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概念始于1932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该小说以26世纪为背景,提到“一种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世界中”。在随后出现的许多科幻作品频繁出现“VR”,比如1935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斯坦利·威因鲍姆(Stanley G.Weinbaum)发表了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其中提到一个叫阿尔伯特·路德维奇的精灵族教授发明了一副眼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就能进入电影中:“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你就在故事当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段时期,VR以模糊幻想的形式见诸各大文学作品。
1963年,未来学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在 Life 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向人们展示了他构思的一款头戴式电视收看设备Teleyeglasses,其名字的含义是这款设备由电视、眼睛和眼镜所构成,虽然外观与当代VR设备相似,但是其技术手段远未成熟。
1965年,美国科学家伊凡·萨瑟兰(Ivan Sutherland)提出感觉真实、交互真实的人机协作新理论。1968年,伊凡·萨瑟兰研发了视觉沉浸的头盔式立体显示器和头部位置跟踪系统。同时在第二年发明了最接近现代的VR设备——概念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的显示器,如图2-3所示。该设备由超声和机械轴构成,并具有简单姿态检测的功能。
图2-3 “达摩克利斯之剑”显示器
1984年,贾龙·拉尼尔(Jaron Lanier)创建了VPL Research公司,将VR设备推向民用市场,并推出包括虚拟现实设备(Eyephone)、虚拟现实手套(Data Glove)、环绕音响系统(AudioSphere)、3D引擎(Issac)、VR操作系统(Body Electric)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
1989年,基于大跨度超视角(LEEP)技术,埃里克·豪利特(Eric Howlett)创建的LEEP VR公司先后推出3款不同的VR头盔(Cyberface),如图2-4所示。其中,Cyberface 1代配有使用复合电缆构成的平面面板,用来穿戴在胸前平衡头盔重量;Cyberface 2代拥有LCD液晶面板,并配有RGB和复合电缆;Cyberface 3代用万向架替代Cyberface 1代的部分胸甲,以承担大部分的设备重量,且显示器分辨率大幅增加。
图2-4 3款不同的VR头盔(Cyberface)
1991年,一款名为Virtuality 1000CS的VR头盔被发布,但因其外形笨重、功能单一、价格昂贵,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1993年雅达利公司发布与娱乐VR系统制造商Virtuality联合开发的Jaguar VR头盔,如图2-5所示,也并没有掀起过多的市场风浪。
图2-5 Jaguar VR头盔
1994年,由Victormaxx公司推出的名为Cybermaxx的VR设备,如图2-6所示,可在两个0.7英寸的彩色液晶平板显示器上展示三维效果。仅一年后,Cybermaxx因其更高的分辨率、不仅兼容PC也支持VCR和游戏机的特点,在电子娱乐博览会上引发了巨大轰动。
图2-6 Cybermaxx
1995年,任天堂推出Virtual Boy,如图2-7所示。该VR设备针对游戏产业而研发,也引起了不小反应。但因其设备成本很高,同时在技术方面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游戏画面不清晰以及各种故障等,Virtual Boy依然没有普及。
图2-7 Virtual Boy
1997年,飞利浦公司推出名为Philips Scuba RV的VR设备,当时售价299美元。它可提供生动变化的颜色和动态立体的声音,同时可以利用PC鼠标接口模拟头部追踪系统。整个20世纪90年代,众多的公司都在布局VR,但大多数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技术不够成熟、设备产品价格极高等。
在随后的10年里,因过高的成本及技术的不成熟,VR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人们从未停止在VR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在此期间有许多公司推出其研发的VR设备,如索尼公司推出的3千克重头盔;Sensics公司推出具有高分辨率、超宽视野的名为“piSight”的显示设备等。同时VR逐步渗透医疗、飞行、制造和军事等领域:如在2006年,美国国防部花费2 000多万美元建立了一套名为“城市决策”的虚拟世界培训计划,用以提高民众应对城市危机的能力;200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利用虚拟技术开发了一款名叫“虚拟伊拉克”的游戏,用以帮助从伊拉克回来的军人患者,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2012年,刚成立的Oculus公司将研发的Oculus Rift,摆上了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货架,经过短短的一个月,Oculus Rift募资达243万美元,使公司能够顺利进入开发、生产阶段。两年之后,Oculus被互联网巨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直接将其VR设备定价降低至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 900余元;而同期的索尼头显HMZ-T3高达6 000元。这种亲民的设备定价使VR向大众视野迈进了一大步,也吸引了大批开发者投身VR项目。沉寂多年的VR,再次迎来爆发。
2014年,消费级的VR设备开始大量涌现,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VR设备,如谷歌推出的廉价易用的Cardboard、三星发布的Gear VR等。得益于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设备零件价格的降低,量产和成本的问题得到解决,全球的VR创业者短期内暴增。
2015年,HTC Vive在MWC2015上正式发布。次年,索尼公布PSVR VR设备刚在网店上架就被秒空。2016年,谷歌推出移动VR开发平台Daydream,并和Oculus、HTC等公司、机构成立了全球VR联盟。同时,中国3D产业联盟、华为等50多家组织和企业也成立了中国VR联盟。随后,大量的厂商开始研发自己的VR设备。
2016年,人们正式步入VR元年,大量的VR设备以及新的手机盒子类VR产品涌入市场。但是全球的VR设备出货量大大低于市场预期,除手机盒子类VR产品凭借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他类型的VR设备(如三星Gear VR、Oculus Rift和HTC Vive等)由于其价格较高及用户体验存在不足,销售均大幅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