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是讲八卦的书。八卦相传由伏羲所创,灵感来源于蓍草筮法。筮法和卜法一样,也有繇辞,将卦辞和爻辞按卦爻的顺序编辑成集,就成了《周易》。儒家起初并不重视这部书,后来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下对其进行注解,融入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致使其价值大增,成为儒家圣典,位列“六经”之首。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
五行生克
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习;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
八卦相传是
伏羲氏
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用些
蓍草
,那是不难得的。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秆子;方法已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说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是一;断画“”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
;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在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
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
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
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手里。他们是当时知识的权威,参加创卦或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
筮短龟长
”的话。那些时代,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纪录里好些是不连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
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
这部书。
“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
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
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
但
彖辞断定的涵义,象辞推演的观念,其实不是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
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
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近的。
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汉代人作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
那整画“
”是奇数,代表天,那断画“
”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息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更复杂更具体了。据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东西,
“日中为市”
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的,有说是文王的。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
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
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参考资料】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上)。
李镜池《易传探原》(同上)。
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阅读能力监测:阅读上面文章,每分钟不低于600字,15分钟内完成下面阅读能 力测评,扫码提交。
1.梳理文章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伏羲是虚构的,河图洛书也是虚构的,都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为抬高这两种学说地位的。
B.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观念。但彖辞断定的涵义,象辞推演的观念,其实不是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甚至包含道家的思想。
C.卜法早于筮法,卜法用牛骨和龟甲,筮法用蓍草,小事用筮,大事用卜。
D.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所以《周易》不能算是儒家经典。
2.整体感知文章,下列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八卦是在有了筮法以后才出现的,其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是重要角色。一卦有六爻,繇辞分称为卦辞和爻辞两种。
B.《周易》是一部切用的筮书,是当时的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照卦爻的顺序编辑而成的。“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但是因年代久远,筮法失传,所有卦爻辞就看不懂了,我们反而觉得很难。
C.“兆象”是先人们在甲骨上火灼产生的裂痕,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一百二十体的兆象;《易传》中的“象”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观念”,但是象辞推演的观念,其实不是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
D.观象制器,意思是: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东西。
3.对《易传》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易传》起着重要作用。
B.《易传》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儒家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C.《易传》包含着大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也有道家的特色,所以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多年积累。
D.《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都和《易传》有关系,都是儒家学习的内容。
4.《周易》是儒家经典,根据上文内容,对《周易》这本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讲八卦,八卦本来就是虚构,伏羲根本没有这个人,都是造出来的迷信,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儒家经典中。
B.占卜术早于《周易》产生,《周易》是根据占卜总结出来的学问,占卜本来就是迷信,所以《周易》不科学,也不可学。
C.《周易》里面包含着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我们不能完全把这本书看作一部讲占卜术的书,通过这些易卦爻辞,我们可以领悟到自然、人生、社会的道理。
D.《周易》经传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所以,学儒,必学《周易》。
5.结合本文对《周易》一书的介绍,联系生活实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次,小明同学去寺庙参观,老和尚拉着他要给他抽签算命。小明同学直接斥责老和尚,佛教徒不懂《周易》,怎么能占卜算命呢?我认为,小明同学用知识击败了老和尚。
B.河南淮阳伏羲庙是国家皇家陵园之一,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都有庙会,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烧香磕头许愿的很多。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习并继承这种文化,偶尔去烧香磕头许愿,发扬光大《周易》精神。
C.《周易》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很大,学习《周易》不仅能让我们通过卦辞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更可以占卜未来,让我们对今后的生活作出正确的规划。
D.淮阳县有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画卦亭。传说,伏羲当年在此处创建了八卦,后期文王演绎六十四卦。很多人来这个景点烧香磕头祭拜,抽签算卦,据说特别灵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到这里也应该占一卦,既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也为自己的升学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