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车网互动标准和政策方面,2016年6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国家标准计划《能源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互动规范》,规定了能源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互动的相关术语、基本规定、总体架构、能量互动、信息互动、业务互动及典型应用场景的技术要求。2019年1月,《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正式实行,为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参与电网互动定下了基础标准。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1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车联网白皮书(2021)》,从技术、产业、应用和模式四个方面,总结当前发展现状,分析提炼发展趋势,并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予以展望。在技术与产业方面,对“车-路-云-网-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关键技术剖析和产业发展趋势研判。在应用与模式方面,从服务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特定区域三类环境,服务于个人、企业和政府三类用户,凝练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功能实现视图和商业价值链条。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安全体系构建多个方面进行展望,提出跨行业在顶层规划、标准体系、应用实践和部署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坚持智能与网联协同发展战略,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车网互动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各地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引导居民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同时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202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2023年3月,全国首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与发展白皮书》在深圳发布,首次系统提出破解车网互动规模化发展瓶颈的策略,推动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破解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能源安全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2014年,上海市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定的首个需求响应试点城市。2019年下半年,上海开展一系列电动汽车参与需求响应试点活动,上海市电力公司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作为主要协调方,邀请各大充电服务商和电动汽车主机厂参与需求响应,这也是我国电网首次对充电服务商和电动汽车制造商开放的需求响应试点。试点针对私人充电桩、专用充电桩以及换电站参与需求响应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车辆在不同充换电场所提供的充电灵活性调节规模各异,各自实现的响应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别。在发布的试点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的市场准入、建立车网互动的市场机制等建议。
近年来,在电动汽车参与电力市场方面,国内各地陆续推出了包含电动汽车在内的第三方主题参与辅助服务的规则。2020年11月,华北能源监管局印发了《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规则(试行,2020版)》,进一步深化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运用市场机制激励第三方独立主体提供调峰资源,充分挖掘包括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电采暖、虚拟电厂等负荷侧调节资源以及发电侧储能在内的第三方独立主体的调峰潜力。2021年12月,华中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储能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及负荷侧各类可调节资源参与电网运行调节和提供电力辅助服务的长效机制,明确了新型市场主体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与华中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日前、日内省间调峰辅助服务交易。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试点示范,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实施路径,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储放绿色电力的交易和调度机制。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及要加快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快速换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应用,加快“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实施路径。
在电动汽车参与绿电交易方面,电动汽车目前还无法直接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通过充换电桩负荷聚合商参与绿电交易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电动汽车聚合商参与绿电交易市场,为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消费,鼓励电动汽车行业消费绿色电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加强智慧车联网平台建设,优化平台功能、扩大接入规模,打造“电动汽车服务生态圈”,为“绿电”市场交易提供全面数据支撑。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议加快推进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建设。南方区域各电力交易机构联合编制了《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规则(试行)》,文件要求售电公司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应与有绿色电力需求的零售用户建立明确的代理关系。电网企业落实国家保障性收购或代理购电政策的,可以作为购售电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适时引入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鼓励电动汽车等行业消费绿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外向型企业较多、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地区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电消费水平,促进绿电就近消纳。持续提升电能替代项目的灵活互动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实施电能替代新增电力电量应优先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满足,支持电能替代项目开展绿电交易、绿证交易,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推动电能替代项目参与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鼓励电能替代项目通过负荷聚合商参与需求响应。
总体而言,当前电动汽车参与绿电交易没有形成全国统一、规范化模式,仍然处于试点阶段。此外,电动汽车目前还不能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绿电交易,主要通过聚合商参与其中。过去几年,电动汽车已经通过聚合商实现了在电力中长期市场跨省跨区购买绿电。风、光、水等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线路长距离、大范围地输送到用户侧,电动汽车负荷聚合商、电网公司的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等在相关电力交易中心平台上开展相应的绿电交易。
2023年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有效发挥电动汽车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保障车网互动场景下电网运行安全。随着市场商业模式不断深化,负荷侧可调节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潜力逐步挖掘,包括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在内的第三方独立主体响应电网运行需求,促进电力系统向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发展的价值将愈加凸显。电动汽车、可调节负荷、储能资源参与调峰市场成功起步充分证明了技术及市场机制的可行性,要想进一步吸引更多种类的资源主动参与市场,还需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间的协调与配合,健全成本疏导和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