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村域隶属崇德县语儿乡第四都,境内虽设有里、图、甲、邻等,且有里长、图董、甲长等职位,但仅表地域隶属关系而已,没有国家行政管理权限,多由本地乡绅、能人、富户、德高望重者等充任。
民国三年(1914),村域属崇德县第四自治区,由图董引领,里长领衔。民国二十年(1931),乡村基层由“都图制”改为“闾邻制”,境内何闾何邻无考。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立乡镇,村域隶属崇德县第四区骑塘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村域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保(部分保的部分区域今属骑力村、湘庄村),各保设有保长、副保长、保队附等职,首任名单无考。民国三十一年(1942)1月,村域涉及五个保:第一保保长金炳文(方田村),副保长沈乾山(漕泾港),保队附冯三明(大水路),下辖10甲;第二保保长沈炳元(南庄桥),副保长张介仁(朱家桥),保队附苏永春,下辖10甲;第三保保长吕智,副保长张振康(张家门),保队附吕宝璋(酒店浜),下辖9甲;第四保保长马德乾,副保长范圣祥,保队附陆长林(陆家门),下辖10甲;第五保保长陈新荣(后陆长林,陆家门),副保长陈关林,保队附俞顺元(张家桥),下辖9甲。
时值乱世,保甲组织及其负责人变更频繁。民国三十四年(1945)3月前后,第一保保长变更为洛水港人郭茂祥,第二保保长变更为朱家桥人朱顺福,第三保保长先后变更为漕泾港人沈乾山、沈炳元、朱仁福等,第四保(由汤家元、斗富兜、杨树角、许家埭、三角水路、曹家浜、张家兜、酒店浜、智义板桥组成)保长先后变更为陆长林、沈炳元等,第五保保长变更为陆长林。1946年5月前夕,副保长更换为第一保张祖林,第二保陆敏达,第三保朱麟荪,第四保吕在良,第五保缺失。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村域改设第一、第二、第三保,其中第二保和第三保仅部分在现域内。10月1日,骑塘乡并入梵山乡,村域受梵山乡乡公所管辖,设第十一保、第十二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4月,保甲调整,第十二保变更为第一保,办公地点张家埭,下辖19甲,共有253户994人;第十一保变更为第三保(部分地域属相庄),办公地点在智义板桥,下辖19甲,共有271户130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一保办公地点搬至马家木桥,副保长张祖林,下辖12甲;第三保(漕泾与相庄各一部分)办公地点搬至余宝庵,副保长朱麟荪,下辖13甲;第二保绝大部分为今骑力村地域。同年11月16日,境内第一保保长为张振龙,办公地在张家埭,下辖19甲;第二保保长为朱麟荪,下辖16甲,仅小部分属村境内;第三保保长为陆士康,下辖19甲,部分属于村境内。
1949年5月,村域解放。11月,废除原有保甲制,村域设骑塘乡第一村(全部)、第三村(范家门、陆家门、塔石桥、张家门、里门桥、汤家元和原相庄斗富兜等一带)。一村首任村主任陆桂松,村副主任封叙金,办公地点在圣帝殿;三村首任村主任吕沈方,村副主任范茂松,办公地点在斗富兜。
1950年3月,一村下辖张家埭、大水路、湾渔池、长浜、马头里、大木桥、查坟前、南庄桥、吕家木桥、大天井、孙家埭、顾家埭、双元村、墙门头、马家木桥等15个村民组;三村下辖范家门、陆家门、汤家元、里门桥、塔石桥、张家门等6个村民组和后归相庄的斗富兜等7个村民组,均受崇德县城关区骑塘乡人民政府领导。1951年年底开始,境内陆续出现最初的伴工组(即在自愿基础上根据自己农活的需要相互调工),后发展到临时或常年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如陆家门有12户农户较早组建起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3年4月后,实行普选,第一村分为第一代表区和第二代表区;第三村分为第五代表区和第六代表区,代表区设有主任一职。1954年开始,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11月,第一村村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群益社(属低级社,社址在大水路),第三村成立永丰社,社址在斗富兜;翌年10月,第一村村民又新增联益合作社,社址在马家木桥;第三村内又新增民益合作社,社址在塔石桥。
1956年2月,第一村内的群益社与联益社合并为骑塘乡第一联社(高级社性质),同时将原三村民益社的范家门、陆家门、汤家元、里门桥、塔石桥、张家门划入第一联社,社址设在马家木桥,下辖21个小队。无论刚开始的低级社还是后来的高级联社,均设有社长一职,由社长带领社员群众参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第一联社与第二联社组合成第五大队,设有大队长、副大队长等职,接受崇德县留良人民公社管委会领导。11月,随崇德县并入桐乡县。1959年3月20日,第五大队分为漕泾、骑塘生产队,设队长、副队长等职,受桐乡县留良人民公社骑塘管理区领导,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连,实现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连为单位,办大食堂4个(南片湾渔池少良家、东片大木桥苏家、西片陆家门和中片马家木桥),社员群众放开肚皮吃饭;马家木桥两间房子里组建缝纫组1个,吕家木桥吕明禄家组建绞绳组1个,成立青年俱乐部(后演变为大队文宣队)等。
1961年4月,留良公社中析出骑塘公社后,漕泾生产队接受骑塘公社管委会领导,同年7月18日,改名为漕泾生产大队,组建大队管委会,设有大队长、副大队长等职,时下辖20个小队。9月,里门桥小队划入骑联大队。1962年,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境内曾短暂出现“造反组织”——“桐乡县联总(‘革命造反派联合总指挥部’的简称)公社联总东风兵团”。1967年,恢复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1968年秋至1970年春,漕泾大队管委会改组为“红光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后称“漕泾大队革领小组”,设有组长、副组长等职,接受骑塘公社“革委会”领导,下辖15个生产队。1978年4月,复名漕泾生产大队,恢复大队管委会。1980年冬,除南庄桥、查坟前、大木桥、马家木桥、张家门外,其余统一分小小队;1982年,承包到操作班;1983年春,全面实行联产承包到户。
1983年10月,村社分设,漕泾生产大队更名漕泾村,组建村民委员会,设村主任、村副主任、委员等职,受桐乡县(1993年后为桐乡市)骑塘乡人民政府领导,下辖30个村民小组。2001年10月,受高桥镇人民政府领导。2017年8月,受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办事处领导。
1949—2021年村级行政组织名称及其负责人名录
续表
续表
2021年漕泾村干部名单及其分工职责表
续表
近几十年来村境内部分村民小组长(生产队长)名录表
(搜集不全,仅为部分)
续表
续表
续表
近三年各村民小组长名单
(部分小组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续表
附:2013年前后各村民小组妇女组长名单
郭文兰 张明娥 张美芬 蒋福英 孙杏生 范三妹 张兴仙 毛雪英 张月珠 陆月宝
周祖仙 姚长芬 王巧英 俞利英 吕小英 沈爱仙 江金凤 於小丽 张妙英 钱培芬
张翠娥 黄安珠 张巧仙 许金仙 陈云仙 范利萍 范应仙 范德仙 岳玲仙 吕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