾病和经济等因素,或夭折病亡,或出门做女婿,单支为多,故每户平均人口并不多。民国时期,状况未变。据民国档案记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前后,本地农家平均每户不到4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梵山乡“每户平均3.96人”,其时,富贵人家有三房四妾,又迟迟不分家,易现“四世同堂”“小阿伯大侄儿”等人口现象,家庭人口相对多得多。

1949年10月,一村13个村坊,约160户,700人,三村中的范家门、陆家门、塔石桥、里门桥、张家门、汤家元6个村坊约140户,530人,合计现境内时有300户,1200多人。1956年一联社时,境内有15个自然村,超过300户,人口约1500人。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安宁,社会稳定,发展加快,加之传统观念“多生儿子多得福”和国家关于“光荣妈妈”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增长较快。与此相适应,户均人口数上升,多为二三房组合大家庭。1977年,漕泾大队分为15个小队,人口超过2000人。

改革开放后,15个小队变更为30个村民小组,虽然已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只生一孩,但人口基数大,总人口仍呈增长态势,而且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户数增加较多。至1994年达到户数和人数双峰值。此后,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见效,再加上外出读书人数增多,农村干部转为国家干部,叠加外出谋生打工、创业择业和购房读书等因素,许多漕泾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离开村子,境内户籍人口数开始下降。2013年年底,全村640户,2253人,其中张家埭50户,182人;大水路60户,217人;吕家木桥58户,159人;孙家埭47户,169人;长浜34户,124人;查坟前27户,97人;南庄桥30户,110人;马家木桥35户,128人;双元村56户,202人;张家门31户,111人;塔石桥33户,117人;陆家门40户,142人;范家门67户,238人;汤家元34户,121人,户均人口3.52人。2014年,据20户记账户统计,当年常住人口3.9人。2021年年底,全村30个村民小组,户籍名册里户主有674名,人口却降至2317人,常住乡下者更少。近年来,第一波外出人口,包括户籍早已迁出的,进入老年阶段,其中有一部分回流老家安享晚年,常住人口下降态势稍有减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按当年国家政策,境内有户籍人口转为“绿色户口”“自理户口”。1988年,村里有75人,1989年有72人,1994年有59人,2001年有35人。

此外,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和人户皆不在的漕泾人尚有许多,他们中有很多人一直情系漕泾,热爱家乡,时常还回来走亲访友,故乡同样不会忘记他们,只是难以获取确切信息而无法统计入内;境内家庭四世同堂的应有许多,五世同堂或许也有,只是因子孙后代迁出发展,或随父母迁出,或为读书迁户入城等,户籍不在村内,难以统计。

1949年前,境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协调,但重男轻女现象明显,女婴易遭遗弃,总人口中男性一般多于女性。民国三十六年(1947),第一保994人中,男性占54.63%,女性占45.37%;第三保1030人中,男性占53.69%,女性占46.31%。1949年后,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性人口比例明显提升。1990年全村男性占51.56%;女性占48.44%。2021年户籍人口中,男性1174人,占50.67%,女性1143人,占49.33%。

从前,老人长寿的少,出生的小孩多。1949年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完善,老人长寿的增多,再加上计生政策见效,特别是21世纪后城镇化趋势加快,乡村亦趋少子化和老年化。2021年末,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有748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2.28%,其中当年重阳节前夕,80岁以上有112人,85岁以上有41人,90岁以上有13人;85岁以上的人中,男18人,女23人。如果加上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和人户皆不在的漕泾老人,恐怕还要增加不少。

1949年至2021年间部分年份户数与人数统计表

近35年来漕泾村各自然村农户数与人口数对照表

2021年重阳节前夕漕泾村80至89岁人员汇总表

续表

2021年重阳节前夕漕泾村90岁及以上人员汇总表 zQYKqRcVN6N40Gq++vFxyixRkwhmnlSvXFW0x+PX9MZfnBtSSysaIXFNyqlUWT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