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笔墨不多,她死得很早,却给读者留下了特别的印象。而她的形象,在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中及不同读者的解读之下,差异也很大,人们说法不一,还有人认为她是受害者。
按照现在最通行的版本,秦可卿是一个白富美的善良形象: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在警幻仙界中,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秦可卿嫁入贾府后,获得了合族上下的同声赞美。尤氏护着她,贾母怜惜她。凤姐与她感情尤深,时常去找她说话。
按照以前的版本,她还有淫妇的形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三回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情节,后来被曹雪芹删除了。在朱批里面,朱楼梦剑的评价是:书中通过猫狗打架、卧房典故、两枝宫花、焦大醉骂、判词、曲子等细节将她塑造为第一淫妇,最后不得好死,此系模拟世俗语态对她的淫罪表示惩罚。
说秦可卿形象有争议,原因还在于她那特别的葬礼。盛大的葬礼令人侧目,遭忌讳。在过去,葬礼办多大,礼制的要求非常清楚,不能有钱任性,想办多大就办多大。秦可卿的地位,只不过是重孙媳妇,而且没有孩子。在过去,媳妇没有孩子就死了,能否进入家庙都有问题,办超级葬礼就是僭越。说办葬礼是为了掩盖家丑,逻辑上也有些说不通,因为如果真的有丑事,反而要低调。因此,超级葬礼背后,应该有另外的故事。笔者认为,葬礼背后的故事与“淫”字的关系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经济博弈关系。
宁国府秦可卿开丧(清孙温 绘)
秦可卿的丧礼极尽奢华,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看板时,几副杉木板贾珍皆不满意,最后买下了薛家木店里的一副出自潢海铁网山、原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樯木板;为了丧礼风光些,贾珍又从大内红人戴权手上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前程,还特地请了凤姐协理。更有六公、四王等当朝显贵前来设祭送殡,出殡后寄灵于贾府家庙铁槛寺。清代特设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职务,根据龙禁之地的含义,龙禁尉应当是乾清门侍卫,是一个优渥的重要职位。在书中,贾蓉是五等侍卫,是五品的级别,一等侍卫是三品,最低是蓝翎侍卫,六品。跟在皇帝身边当侍卫,是勋贵子弟晋升的快车道。
书中说秦可卿的父亲是一个清官,非常贫困,真的如此吗?秦可卿的父亲秦业任工部营缮郎,明清正式官职中没有营缮郎,通行本《红楼梦》据程乙本作“营缮司郎中”。明清两代工部设有营缮司,主管皇家及勋贵的宫廷、陵寝建造、修理等事,还管城垣修建、营房建设等国防工程,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秦业已经是营缮司的一把手主官,属于极大的肥缺。
明清时,营缮司郎中一职为正五品,级别已经不低,不仅仅俸禄颇丰,还有巨额灰色收入,与书中所写秦业“宦囊羞涩”情况不符。有人据此说写“郎中”一职有误,不过过去叫“××郎”的一般就是指郎中,而且就算不是郎中,在工部这样的肥水衙门,低级官员一样肥得流油。即使营缮司员外郎是副手,权力也很大,下面专管某个方面工程的主事,也是大大的肥缺。
古代的六部尚书是从一品,六部侍郎与总督是正二品,比现在大家想的权力要大。古代的一省之长对应的是巡抚和布政使,是从二品。所以六部的郎中、员外郎等官职,应当比很多人想的要高。甚至六部下的一个司职权范围都很大,比如,工部下辖的营缮司直辖范围涵盖皇家工程、防御工程和国家的专项工程等。
贾家的原型曹家所任的官职,衔名初称“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其实也可以叫作织造郎,与营缮郎是相关和同级的官员。只不过烧官窑、织龙袍、制造皇家所用器物和兵器军械,清代属于内务府管理,不让工部汉族官员参与。驻外的江宁织造的主官是员外郎级别,也就是贾政所任的工部员外郎,所以很多红学家考证《红楼梦》是作者家事。
屯田司:掌屯田事务,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等事务。明代除掌屯田事外,兼掌抽分征商,伐薪烧炭,百官茔制。
营缮司:掌缮治皇家宫廷、陵寝、坛庙、宫府、城垣、仓库、廨宇、营房。
虞衡司:掌山泽的采捕,陶冶器物。
都水司:掌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务。
对应书中贾政负责的陵工,工程是营缮司管,皇陵的风水山林、祭田等守护是屯田司管。
从工部的结构可以看出,营缮司是工部的重要机构,营缮郎是极为重要的官职。营缮司,明清两代均设,隶属工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后隶属于户部,掌缮治皇家宫廷、陵寝、坛庙、宫府、城垣、仓库、廨宇、营房,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清史稿·职官志一》:“营缮司所正、所副各一人……﹝顺治﹞十四年,增置营缮司所丞二人。”
清朝一代,修建宫殿,实际支出只是皇家账目花费的十分之一二,很多费用实际上是以皇帝的名义征、贡、献、徭役取得的。从总体负责的皇亲内大臣,到具体负责的官员,再到供货的商人,都能获得暴利。因此,“秦业是清官”的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他想要清都清不了!清官不可能在此位置上,就如书中一说到林如海是管盐业的御史,大家都知道他巨富一样。秦业肯定有巨款,这些钱在哪里?他需要装出一副清官的样子。秦业的清官形象要在这个位置上保身用。他怎么捞钱?那就是与贾家的瓜葛了,会有各种利益输送潜规则。古代工部营缮司,除了负责皇帝的宫殿、陵寝,还管勋贵的府邸、福地等,类似现在的公务员保障房、公房,属于廨宇。此外,他们也管城墙建筑等重大国防工程、军队的营房等,国家财政支出的几分之一在他们手里,权力大得很。书中对任职一等一肥缺的人,说是清官,那他的“清”只能说是表面上的。
历史上,管营缮司的大贪官有很多,比如明末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他以严嵩的名势,未经科举步入仕途;严嵩得势之后任工部右侍郎,后迁工部左侍郎,世宗诏加严世蕃工部尚书衔,严嵩上疏辞免。严世蕃主要负责的就是给皇帝修造宫殿,负责营缮司。严嵩当年积攒了白银二百多万两,严嵩一家主要的贪腐来源,就是皇宫的修建。《红楼梦》对此也似有影射。
严嵩的继任者徐阶,一样是让儿子徐璠把持宫殿的修造。徐璠(1529—1592),明朝内阁首辅徐阶的长子。嘉靖四十年(1561)永寿宫遭遇火灾,徐阶内举徐璠承担此艰巨的宫殿重建工作,为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永寿宫重建工程浩大,工期仓促,建材短缺,而徐璠入督大工,不计工本,仅三个月新宫殿便落成。嘉靖皇帝特批擢升徐璠三级,他从营缮司下面的主事变成了工部侍郎,同时拜太常少卿,荫一子,即从主事,越过了郎中和员外郎两级。徐家因主管宫殿修造发了大财,徐璠随其父退休,回乡广置田产。当年,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子弟、家奴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依法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竟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徐家当时被称为“权奸”。
从严嵩和徐阶身为当朝首辅,都让儿子把持营缮司,贪取了巨额的家业,可以知道营缮司是何等的肥缺。老百姓都知道古代管盐务的职位是大肥缺,对营缮宫殿的肥缺了解较少,原因就在于盐务对应的是盐商,对商人怎么贬损都没有关系,但修造宫殿背后属于皇帝内务,妄议可能是大不敬和谋逆等十恶不赦的大罪。严嵩倒台,也与在宫殿修造问题上不慎失误被徐阶抓住把柄有关。嘉靖皇帝的永寿宫遭遇火灾,严嵩请圣上回到大内住,地方选的是曾经幽禁过明英宗的地方,他因此失势。所以对营缮司的事,社会舆论绝对不敢妄议。
古代六部,虽然户部直接管钱,但有严格的账目,不如管工程,后者有灰色收入,可以到处征派和勒索。因此,对秦业的营缮郎职位,觊觎的人太多了,他必须低调和装穷,一点富都不可以露!只要露点富,御史就可能参劾他。明清的御史可以风闻言事,也就是可以捕风捉影地给皇帝打小报告,不需要证据,错了也没有责任。只要御史上奏折参劾,皇帝想查,被查官员就可能先被停职,锦衣卫审查时多半会上刑,查后即使没有问题,原来的肥缺位置也已经被其他人占据了,可能回不去了。秦业占据营缮郎这个肥缺很多年,格外小心,因此他需要到处作穷酸秀。
我们知道营缮郎是超级肥缺之后,《红楼梦》全书的财经逻辑就可以重新理解了。
书中有一句话:“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么他们有啥瓜葛?那就是秦业不直接拿钱,而是让贾家先赚钱,再把女儿嫁到贾家当家。古代讲求门当户对,秦业若真的是寒酸小官,宁国府嫡长孙怎么可能娶其养女做正妻?再者,做正妻要陪嫁大笔的嫁妆,也不是一个穷酸官员能够出得起的。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后僭用棺材板,被很多人引申为不臣之心等。笔者认为,木板出自潢海铁网山且无人敢买,产地应当属于皇家禁地。能够有此板子的皇商,应当与干皇家工程的工部营缮司有关,亲王的陵寝也是营缮司负责,也就是说,板子的来源与秦业有关,如此便是还给秦业的女儿了。薛家是皇商,就干此买卖。估计板子送来,贾家后面也要给钱,最终钱到了秦家。书中还有一个暗线:后来,贾政主管陵工,当了工部郎中、营缮郎,而薛家是经营陵工相关用品的皇商,这便有了瓜葛。为何要宝玉娶薛宝钗?这里也有经济原因,后续会做分析。
秦可卿当家,对其弟弟秦钟,应当也有义务。秦可卿无后死掉了,秦可卿的嫁妆,也就是秦业的各种灰色收入,贾家应当归还给秦家!秦家表面上穷困,与秦业通过秦可卿嫁娶放在贾家的财富没有拿回来有关,秦家需要以穷困的样子来保身。同样的逻辑在书中复现过,王熙凤死掉,王家的侄子王仁等后来来到贾府,希图从贾府得到补偿,得到些凤姐的遗物、私房钱。在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形下,王仁等人还狗急跳墙般地要卖掉自己外甥女——凤姐的女儿巧姐。王仁的逻辑与秦家的逻辑一样。
《红楼梦》给秦可卿安排如此大排场的葬礼,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堵秦业的嘴。也就是说,秦可卿是贾家人,她的钱当然应当属于贾家,用一千二百两银子从“掌宫内相戴权”手里捐来的龙禁尉,一转眼就成了秦可卿棺材板上的官名了:“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前面的“享强寿”和“贾门”只用来定位秦氏,背后宣示秦可卿是贾家的人,她的财产属于贾家,与未生养的女人经常不入宗祠不一样。如此葬礼,贾家可以对秦业说,秦可卿身上的钱,很大部分给她花掉了。当然,在花钱的过程当中可以放花账!
给贾蓉捐官所用的钱,应当都是秦可卿的。宫中禁卫是肥缺,官方收取的捐官钱一千多两银子是小头,送给戴权的人情和利益分配才是大头,账都要与秦业算。
书中是这样写的:
(贾珍)趁便就要说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葬礼上风光些。”……“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银子是怎么送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
银子该送多少?就没有潜规则吗?送到家的银子,应当就是自己留下了,然后利用权力给贾蓉弄一个缺就可以了。秦可卿背后,营缮郎管的皇家大工程巨大的利益分配和输送都要分肥。
秦可卿到底有多少钱?在《红楼梦》中,贾琏曾对王熙凤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他指的是哪个财?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句梦话,没有实际意义,不过此说法不符合《红楼梦》的风格;作者每句话都不白说,都有暗指和背景。有人说这个财是林黛玉进贾府带来的林如海的财富。对此说法,笔者认为也有些牵强,林如海的钱早已被贾家算计在自己兜里,难以叫作“发个财”。联系到明代徐阶和严嵩的儿子管营缮司,家产后来都是大约三二百万两,就明白了。笔者认为此处所说的三二百万两的财,应当就是与秦业合作,在皇宫建造等工程上赚取的。此外,严世蕃和徐璠,名字最后一个字读音都是fan,而薛蟠的蟠字,古音也是fan。蟠,《唐韵》附袁切,《集韵》符袁切。薛蟠给秦可卿送棺材板,薛家是皇商,《红楼梦》中的名字都不是无来由的,这里也有可考究的空间。
有人抬杠说,乾隆皇帝修自己的陵才花了多少钱?应当赚不了三二百万两银子。有记载,乾隆皇帝确实只花了二百万两出头建自己的陵墓,不过道光可花了四百万两,建设颐和园挪用的海军经费是六百万两。更关键的是这些费用仅仅是皇家拨款,古代修建皇陵等皇家工程,可以用各种征、贡、献、徭役手段筹款,数额超过拨款,摊派和征派、纳捐等在皇家预算之外的支出和利益更大,也就是说,皇帝预算二百万两,下面的人赚四百万两都不止。修建颐和园,王公和官员发财的有很多。还有一个典故,光绪皇帝吃一个鸡蛋,御膳房开价好几两银子,搞得他的老师翁同龢只得说,鸡蛋如此贵重的东西,只有过年才能够吃。想想下面的人要赚多少银子?皇家的费用和横征暴敛的财物,真正用到工程上的经常就是十之一二,因此明朝权相的儿子能够赚二百万两,到了白银流入通货膨胀的清朝,三二百万两肯定没问题。只不过赚到的钱不能全归贾家、秦家所得,他们只不过是过手,参与秦可卿葬礼的众多显贵都要分钱。
古代能够赚取暴利达到如此大金额的肥差,只有掌管皇家大工程的秦业!秦业虽然不是最高的官,但他是现管,大捞总是少不了,他不捞,别人也不敢捞;所以说他是一个清官,只能是他藏得深。秦业与贾家的瓜葛,才使秦可卿嫁入贾家当掌门长孙的大奶奶!她身后的钱由秦家与贾家分赃。当然,这笔钱还要分给各个王公,因此秦可卿的葬礼之上,更有六公、四王等当朝显贵都来设祭送殡。做一个修建宫殿陵寝的大工程,与六公、四王等都相关,有钱大家赚。因此,秦可卿的葬礼还有分赃的意义。否则,这些显贵在贾府没有败落时,即使贾府有更重要的人物去世,去请也未必会来。没有生子的媳妇去世,为何都来了?葬礼上,大内总管戴权也来了,给贾蓉带来了一个捐肥缺的机会,背后故事也不简单。戴权作为顶级大太监,建造皇宫能够私下分肥的银子,怎么能少得了他?仔细把书中参加秦可卿葬礼的名单看一遍,一个皇家大工程赚钱分肥的有多少人?作者在此不惜笔墨,一定有道理。我们来看第十四回: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顶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余十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难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已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
对一个未生养的媳妇,丧事派嫡系亲属参加就很可以了,还搭棚子路祭,即便是王爷的丧事,这样做也有点过了。贾家想要大办是自己的事情,但王爷们能如此买账,可不是贾家能够说了算的。以前,大户官府都有师爷
,钱谷师爷尤其厉害,各类婚丧寿诞的应酬如何处理,非常清楚,分寸拿捏极为准确;给某家若是过了分寸,其他家以后类似的事情要援例,就不容易摆平。因此,各个王府对秦可卿的葬礼如此重视,背后有利益关系。如果是因为贾珍,才办这个如此超级葬礼,其他勋贵会买账吗?
在古代,高官和勋贵们私下聚会,可不是现在这么随便。顶级高官与勋贵,这两类人要是聚在一起,皇帝会不安心的,属于涉嫌结党的大罪,很可能会被扣上谋反谋逆的大帽子。皇帝对谋反谋逆,做“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的有罪推定,这对勋贵们而言,可是高压线。他们私下里拜访都很忌讳。但大家一起干三二百万两银子这么大的皇家工程,各个官员、勋贵都需要分一杯羹,为了分赃,就需要相对私密地聚到一起,需要在一起当面说明白,有一个交代。如此规格的葬礼,就是他们把原来交代不清楚的事情当面交代清楚的时机。
古代勋贵之间,平时走动都要小心,正常往来都是公开拜访,要说官话,让旁边的人听得懂。在这样的公堂场合,有很多皇帝的眼线,谈不了灰黑色的事情。官员勋贵们的私密交往会被猜忌,通过书信,容易留下把柄证据;通过家奴、第三人传话,靠不住;所以只能是身边的女人去干,平时的走动就是家里女人走后门去办理。不过,古代人家的后门是女眷之门,男人不能走,贾府平时与其他勋贵官员的沟通斡旋,应当就是秦可卿在做。秦可卿走后门,代表贾家和秦家两家人。现在,秦可卿死了,这些王公当然要来,来与贾家和秦家把利益说清楚。参加葬礼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官员、勋贵有了合法的理由聚到一起,皇帝也不会猜忌。勋贵们赚钱的事情,皇帝是不担心的,皇帝更愿意他们只想着赚钱,只要不造反就可以。
有人说,葬礼上迎来送往的都是贾珍,贾蓉基本不露面,以此说贾珍可能有聚麀不礼之事。不过,若真的有故事,应该会避嫌。真实的情况是贾蓉的年龄还小,前面贾家与秦家有瓜葛赚大钱的事情,他应当不知情。葬礼是一个外在的幌子,背后分利益,与各类人等周旋,贾珍是操办人,所以必然由贾珍来应对他们。
有红学家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所以葬礼如此特殊。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有逻辑上的硬伤。如果秦可卿是私生皇女、获罪太子之女,那么贾珍就不敢胡来了。葬礼如此奢华,参加的勋贵也害怕被株连,更害怕被扣上结党的帽子。在古代,结党涉嫌谋反,是勋贵最怕的罪名,他们避之还唯恐不及呢。如果秦可卿真的是废太子的女儿,谁敢如此大办,还邀请王公来参加?这是涉嫌谋反的大事。秦可卿超级奢华葬礼的背后,还是牵涉财富利益分配比较合乎逻辑,因为皇帝默许勋贵们发财,这算是一个潜规则。
对比一下贾敬的葬礼,读者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玄机了。从辈分来说,贾敬是爷爷,秦可卿是孙媳妇;从身份来说,贾敬承过爵,有过功名,秦可卿却是没生养的年轻妇女,丈夫贾蓉也是在她死后才捐了个官。但是,秦可卿的葬礼极尽奢华,贾敬的葬礼却简单得近乎寒酸。
到场的还有握有实权的大太监戴权。他给贾蓉带来了龙禁尉的肥缺。大明宫掌宫内相是戴权的职务。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书里用大明宫掌宫,就是告诉读者戴权是皇宫里数一数二的大太监;他的名字叫戴权,谐音就是带权,类似清朝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他也来参加秦可卿的葬礼,说明秦可卿背后的利益,肯定也有他的一份儿,而且绝对不是小数目,与贾琏说的三二百万两可以匹配。这是一群人的大生意。
所以,秦可卿的葬礼就是大家借此来分利益、算账的大聚会,当然非常隆重,谁也少不了。秦可卿父亲营缮郎秦业的财富要腾挪,贾家宁国府就是腾挪的舞台。秦可卿对贾府的财政困难和参与营缮司瓜葛的风险应当非常清楚,所以书中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时讲了一些家族财政留后路的事情,交代家族以后要如何应对。在第五回中,贾母对秦可卿的评价是“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秦可卿养女出身,秦业是五品官,能让尚书令宰相家出身的贾母做出如此评价,背后就是她带来的财富和她在贾府与营缮司财富瓜葛当中的作用巨大。
《清史稿》中对清代六部的关系、各个部门的情况做了介绍,这是读懂《红楼梦》里政治、社会和经济博弈的关键,我们来分析一下。
确切地说,刑部下各司虽然以省命名,但这表示该司主管对应省份的相关司法事务,而不限于主管该省的司法事务,还有其他兼管事项。这些司都是刑部管辖下的一级机构,不能说在外省有下司。除刑部外,部属各司以省命名的还有户部,权责与刑部相类似,也是主管对应省份的财政等事务。
以清朝为例,六部下属各司的主管范围如下。
文选司:掌文职官员班秩的迁除、官吏的选拔。
考功司:掌官员的考核、释免、处分。
验封司:掌文职官员的封爵、褒赠、袭荫、土司嗣职之事。
稽勋司:掌官员名籍、丧养、勋级之事。
武选司:掌武职官员的选授、品级。
职方司:掌各省的舆图。
车驾司:掌牧马政令及驿传之事。
武库司:掌兵籍、武器、乡会试的武科,及编发、戍军诸事。
典制司:掌礼仪制度的制定,表彰忠孝贞义之事。
祠祭司:掌祭祀,文武大臣的葬祭、赠谥。
主客司:掌土司及诸外藩的朝贡、接待、赏赐之事。
精膳司:掌宴会、牲豆、酒膳之事。
屯田司:掌屯田事务,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等事务。明代除掌屯田事外,兼掌抽分征商,伐薪烧炭,百官茔制。
营缮司:掌缮治皇家宫廷、陵寝、坛庙、宫府、城垣、仓库、廨宇、营房。
虞衡司:掌山泽的采捕、陶冶器物。
都水司:掌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务。
下设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共计十四司。
每司除主管对应省份的财政相关事务外,还各有兼管。例如:
江南司兼稽江宁、苏州织造支销,江宁、京口驻防俸饷,各省平余地丁逾限未结者。
江西司兼稽各省协饷。浙江司兼稽杭州织造支销,杭州、乍浦驻防俸饷,及各省民数、谷数。福建司兼稽直隶民赋,天津海税,东西陵、热河、密云驻防俸饷,司乳牛牧马政令,文武乡会试支供,五城赈粟。
湖广司兼稽奉省厂课,荆州驻防俸饷,各省地丁耗羡之数。河南司兼稽开封驻防俸饷,察哈尔俸饷,及报销未结者。
山东司兼稽青州、德州驻防俸饷,东三省兵糈出纳,参票畜税,并察给八旗官养廉,长芦等处盐课。
山西司兼稽游牧察哈尔地亩,土默特地粮,喀尔喀、回部定边左副将军办事官属,张家口、赛尔乌苏台站俸饷,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屯田官兵番换,并各省岁入岁出之数。
陕西司兼稽甘肃民赋,行销盐引,西安、宁夏、凉州、庄浪各驻防俸饷,并汇核在京支款,新疆经费。
四川司兼稽本省关税,两金川等处、新疆屯务,成都驻防俸饷,并京城草厂出纳,各部院纸朱支费,入官户口,赃款银两,凡各省郡县丰歉水旱,岁具其数以上。
广东司兼稽广州驻防俸饷,八旗继嗣户产更代,凡寿民、孝子、节妇受旌者,给以坊直。
广西司兼稽本省矿政厂税,及京省钱法,内仓出纳。
云南司兼稽本省厂课,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广漕政,京、通仓储,及江宁水次六仓考核。
贵州司兼稽各关税课,并核貂贡。
下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共计十七司。
除主管对应省份的刑名事务外,还各有兼管。例如:
直隶司兼掌八旗游牧、察哈尔左翼所属,并理京畿道御史、顺天府、东西陵、热河都统、围场总管、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芦峰口、塔子沟、三座塔、八沟、乌兰哈达、喀拉河屯、多伦诺尔文移。
奉天司兼掌吉林、黑龙江所属,并理宗人府、理藩院文移。
江苏司兼掌各省减免之案,凡遇恩赦,审详具奏。并理江南道御史、江宁将军、京口副都统、漕运总督、南河总督文移。
安徽司兼理镶红旗、宣武门文移。
江西司兼理江西道御史、中城御史、正黄旗、西直门文移。
浙江司兼理都察院刑科、浙江道御史、南城御史、杭州将军、乍浦副都统文移。并司条奏汇题,及各司爰书驳正者,会其成,比年一奏。
福建司兼理都察院户科、仓场衙门、左右两翼监督、镶蓝旗、阜成门、福州将军文移。
湖广司兼掌湖北、湖南所属,并理湖广道御史、荆州将军文移。
河南司兼理礼部、都察院礼科、河南道御史、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东城御史、正红旗、德胜门文移。凡夏令热审,颁行各省钦恤如制。
山东司兼理兵部、都察院兵科、山东道御史、太仆寺、青州副都统、东河总督文移。凡步军营捕获盗贼,岁登其数请叙。
山西司兼理察哈尔右翼、绥远城将军、归化城副都统、定边左副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所属,并理军机处、内阁、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中书科、内廷各馆、内务府、山西道御史、北城御史、镶白旗、崇文门文移,及各省年例咨报之案。
陕西司兼掌甘肃、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叶尔羌、喀什噶尔、乌什、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哈喇沙尔、和阗、哈密所属,并理陕西道御史、大理寺、西城御史、西安将军、宁夏将军、凉州副都统、伊犁将军文移。囚粮则以时散给。
四川司兼理工部、都察院工科、四川道御史、成都将军文移。凡秋审,会九卿、詹事于朝房以定爰书,并收发刑具。
广东司兼理銮舆卫、正白旗、广东道御史、安定门、广州将军文移。
广西司兼理通政司、广西道御史文移。凡朝审,具题稿,囚衣则以时散给。
云南司兼理镶黄旗、云南道御史、东直门文移。并司堂印封启。
贵州司兼理吏部、都察院吏科、正蓝旗、贵州道御史、朝阳门文移。并定各司汉员升补。
六部的郎中,仅次于侍郎,侍郎是正二品,放到现在是正部长;尚书只有六个,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郎中在级别上相当于现代中央部委里各司的司长,职权上比现在的司长权力更大,有些司是现在一个部委的职权。
清朝,武库司掌管的是全国的兵籍、武器、军士卫戍的编排,及武科举和习武者的教习教化之事。在清朝有一句话叫作“武库武库,又闲又富,职方职方,又穷又忙”。武库司因为掌握兵器,成为肥差。武库司设郎中三人,其中满洲二人,汉一人。在有满洲缺的官职中,满洲官是掌印官(也就是为首),汉官只是一起处理事务而已,起决定作用的是满官。
明朝,一个司原则上只设一个郎中,因此就没有分工上的问题。而清朝,一个司往往设几个郎中,因此,每个郎中虽说都是该司的一把手,但在处理日常事务中,会有些分工上的不同,有点类似现代的多个副职各分管某个方面事务(当然,郎中是正职,但却有多个),像兵部武库司下就设有督学科、编军科、俸粮科、营科等机构。
因此,各个郎中工作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一个分管科举、武学相关事务,一个分管兵器相关事务,一个分管兵籍相关事务。
刑、户二部各司郎中以省名来命名,指的是该司的郎中主管与此省相关的事务。
举个例子,刑部安徽司主要管的就是与安徽省有关的刑名(司法)事务。比如说,该省上报某个重大案件的判决,该司有复核的责任;汇总该省一年上报的案件;审查死刑案件等。
换句话说,每年地方向刑部上报、汇总、请示等事务,只要与安徽有关的都具体落实到该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插手该省具体司法事件的审判、解决或侦查。在没有指令(如本部的委派或圣旨钦派等)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权直接干预和参与地方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