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境内地震偶有发生,但轻微无大害。古时曾因海水倒灌,侵入村域,影响农耕生产和财产安全。历史上,对村域造成生命危害和财产损失较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即在不同季节受气温、降水及径流量等剧变影响,形成的洪、涝、旱、雪、台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梅雨、台风、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常造成工农业生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其中,村域相对于周围,地势偏高,灌溉困难,久旱更易成灾。1949年后,大兴水利事业,排涝抗旱设施日趋完善,又加快土地整理和箱子田改造,加上气象科技进步,极端气象形成灾害事件的次数渐趋减少,程度渐趋减弱,虫灾也已少见。
附:本地南宋以后自然灾害举要
南宋(1127—1279)
绍兴四年(1134),江浙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隆兴元年(1163)、淳熙二年(1175),螟灾。
开禧元年(1205)夏,浙东西不雨百余日。
开禧三年(1207)、嘉定二年(1209)、嘉熙四年(1240),大旱,飞蝗成灾。
嘉定八年(1215)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两浙旱灾为虐;春旱至八月,浙东西饥,死者甚众。
泰定三年(1326)八月,盐官州大风海溢,捍海堤崩东西三十余里,南北二十里。村境南距海塘20里内。
元(1206—1368)
至元二年(1265),江浙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
明(1368—1644)
正统五年(1440)七月,狂风骤雨,昼夜不息,拔树卷瓦,海湖潮浪,浸入平地,冲坍圩岸,淹没房舍,田禾尽死。
景泰五年(1454)春,正月大雪,越二月不止;至夏又淫潦伤禾,饥民死者甚众。
景泰六年(1455),三月不雨至六月,旱,斗米百钱,饥民死者甚众。
天顺元年(1457)、成化二十三年(1487)、嘉靖二十三年(1544)、嘉靖二十四年(1545)、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旱,浜河枯竭。
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五日,地震,震级约4.5级。
弘治十八年(1505) 十月九日,地震,地生白毛,民房撼动。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不雨至十二月二十日始雨;自夏至冬,浙江潮汐不至,水源干涸。
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大旱两月成灾。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七日,雨雹,大如拳,麦尽损;四月至十月,淫雨不息,半地水高数尺,禾沉水底,民大饥。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河底龟裂,野无青草,民咽糟糠,食树皮,卖妻鬻子,饿殍载道,疫死者无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六月,下大雪。七月始热,江湖水溢,秋禾不能下种;无不病之家,家无不病之人。
万历三十三年(1605)夏、万历三十四年(1606)、万历四十二年(1614)秋、万历四十八年(1620),大旱,伤稼。
崇祯元年(1628)七月壬午,海啸,居有坏,民有溺。
崇祯十四年(1641)夏大旱,蝗飞蔽天,石米四两五钱,民以杂草芽、树皮为食。
崇祯十五年(1642),河溢,大饥,人食草木,路殍相望;冬至夜,疾风,迅雷,暴雨。《袁府志》云:语儿乡有食人者。
崇祯十六年(1643),大旱,田禾尽枯。男妇哀号祈祷,越两月,始雨。
清(1644—1911)
顺治元年(1644),五月不雨,至十一月十五日,乃雨。河底起尘,晚禾枯槁,道殣相望。
康熙元年(1662)、康熙九年(1670)七月,大旱,蝗灾。
康熙十年(1671)五至七月不雨,天酷暑,地极旱,蝗成群,草木枯,有人渴死。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十七年(1678) 夏、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四十六年(1707) 夏、康熙五十九年(1720)夏,大旱,民饥。
康熙六十年(1721)夏秋连旱,河底干涸,至八月始雨。
雍正元年(1723) 夏,继上年大旱,大饥。
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九日,大风雨,海水溢入内河。河水如卤,不可食。
乾隆三年(1738)、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六年(1751)夏、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五月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五月间,大旱。
乾隆十七年(1752) 五月十七日,地震,震中在上海长江口,震级5级。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夏,大旱,至七月十九日始雨。
乾隆四十三年(1778)夏,大旱;冬暖,桃花盛开。
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月旱,支流汊港皆涸,明年春,石米五千。
嘉庆五年(1800)春,正月十六,大雪平地三尺余。
嘉庆六年(1801)正月十一,海潮一日三至。
嘉庆十八年(1813)夏、嘉庆十九年(1814)夏,大旱,河尽涸。
道光六年(1826) 夏秋大涝,民大饥。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二十四日,立冬雷鸣;十月二十九日大雪至十一月初六夜,积雪在阴面者,至次年二月始消尽。
道光二十九年(1849),春夏阴雨连绵,河水溢岸,平地涌水数尺,一望如湖面,秧苗淹腐,仓厫不开,民大饥。
咸丰六年(1856)五月不雨至于八月,河断流,蝗成害,禾苗枯,石米贵达钱五千文。十二月十七日大雪至除夕始止,深可一丈,河道皆冰冻,厚尺余。
同治元年(1862),海水过塘,倒灌农田,农业歉收,米价昂贵。
同治四年(1865)夏,淫雨成灾,田禾尽没。
同治十二年(1873),大旱。
光绪元年(1875)六、七月大旱。
光绪八年(1882)清明落大雪。
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二十四日起,阴雨连绵,凡四十余日,河水溢岸,平地水涌数尺,田禾仅二成收获,米价昂贵。
光绪十八年(1892),夏奇热,冬严寒,河道冰厚尺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旱,米价至石六千。
宣统元年(1909)五月,梅雨成灾,田稻淹没,乞讨成群;九月二十七日晚十时地震。
中华民国(1912—1949.5)
四年(1915) 1月3日,地震,行人摇晃欲倒,悬挂物晃动。
八年(1919)5月12日起,梅雨连旬,复加风灾、虫灾,灾荒严重。
十八年(1929)6月,蝗灾,农作物损失严重。
二十三年(1934),5月始旱,6月梅雨不发,7月最高气温40.2℃,大旱至9月,田地龟裂,夏作绝收,习称“廿三年河干”。
二十六年(1937)8月30日晚,特大台风袭击。
三十六年(1947),旱灾,土地龟裂,河床干涸,饮水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农田螟灾。
1951年,7月中旬,连续大雨,积涝成灾,稻田受淹。
1953年夏,干旱,作物减收。
1954年夏季,阴雨连绵80多天,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1956年8月1日凌晨,遭强台风侵袭,暴雨如注,农田、房屋、人员受灾严重。
1958年5月下旬至7月底,久晴无雨,浜河断水,作物枯萎。
1961年10月,受26号台风影响,最大风力为8级,降雨量104.1毫米。
1962年9月5日前后3天,遭14号台风袭击,晚稻灾害严重。
1963年夏,干旱成灾;9月11—13日,遭12号台风袭击,最大风力达10级,过程雨量达337.9毫米,房舍倒坍,水位5.06米,雨量之大,为五十多年来未有。
1967年7月,始旱,7月29日至9月1日滴雨不下,河浜干裂,是1949年以来旱情最严重的1次。
1970年3月,大雪成灾。
1971年夏旱,6月23日至9月3日降雨仅53.5毫米。
1976年7月16日晚,唐山大地震,本地有震感;夏,多日冷雨,影响早稻收割和连晚移栽;秋,寒潮早,严重影响晚稻灌浆成熟;11月至翌年1月,罕见雪灾,菜麦受冻害,树木折断。
1978年6月15日至9月9日,降雨仅36.4毫米,旱情超过民国二十三年(1934)。
1980年春,出现严重倒春寒,导致早稻烂秧;7月15日子夜,遭狂风暴雨袭击,致早稻倒伏;7月30日午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早稻出芽。
1982年8月6日19时30分,漕泾大队遭遇雷电暴雨,倒屋2户8间,死亡1人(陈美生),重伤2人,民政救济800元,木材1立方米。另有枉港苏建珍是年落水而亡。
1984年1月17—20日,连降大雪,厚达18厘米,为1949年后罕见。6月13—15日3天暴雨,水位5.02米,早稻成灾,旱地作物减收。
1985年7月30日至8月2日,6号台风来袭,风灾严重;9月9—12日,再遭12号台风损毁。
1987年春,严重倒春寒,春花作物减收,早稻秧苗受损;7月28日,遭7号台风侵袭,狂风暴雨,机埠、电路、配电变压器受损严重;立秋前后各1周,连续高温干旱,影响晚稻发苗。
1988年7月1—22日,高温干旱,禾苗干枯;8月7—8日,遭7号台风袭击,风力9级,作物受损。
1990年7月11日—8月10日,晴热久旱,高温20天,部分农田“抢收抢种”灌溉困难。
1995年7月6日,遭受特大洪灾。
1997年7月10日开始普降大到暴雨,洪涝成灾,早稻减产,果蔬减收;8月19日,遭11号台风袭击,出现暴风雨天气,房屋、树木倒塌,供电、广播、电信中断。
1998年1月22日,大雪,积雪厚度16厘米。
1999年6月25日至7月20日,特大洪涝灾害,习称“6·30”洪涝灾害,百年未遇。
2003年8月30日19时许,遭遇疾风暴雨,房屋、行道树、“三线”损毁严重。
2005年8月5日,9号台风“麦莎”影响境内,作物有损;9月11日,15号台风“卡努”来袭,作物再损。
2006年4月11—13日,严重倒春寒,果芽冻伤。
2007年3月,严重倒春寒,农作物损失大;7月18—23日,高温和强雷暴雨,最高气温40°C;8月19日,“圣帕”台风影响,大风大雨;10月8日,“罗莎”台风侵袭,一片汪洋。
2008年1月26至2月6日,大雪,交通中断;11月7日立冬,大雨滂沱,晚稻浸水。
2010年5月1日,晴热,1959年来第一热;梅期,持续潮闷、雷暴雨天气,人不适,禾烂苗;7月中旬,连续雷暴雨;8月11—26日,持续高温,桑园、秋播受到严重影响;九月多特大暴雨。
2011年1月18—21日,暴雪,低温,冬作受损;1—5月,少雨,作物不长。
2012年1至3月,连续低温阴雨,日照仅常年一半;8月7日,“海葵”台风侵袭,树倒,房塌,农作物受淹。
2013年7月1日—8月20日,高温干旱43天,8月6日之后连续五天40°C以上,最高41.1°C,作物枯萎;10月6日,受“菲特”台风影响,特大暴雨,树倒房塌。
2015年秋冬,连续阴雨风雪,影响秋收冬种。
2017年7—8月,高温38天,最高气温40.5°C,旱作干枯,人畜中暑,电路损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