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大观园内婆媳貌合神离

《红楼梦》里面,贾家和王家势力,为了取得主导荣国府后院的地位,一直是在激烈博弈。贾母非常清楚,荣国府贾琏一支已由王熙凤掌权,贾政一支已由王夫人掌权,如果后面主要的财富中心宝玉一支再由王家亲戚薛宝钗掌家,贾府后院就都是王家的了。而且王子腾此时正如日中天,如此下去贾家必然沦为王家的附庸,此结果是贾母为首的贾家人不愿意接受的。而王夫人和凤姐也知道,黛玉门第高,带着巨额财富,林如海是皇帝亲信,也是侯门出身,有林家势力圈;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是大司马,是王子腾的顶头上司;林家婚约虽有利,但家里未来就不是王夫人能够执掌的了,要变成黛玉掌家。

注意一下,若是单论家世,黛玉是林家掌家女人,遇到不论辈分的情况,王夫人要给林黛玉让道,就如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荣国府,王夫人礼节上要先让黛玉坐上首,然后才是黛玉自己论辈分,坐了椅子。

林之孝一家和宝玉的大丫鬟袭人,卡在博弈的关键位置,后来都改换阵营,投靠了王家,使得王家在后院权力博弈势力上占优势。最后经过大观园内的多次较量,王家博弈胜出。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暗中用力,表面上是和谐与正义,背后都是太极推手,有阴招。所以宝玉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贾家与王家在打太极拳。台面上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个人才艺比拼、诗社斗诗,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问题和后院婆媳政治。

前面分析过,修建大观园用的是林家财富,所以大观园就是林妹妹的大观园。省亲结束后,元春就下了道旨,让众姊妹搬到大观园里去住了。同时,贾宝玉也住进去了,造成贾宝玉与林黛玉已经订婚的客观事实,所以在开始的时候,贾家占据了先机。而元妃让弟弟住到林黛玉嫁妆修造的园子,当然是支持弟弟与林黛玉的婚事的。

开始的时候,薛宝钗不住大观园,不能在贾家站住脚,她连参与博弈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薛姨妈要来金陵探望王夫人,再然后因为薛家在京中的业务不太好,要来京都整顿一下家中财产,找理由来寄居。起先讲的故事是要给薛宝钗准备选秀女。再往后,书中对薛宝钗选秀女的情况只字未提,薛宝钗此后多年也一直住在园子里,更别说入宫了。因此,薛宝钗来贾家长住,目的就是奔着贾宝玉,同时看守薛家财富。薛蟠已经是“活死人”了,薛家财富被贾家控制着,也是十分难受。为了不被吃绝户,实现联姻改变处境之目的,薛家人是步步为营,日拱一卒。

在书中的前面四十回,贾母是有绝对权威的,这个可以从第三十五回看出来:“于是凤姐放了四双: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两边是薛宝钗史湘云的。王夫人李宫裁等都站在地下看着放菜。凤姐先忙着要干净家伙来,替宝玉拣菜。”贾母吃饭,王家人的凤姐要亲自伺候,王夫人和李纨都是在下面站着,能够上桌坐着的是薛姨妈、薛宝钗和史湘云,因为她们是客人,贾家的媳妇要伺候着。王家人作为贾家媳妇,在婆婆贾母面前就是受气小媳妇要乖乖的样子。

虽然在面子上还是贾母高高在上,但王家人的博弈夺权已经开始了,与贾母的婆媳矛盾,在暗中较劲和不断升级之中。

王家人赢得舆论战

博弈一开始,薛家就在争取家仆、下人的支持,制造“金玉良缘”的舆论场。同时薛宝钗和王家势力利用元妃进行反击,制造元妃支持宝玉娶薛宝钗的舆论。

薛宝钗进入贾府不久,王家人就开始要让薛宝钗的待遇高于黛玉了。第二十二回:

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

这里虽然是凤姐找了一个要过大生日的理由,但过去家族里面的亲疏远近还是有差别的,凤姐搬出了贾母,但林黛玉是贾母外孙女,薛宝钗与贾母没有血缘关系,与贾府姓贾的其他人也没有关系,是外姓亲戚,过去是分得很清楚的,贾母是否真的有此意,自然就有故事了,薛宝钗的生日不该让贾家给过,所以凤姐要讨贾琏的“同意”。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读者可以注意一下,在《红楼梦》里面,凤姐向来独断专行,对贾琏管控很严,为何此时要贾琏出头拿主意?林黛玉来贾家是真的有身份的,林家的地位也远远高于薛家,在此时就是差别很大。在贾府宝钗是客,与荣国府贾家没有直接的血缘,为啥贾家对宝钗的生日要搞得如此大?与贾家人的关系,黛玉比宝钗要近很多,与荣国府贾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古代对此差别看得很重很清楚,凤姐等王家人故意把生日做得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待遇不同,就是在制造“金玉良缘”的舆论,要给家里的下人一个样子看,下面的人是很会看风向的。

荣国府宝钗做生辰(清孙温 绘)

凤姐给宝钗大办生日,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对宝钗的年龄进行背书,女孩子及笄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大事。在第一部里面,本人已经分析了薛宝钗是大幅度改小了年龄的。在葫芦案的时候,薛蟠要是有偿命的压力,应当是到了十七岁以上,古代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也是有所减免的。薛宝钗年龄改小了很多岁,贾家家长为了薛家财富在装糊涂,但年龄相差那么多,一般人都看得出来,所以大办生日,就是堵住很多人的嘴!而贾家原来是装糊涂,这一次在贾府办这个生日,让贾家的家长们就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也只能装到底了,宝钗的年龄已经有贾府给背书了。贾府给薛宝钗办完生日,她还要入宫待选,如果贾府再说薛宝钗的年龄有假,也涉嫌欺君之罪。

在第二十七回,宝钗偷听到了宝玉丫头小红和坠儿的隐私谈话,就栽到了黛玉头上,(宝钗)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从宝钗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她的城府,《红楼梦》作者是很少写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是直接展示事实,但这里却是明写了,宝钗担心的是宝玉的丫鬟知道自己“听了他的短儿”而“生事”,也就是担心她们不愿意宝钗接近宝玉和说她的坏话,而后就“金蝉脱壳”栽到黛玉头上,让她们去对黛玉“生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宝钗的心机有多深,也可以看出她的本性是不善良。

随后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妃省亲过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元春派了夏太监,带来了一些珠宝首饰,赏给贾府的各个姐妹。宝玉得到的端午节礼品是:

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贾宝玉所得之物中多了凤尾罗和芙蓉簟,两样东西都是床上用品。

宝钗所得的恩赐与宝玉同样,黛玉所得的恩赐跟贾家三春同样,被大观园舆论场说成了在暗示宝钗、宝玉的“金玉良缘”。红学者中也有人据此说是金玉良缘,但送首饰给弟弟,还是女人首饰,那么弟弟以后要送给弟媳,但若弟媳已经有了,还怎么给?显然,同样合理的逻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黛玉、宝玉共有一床就够了,宝钗是客人,要外嫁,所以再给一床。所以元春到底啥意思,关键在于怎么解释。而且这一段我们还要注意到元春给“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也就是对薛姨妈的赏赐与她父母贾政王夫人一样,这个本来也该内外有别的,为啥一样了?本身就是说明元春有意给薛家整体抬高了一些,可能与薛宝钗要入宫待选等事情是有关的,元春在宫内的各种复杂关系,我们在第三部书当中会继续分析。

当年元春由贾母抚养,不是王夫人抚养,她是贾家人,不是王家人。元春作为皇妃,地位虽然在贾家之上,但她所依仗的依然是家族实力,不是依仗自己的美貌,有了皇帝的专宠而上位,因而让自己的娘家跟着鸡犬升天。因此,在贾家内部事务上,元春虽然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总体而言,她是贾家的橡皮图章,就是贾家决定的事情,她来盖章确认,加持一下,除非背后有皇帝的暗示。所以,她的旨意也表明了皇帝不反对,她应当更知道皇帝的心思。

元妃省亲(清孙温 绘)

综观林黛玉在大观园的日常,素来出手阔绰,赏人钱财动辄好几百钱,从不理会钱财小事,对下人花起钱来,比贾家的迎春、探春等姑娘更大方。林黛玉能够拥有这份底气和气魄,在于她自认为以后是当家奶奶,是主子。林黛玉对下人给钱痛快又丰厚,为何下人还都说宝钗好,不说黛玉好?

看看第二十六回佳蕙与小红的对话:

(佳蕙)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黛玉主动与丫鬟们分钱,佳蕙来都见者有份地分到了钱,黛玉如此慷慨,但府内的人后来也不说她好,背后就是下人们更害怕王家人的权力。

双方对下人、家奴的差别,关键在于林黛玉给下人的,只能是赏,若下人们说“林黛玉比薛宝钗好”,则可能要受罚,要付出代价!薛宝钗的表姐王熙凤是直接现管、当家奶奶,对下人而言,眼前直接能够惩罚他们的人,就是王熙凤。谁敢说薛宝钗不如林黛玉,如果天天积极地给林黛玉跑前跑后办事,估计在王熙凤手下,那就没得混了。所以林黛玉要在贾府找人办事,真的很麻烦,就算完全靠钱开路,有时候拿钱都不好使,因为下人们也要想想,毕竟饭碗更加重要。这就是钱不如权,林黛玉还不是真的主子当家,所以权不足,舆论就不一样。如果她真的当家了,下人的评论就是另外的样子了。所以她抱怨“不是正经主子,做燕窝找人麻烦”等。

对小厮和丫鬟而言,大事还有娶媳妇、嫁人,书中第七十回:“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名单子来,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可见决定下人们怎么婚配的人就是王熙凤。对下人们而言,婚姻大事是仅次于生死的大事,凤姐手握婚配权力,他们要好好看脸色,否则到时候让你哭都哭不出来。

元妃让兄弟姐妹们入住大观园,在各个姑娘的居住位置上,为何林黛玉是主位?贾宝玉挨着林黛玉住,薛宝钗则是住在角落的小院,这不就是元妃支持黛玉与宝玉吗?前面分析过大观园是林黛玉带入贾府的财富修建的,那么能够动用林黛玉财富的前提,不就是贾府上下,包括元妃,都认可了黛玉与宝玉的关系吗?这么明显的信息,所有的贾府家奴都可以看得出来,为啥他们还风传“金玉良缘”?薛宝钗带着薛家财富进入贾府,躲避被吃绝户,又不是那么公开,处境尴尬,为何家奴都看好她呢?此处下人们的态度有立场关系。

在舆论的把控上,林黛玉和贾家输掉了。王家控制了舆论,因为家奴们害怕王熙凤掌握的惩罚。所以元妃的恩赐,到底是啥意思,就由着他们来解释和延伸了。“金玉良缘”的说法成了大观园舆论的主流,就不奇怪了。薛宝钗对下人到底好不好,要等到王熙凤、薛宝钗、王夫人等人不掌权以后再评价,才公允。正常情况下,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成长环境单纯,应当更善良;而薛宝钗生长于商人之家,应该世故和精明,商人重利,义不理财,不会那么宽厚。王家人知道搞空心承诺,例如对袭人承诺让她做宝玉姨娘,但到了后来,她却被外嫁给蒋玉菡了。

贾母的失效人参与王家鬼胎

王家人与贾家人貌合神离,关系恶劣,婆媳多次博弈之后,矛盾开始公开化。在第七十七回和第七十八回,王熙凤自从掉了一个六七个月的男胎后,就落下了“下红症”的毛病,又因为操劳和治疗不及时,拖成了“血山崩”。大夫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王夫人要二两上好人参给王熙凤配药,可她翻遍了自己屋子,只找到几支细小的。再让人去翻箱倒柜地找,最终找到的还不如这几支,是一大包须末。此时,凤姐屋里也没有人参,连邢夫人那里都没有。这说明贾府已经财政紧张,好人参都没有存货了。

因此,王夫人只好去求助贾母,贾母拿出一大包手指粗细的人参来。大夫看了贾母的人参,说早没了药性。宝钗说,让薛蟠去外面参行兑了二两来。后来等贾母休息后,王夫人问王熙凤,丸药可曾配来了,王熙凤答道:“还不曾呢,如今还是吃汤药。太太只管放心,我已经大好了。”看来薛宝钗也是给了一个空心汤圆式的承诺。但在对待贾母这一包失去药效的人参问题上,王夫人没有如实向贾母汇报情况,而是让人做了记号,重新送回去。王家是会隐藏矛盾的,是有鬼胎的。

王熙凤得不到二两人参,书中讲因果报应,前面贾瑞被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后病重,医生开了一味“独参汤”时,贾代儒却无论如何负担不起了,求王夫人,王夫人让凤姐称二两人参给他。凤姐百般推诿不过,便“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结果贾瑞很快不治。因此王熙凤的报应来了。

贾母态度是双重标准的,看看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看她身体羸弱,问她平时都吃什么药,黛玉告诉外祖母,自己吃的是人参养荣丸。贾母当即吩咐:“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贾母对林黛玉,药就早有了,多么大方!别看贾母对王熙凤亲切地“凤丫头”“凤辣子”那么叫,真的要拿好东西的时候,差别大了,而且故意不给有效的好货。王家人也不说破,做了记号送回去,说明矛盾已经巨大。发生此事,恰恰在王家抄检大观园,取得了对贾家的胜利之后。

贾母掰谎矛盾公开化

早在第五十四回,贾母大批《凤求鸾》,背后都是有所指的,矛盾已经趋于公开。为何《凤求鸾》的主人公那么巧也叫“王熙凤”?说明这原本就是针对王熙凤的,是与凤姐有关的埋线,其中“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对舆论做了警告,并且说其中的原因是“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想一下《凤求鸾》会污秽谁?凤姐在污秽谁?还有“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贾母说谁是贼?对应戏里人物就是王熙凤,贾母的不满溢于言表,王熙凤搞金玉良缘,暗中支持宝钗上位,引发了贾母的不满;在贾府内宅,王家人的势力膨胀,对贾母的权威也是威胁;而王熙凤则是掌家,直接在最前面,其后才有后面凤姐之病需要人参,贾母给失效人参的故事,全书整个情节都是连贯的。

这一段叫作“贾母掰谎记”,红学研究者对此有所争论,有的认为贾母并非反对“金玉良缘”,但本人认为此处贾母是支持黛玉的,所以在随后的紫鹃试玉一节,紫鹃就对黛玉说,在有贾母支持的情况下,把黛玉婚事公开定下来。此时如果贾母不再支持黛玉,紫鹃也不会建议黛玉去试探宝玉。我们可以看一些前面的情节。书中第五十四回,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公开的“喂酒”明显超过了一般的限度。但此时贾母没有说什么,王熙凤却话里有话地怼宝玉。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宝玉喝黛玉的酒,就变成了“冷酒”,会“手颤”,就变成了“写不得字,拉不得弓”,细品一下,味道就出来了。

所以贾母说这一段,就是主要针对王熙凤,戏里的人物也与王熙凤同名,所指非常清楚,在书里后来还有算命的情节,也出现了王熙凤的名字,都是特指。贾母说:“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第五十四回)”说“妒人家富贵”,肯定针对王熙凤、王家人的,王家当初是伯爵,后来世袭递降,要低很多;而林家是四代侯门,林如海又是探花,门第碾压王家,更关键的是跟着林如海的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和保护人,在书中上一回当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正好是王家的王子腾九省都检点的顶头上司。以前贾雨村的位置如何?林家的影响力让王家人羡慕、嫉恨是可以想见的。而说“求不遂心”和“他也想一个佳人”,则是指王家人支持的薛宝钗,属于“看了这些书看魔了”,是妄想症。贾母的这番话,其实是贾府内宅贾母与王家人针对宝玉联姻的矛盾,在此走向表面化和公开化。虽然林黛玉进贾府,若没有婚约贾家带不走她,但毕竟婚约没有公开和完全议定,贾府也可以毁约,因此林黛玉和紫鹃才会有试玉的做法。

在“贾母掰谎记”中,贾母也就是指桑骂槐地嘴上敲打了王家人,而实际上对王家人并没有损害,但王家人的博弈,则是日拱一卒,处处占据便宜。

薛宝钗渗透大观园

贾家与王家的公开博弈,还在于王熙凤病了,王夫人就把李纨、探春和薛宝钗三人引来管理大观园。

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王夫人)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探春与李纨暂难谢事,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第五十五回)

王夫人对林黛玉的钱建造、贾母直接控制的大观园,不便直接插手,把儿媳李纨放在头里主持,儿媳算是贾政嫡长子的大奶奶,身份是林黛玉的未来长嫂,对未成年的林黛玉的资产,长嫂来照管是合适的。然后王夫人叫上她收养的女儿探春来协理,是为了也叫上宝钗。宝钗是外人,又与黛玉有竞争关系,所以要探春和李纨去请,而不能王夫人直接安排。李纨是王夫人儿媳,要听命于婆婆,探春认王夫人为娘,对外以嫡女身份出现是她的核心利益,所以探春和李纨是能够揣摩王夫人心意的。王夫人如此组合,就是要把林黛玉排挤在外面,不惜让赵姨娘的闺女进来管理,也不让林黛玉管理。

黛玉与宝玉的婚约,因为各方一直在博弈,没有公开,在大观园排挤黛玉主导参与上,贾家人与王家人是一致的。大观园的主位潇湘馆已经是黛玉占据,若黛玉再主管大观园,那么以后贾家与林家的婚约就不是“兼祧”、宝玉要有孩子姓林,而是宝玉就要入赘了。贾母虽然疼爱黛玉,但在贾家与林家的关系博弈上,绝对维护宝玉的地位。

探春虽然是贾家人,却是王夫人带大的,是宝玉的亲妹妹,属于各方找平衡的人物。亲娘赵姨娘家里死了人,王夫人试探探春对此事的态度,让她破例,结果被探春识破。但探春的亲妈赵姨娘却难以接受,来闹,后面再看看王熙凤怎么说的,书里王熙凤对平儿说:

“……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回头看看了,再要穷追苦克,人恨极了,暗地里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趁着紧溜之中,他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恨咱们的恨心暂可解了。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第五十五回)

总之,王夫人的核心意思就一个:躲在后面,让探春在外面招人恨。探春的身份,在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很微妙,探春更需要的是王夫人的信任,在身份上赵姨娘虽然得宠,却是家奴,而探春则是主子。

到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仿照赖大自家院子的做法管理大观园,把各种责任承包出去,园子还有收益,省却了大量的费用。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200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学习赖大家的做法,用赖大的法子管理大观园,也是站队,说明赖大的管理方式好,王熙凤原来的管理方式不好。想一下前面虾须镯一事的博弈,坠儿应当同小红一起,成了凤姐的人,她偷东西,平儿掩盖,不能让赖大的人——晴雯知道。探春管理大观园成功了,取得了收益和称赞,自然树立起了个人的威望,巧妙地在几方势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而薛宝钗在探春管理大观园后,就顺带把手伸到了大观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第五十八回,薛姨妈也获得了大观园的管理权,还住到了潇湘馆,对此我们将在其他章节进行分析。如此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林妹妹的大观园被薛家人控制了;贾母查赌反击也失败了,在婆媳太极推手当中,王家人得到了实惠,日拱一卒,取得了有利位置。

家支用度小九九

再往下看王家与贾家的博弈,其实王熙凤和贾琏也是貌合神离。之前,贾琏虽是贾家人,但与凤姐还是步调一致的。因为有了尤二姐的事情,贾琏与王熙凤便不团结了。按照现在的婚姻价值观,很多人说贾琏婚内出轨,有过错,所以是自作自受,但是按照古代的价值观,王熙凤无后,贾琏纳妾延续香火天经地义,王熙凤反对,反而是属于嫉妒,是“七出之条”的大错。在这一点上,古今价值观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要想弄明白《红楼梦》的逻辑,需要考虑作品创作之时的标准。

贾府家用银子承担着博弈,贾琏没有足够的钱周转,婆媳都把着家里的钱,所以财权也是问题的关键。贾琏还要求鸳鸯帮助他想办法违规操作,书里的情节是:

贾琏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

贾琏没有钱,连让鸳鸯偷老太太银子的主意都想出来了,说明贾琏确实在钱的方面已经很拮据了。

王熙凤知道贾琏求鸳鸯,我们来看看她的表态:

凤姐不等说完,翻身起来说道:“我有三千五万,不是赚的你的。……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贾琏缺钱,难以维持家族外面的运转,王熙凤不帮衬,因为她就是要贾家人出丑。所以贾府艰难维持运转,从侧面也反映了贾家和王家已经不是一条心,各有各的算盘。

先是两家打太极的过程不断升级,即贾家人与王家人在内宅的婆媳博弈越来越激烈,再往后就是贾家与王家展开的决战大戏,也就是贾母感到自己的绝对权威受到了王家人的威胁,开始亲自出场参与博弈了。这就不是太极推手了,而是直接的矛盾冲突,主要的冲突有三次,将在下面的章节逐一给读者分析。 S2h7Jlt9Wgg4BtkmC+d7+4e+G3xWJ36VDogOLRquSzFW9+jOegUUjsJA4DrtOB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