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令 (二員,正三品。武德初爲内史令。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以佐天子而執大政者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書,二曰制書,三曰慰勞制書,四曰發日敕,五曰敕旨,六曰論事敕書,七曰敕牒。凡大祭祀群神,則從升壇以相禮;享宗廟,則從升阼階;親征纂嚴,則使戒敕百寮。册命親賢,臨軒則使讀册;若命之於朝,則宣而授之。凡册太子,則授璽、綬。凡制詔宣傳,文章獻納,皆授之於記事之官)(引自《唐六典》九,以下不一一注出)
蕭瑀。《舊書》一《高祖紀》:“(武德元年)六月甲戌……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録竇威並爲内史令。”
竇威。《舊書》一《高祖紀》:武德元年六月甲戌,相國府司録竇威爲内史令。辛丑卒。《寶刻叢編》八引《京兆金石録》:“《唐中書令延安靖公竇威碑》,于志寧撰。武德九年。”按碑爲後立。
中書侍郎 (二員,正四品上。武德初爲内史侍郎。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凡監軒册命大臣,令爲之使,則持册書以授之。凡四夷來朝,臨軒則受其表疏,升於四階而奏之;若獻贄幣則受之,以授於所司)
温大有。《舊書》六一本傳:“大雅弟大有,字彦將……武德元年,累轉中書侍郎。會卒,高祖甚傷惜之。”《墓誌彙編上(開元〇四七)·温煒妻李夫人墓誌》:“(李夫人)後適中書侍郎温彦將孫易州司馬瓚第三子潞州屯留縣令煒。”
唐儉。自中舍遷。《通鑑》一八五“武德元年”:“六月甲戌,唐儉爲内史侍郎。”
温彦博。自中舍遷。《通鑑》一八六“武德元年”:“(十二月)詔以彦博爲幽州總管府長史,未幾,徵爲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 (六員,正五品上,武德初爲内史舍人。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及璽書、册命,皆按典故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誤則奏而改正之。凡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而奏之;國有大事,若大克捷及大祥瑞,百寮表賀亦如之。凡册命大臣於朝,則使持節讀册命命之。凡將帥有功及有大賓客,皆使以勞問之。凡察天下冤滞,與給事中及御史三司鞫其事。凡有司奏議,文武考課,皆預裁焉)
温彦博。《舊書》六一本傳:“(羅)藝以幽州歸國,彦博贊成其事,授幽州總管府長史。未幾徵爲中書舍人,俄遷中書侍郎。”
唐儉。六月遷中郎。《舊書》五八本傳:“武德元年,除内史舍人,尋遷中書侍郎,特加散騎常侍。”
崔善爲。十一月四日遷左丞。《會要》三九《定格令》:“(武德元年十一月)仍令尚書令左僕射裴寂、吏部尚書殷開山、大理卿郎楚之、司門郎中沈叔安、内史舍人崔善爲等,更撰定律令。”《舊書》一九一本傳:“武德中,歷内史舍人、尚書左丞。”《郎表》二左丞:(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乙巳至十二月間由内史舍人遷(左丞)。
孔紹安。《舊書》一九〇上本傳:“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悦,拜内史舍人。”
崔確。《元龜》一二五《料敵》:“武德元年十一月,降薛仁杲於折摭城……高祖聞之大悦,遣内史舍人崔確齎錦袍,馳賚有功者。”
陳政。《元龜》一七二《求舊》二:“陳政初仕隋……亡歸長安……尋授内史舍人。”
趙儒。《墓誌彙編下(天寶一八九)·趙憬墓誌》(卒於開元十二年十二月,年六十九):“曾祖儒,皇内史舍人、侍御史、滁陽郡開國公。”據墓誌推,其玄孫璟生於顯慶元年(656),則儒必在武德時任職,又,武德初爲内史舍人,三年改中舍。故繫於此。
主書 (四員,從七品上)
主事 (四員,從八品下)
起居舍人 (二員,從六品上。起居舍人掌修記言之史,録天子之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以紀時政之損益。季終,則授之於國史)
令狐德棻。《舊書》七三本傳:“高祖入關,引直大丞相府書記。武德元年,轉起居舍人,甚見親待。”
劉林甫。《墓誌續編(開耀〇〇一)·故秘書少監劉府君(應道)墓誌》:“(父林甫)高祖創業,徵爲起居舍人。”
通事謁者 (十六員,從六品上。武德四年改通事舍人。通事舍人掌朝見引納及辭謝者,於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則引以進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節。凡四方通表,華夷納貢,皆受而進之。凡軍旅之出,則受命慰勞而遣之;既行,則每月存問將士之家,以視其疾苦;凱還,則郊迓之,皆覆命。凡致仕之臣與邦之耋老,時巡問亦如之)
張直。《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六四)·張直墓誌》:“及武皇受禪,隨班昇擢,遷通事舍人。”
元禧。《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八二)·元禧墓誌》:“隨祚告終,神曆方建……蒙授通事舍人。”
王湛(一作諶)。《楊炯集箋注》八《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高祖受禪,擢爲通事舍人、通直散騎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