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钢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很多个不同的时期,不同专家有不同的分类阶段。现对西方钢琴艺术发展脉络简要介绍如下。
中世纪时期音乐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世纪至10世纪,以即兴、口传心授为主;第二个阶段为11世纪至13世纪,经文歌的产生使中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高峰;第三个阶段是14世纪至15世纪初,教会音乐的复调技巧与单声部的世俗音乐互相结合,从而使得音乐体裁多样化,这一时期,在音乐史上也被称为“新艺术时期”。整个期间,直到了中世纪后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键盘音乐。
世界上最早的记载管风琴音乐的乐谱是作于1350年的罗伯特桥古抄本手稿。该作品的风格与当时以平行五度的二声部为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是一致的,说明当时的器乐作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而这部作品的曲式为埃斯坦比耶,埃斯坦比耶是13世纪至14世纪的一种舞曲形式,也是盛行于公元9世纪的声乐奥尔加农风格。由此可见,14世纪的键盘音乐比声乐艺术落后了整整500年。而在罗伯特桥古抄本问世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的1432年,人们在德国西北部的温希亚姆又发现了管风琴的乐谱手稿,遗憾的是,该谱依然是古老的两声部形式,与当时已经达到五声部、六声部的声乐艺术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象是因为创作了管风琴音乐的德国人由于地理位置的阻隔,远离当时的音乐艺术中心。但是经过了音乐家们持久而独立的创作,终于出现了一种不依附于声乐的键盘音乐体裁——前奏曲,这一体裁的特点为:即兴、快速、短小。随着这一体裁的出现,许多管风琴音乐家开始了管风琴音乐的创作。
在15世纪中期,德国慕尼黑佛罗恩教堂著名的管风琴音乐家康拉德·保曼创作了若干管风琴前奏曲以及根据格里高利圣咏改编的管风琴曲。在此之后,15世纪后期人们又发现了一本名叫“布克斯海因姆管风琴曲集”的管风琴曲谱,该曲谱里有整整30首前奏曲,除此之外,曲集中还有许多根据多声部声乐曲改编的管风琴曲,而这些管风琴曲的创作,是受到了勃艮第乐派大师们写作的三声部世俗歌曲风格的影响。这不仅标志着键盘音乐进入了三声部时代,也体现了复调性音乐的重要性。另外,在这一时期,和弦只是多声部对位的“副产品”,并不具有独立的和声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曲家们无法再忍受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他们更多地是想要复兴个人思想意识的解放,宗教教会思想的严格束缚引起平民与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以上种种是欧洲迎来文艺复兴的重要原因。而14世纪中叶欧洲的“黑死病”,成为文艺复兴的导火索。
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音乐发展更加迅速。首先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乐谱能够以篇幅完整的作品形式保存和流传。同时,键盘音乐家也在16世纪大量涌出,键盘音乐也不仅仅局限于德国,在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最主要的是,键盘乐器不单单是管风琴这一种,而是扩展到了楔槌键琴、羽管键琴等诸多种类。与此同时,音乐界产生了大量的新式体裁,比如托卡塔、利切尔卡、坎佐纳、变奏曲以及各类舞曲。这些新兴局面的产生,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键盘音乐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画面。
15世纪至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欧洲成为音乐发展的代表地区,其中英国音乐、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弗兰德乐派最具代表性。在英法战争后,英国的领土扩大,英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更具有影响力,其音乐特点是与民间音乐联系紧密,喜欢用不完全协和的三度、六度的音程。代表作曲家邓斯泰布尔,创作有70多首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包括等节奏经文歌、弥撒曲、世俗歌曲等。他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经文歌《你是多么美丽,多可爱》体现了英国音乐的特点。勃艮第地区现在指的是法国中部地区,是当时勃艮第家族的领地,由于这个家族的伯爵们十分喜爱音乐,因此在他们的家中引进了许多音乐家,用来服务宗教礼仪和他们的日常娱乐。这些音乐家们十分优秀,创作出了许多清新脱俗的音乐,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勃艮第音乐风格,也叫“勃艮第乐派”。勃艮第乐派里有两个作曲家非常优秀,一个叫杜费,一个叫本舒瓦。
16世纪的管风琴也正式进入了装有音栓的时代,随着乐器表现力的不断丰富,也为管风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前提。此时的管风琴音乐也从一个旋律声部加上两个伴奏声部的三声部织体走向了四五个声部同等重要,并且越来越强调声部间模仿的真正的复调织体。在这一时期,信息交流日渐方便,音乐也随之快速地传播,造就了许多优秀杰出的键盘音乐家。比如雅内堪,代表作品《鸟之歌》《巴黎闹事》等;德国著名作曲家阿·施利克,他创作的管风琴音乐运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定旋律手法,代表作品为《圣母经》,这种管风琴音乐充分体现出中世纪晚期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对约·塞·巴赫的管风琴创作有极大的影响;意大利作曲家对管风琴音乐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具代表的是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和乔万尼·加布里埃利,这对叔侄开创了新的管风琴音乐风格,构成了以宽广的大块和弦与大段流畅的音阶走向相互交织的完整而成熟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最后一位代表性的键盘乐大师是来自荷兰的J·斯韦林克,他虽然扎根于文艺复兴时期,但是在他身上能够看到巴洛克音乐的曙光。由于他对德国的影响很大,弟子大多也是来自德国,因此被人们称为“德国管风琴大师的造就者”。
而伴随着这一时期音乐作品数量的增多,各类的新式体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延续,如托卡塔、利切卡尔、幻想曲、舞曲、变奏曲等都得到了发展变革。在16世纪的古钢琴音乐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就是英国,且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在钢琴艺术史上被称为“古钢琴第一盛期”。
1.巴洛克前半期的键盘音乐(1600—1675)
17世纪的法国已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路易十四执政期间,国力强盛,艺术发展繁荣,使得在法国形成的羽管键琴音乐发展到了繁荣时期,被称为是钢琴艺术史上的“古钢琴第二盛期”。
巴洛克前半期键盘音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意大利的吉罗拉马·弗雷斯科巴尔迪是早期巴洛克音乐管风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的音乐作品悦耳动听,但却有严密的逻辑性,富有想象且大胆创新,主要代表作是《坎佐纳》;与其同时代的还有德国管风琴大师萨缪尔·沙依特,他的作品风格反映了小城市里人们质朴、严谨、内向含蓄的性格特点。他被称为“德国管风琴音乐之父”,是连接施利克和巴赫的重要桥梁,也是斯韦林克的高足。而在这一时期的法国,却大力发展表现世俗情感的古钢琴音乐。由于法国的羽管键琴只供王室娱乐享用,崇尚优雅,讲究装饰趣味,因此法国古钢琴作品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装饰音,而装饰音具有弥补羽管键琴余音太短和音值不足的作用,这恰恰满足了法国人对典雅趣味的追求。法国羽管键琴乐派的主要作曲家以雅克·尚皮翁·肖博尼埃、路易·库泊兰和让·亨利·当格勒贝尔最为著名。他们将古钢琴音乐发展得更加精细、更加完美,并且推动了组曲(包括舞蹈性组曲和标题组曲两类)这一体裁的发展。代表作品为肖博尼埃德《阿勒芒德》。而对于具有国际化特点的组曲来说,在同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约·雅·佛罗贝格尔,才真正确立了巴洛克古钢琴组曲的标准形态。他创作的键盘音乐细腻动人,散发着抒情气息,大多表现的是集体的类型化情绪,主要代表作是《悼歌》。
2.巴洛克后半期的键盘音乐(1675—1750)
由于同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发展主要以歌剧和舞剧为主,并且法国的统一使他们的文化艺术风格也较为一致,因此,巴洛克后半期的键盘音乐发展基本上是以德国管风琴音乐为主线,但由于连年战争,使得国家被分为许多君主小国,因此文化艺术风格也是大相径庭。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音乐在德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在长达三十年的战争之后,德国的键盘音乐也出现了三种流派:南德乐派、北德乐派、中德乐派。
以维也纳和慕尼黑等地作曲家为主的南德乐派,其创作手法与意大利相近,带给人欢悦、轻快的心情,比较注重严格的对位形式,标题性强。代表作曲家有亚历山大·波利埃蒂和格奥尔格·穆法特等。以汉堡和吕贝克为中心的北德乐派,其音乐既深沉庄重又富有幻想,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作曲家中以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最为杰出,他创作了出色的管风琴复调音乐,成为巴赫写作同类作品的范本。在纽伦堡及图林根地区许多小城市的音乐家组成了中德乐派,其乐派的许多音乐家都是巴赫家族的成员,主要以质朴、单纯、内向、严谨的风格特点为主。代表作曲家有约翰·帕赫贝尔,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舞曲组曲体裁的丰富和扩展;另一位是键盘音乐家约翰·库瑙,他将小提琴的巴洛克奏鸣曲移植到古钢琴上,从而确立了古钢琴巴洛克奏鸣曲这一体裁。除了以上三个乐派,在德国西南部还有一位键盘乐作曲家J·K·弗舍尔,他是在创作过程中将精致典雅的法国风格和庄重深沉的德国风格相结合,因此进一步扩大了组曲的规模。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出版了20首在19个不同调式上的前奏曲和赋格,命名为《阿里阿德涅管风琴新曲》。这也为之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的古钢琴作品在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十五首《二部创意曲集》、十五首《三部创意曲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等。其中《帕蒂塔》又名《德国组曲》,是巴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标志着组曲从程式化走向性格化,使得组曲的基本形式开始解体。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的古钢琴作品主要有组曲、赋格曲及变奏性乐曲等体裁,这些作品均收集在四册《亨德尔古钢琴作品集》里面。
18世纪20年代巴洛克风格的古钢琴音乐在德国的巴赫和亨德尔身上达到了顶峰。但与此同时,巴洛克风格却在法国开始解体,并演变为了洛可可风格。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凡尔赛宫廷的奢靡生活使得艺术家们追求外表效果的华美胜于挖掘思想情感的深度。洛可可风格的音乐体裁以标题性的小品或小品套曲为主,以短小的动机代替宽广的旋律并富有装饰性。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第一位音乐家是弗朗梭瓦·库普兰(1668—773),他擅长键盘乐曲、器乐重奏曲、世俗歌曲以及教堂音乐的创作,开创了古钢琴标题小品的体裁,这为19世纪钢琴小品的创作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创作的《羽管键琴的演奏艺术》,是历史上最早论述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一本系统性理论著作。第二位是法国音乐家让·菲利普·拉莫(1683—1764),他的成就主要在歌剧以及和声学理论上,他被誉为近代功能和声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第三位则是意大利伟大的古钢琴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他的音乐自由清新、无拘无束。虽然他与亨德尔等人处在同一时期,但是他所创作的音乐风格却大不相同。他力求摆脱巴洛克时代的束缚,要求自由处理音乐,他的键盘风格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宣告了古钢琴音乐时代的终结。伴随着近代槌击钢琴的崛起,18世纪中叶,经历了审美趣味转变、作品曲式创新、演奏实践改变的过渡阶段,在18世纪70年代确立了古典主义。
由于历经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两次思想变革,新兴的市民阶层要求艺术作品的题材冲破历史宫廷的局限,去表现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感情。在音乐风格上,人们反对巴洛克的复调音乐,追求轻松、愉悦、精致的主调音乐。因此,钢琴音乐的风格由多声部的复调音乐演变为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形式。意大利作曲家多梅尼科·阿尔贝蒂(约1717—1740)创造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既保持了原有的和声又富有流动性,这种音型被称为“阿尔贝蒂低音”,也是一种新的钢琴语汇,在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应用非常广泛。
这一过渡时期的钢琴音乐旋律也从纵向的空间划分转变为横向的时间划分,使得线条的起伏更富有变化,曲调更为流畅,钢琴旋律和音调更具有歌唱性和叙述性。过渡时期的钢琴音乐在曲式体裁上出现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比如新的奏鸣曲式要求呈示部有互相对比和调性不同的两个主题,并建立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一时期在演奏实践方面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演奏理论体系的建立。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这些美学原则统治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钢琴家。但幸好像海顿、莫扎特这种天才音乐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固有的音乐创作个性得到了自由展现。
18世纪中叶同时出现了其他几种音乐风格,除了曼海姆交响乐派的动力风格,还有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华丽风格强调音乐中明朗轻快的因素,既保留宫廷音乐中精致华丽的一面,又掺入民间音调的新鲜成分。这一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杜兰特(1648—1755)、多梅尼科·阿尔贝蒂、马·乔·马蒂尼(1706—1784)等,而成就最大的作曲家就是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1782)。他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儿子,早年曾赴意大利学习。因而他的作品风格是以旋律优美著称,音乐风格也带有意大利歌剧的特点:轻快、优雅、精致。他创作了四十余首键盘乐奏鸣曲,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歌唱性”的快板主题从意大利带到了德国,同时在奏鸣曲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钢琴开音乐会的人,他的演奏音色柔和,富有歌唱性。而情感风格追求的是艺术中真实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这一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G.缪特尔(1720—1788)、J.肖贝特(1720—1767)和巴赫的两个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威廉·弗里德曼·巴赫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长子,也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器重的一个儿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亲自对他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而他的风格也是最接近父亲的。他的性格内向忧郁,富有幻想,演奏天赋极高,擅长即兴演奏,但由于后天生活潦倒,自暴自弃,白白耗费了天赋才华。他一生创作了9首奏鸣曲、12首波兰舞曲、10首幻想曲。从他创作的《降E大调奏鸣曲》可以看出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式正处于在萌芽发育阶段。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1714—1788)是这一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整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在幼时学习父亲的作曲技术及古钢琴的演奏技术,然而在他早年时期,攻读的是法律专业,在1737年放弃了法律,专事音乐。他的创作风格以善感和富于表情著称,创作了许多奏鸣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协奏曲等。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对于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首次证实了奏鸣曲这种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幻的可能性。他的奏鸣曲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布局和结构上,他确立了统一、变化、均衡的原则。因此被称为古典奏鸣曲真正的奠基者。不仅如此,他还在钢琴艺术史上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钢琴演奏理论体系——《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该著作既是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演奏的总结,又是古典时期钢琴演奏的指南,对整个古典时期钢琴演奏都有极大的影响。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生前备受享誉,其名声远远超过他的父亲,他在钢琴艺术史上功不可没。
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很多。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也是卡·菲·埃·巴赫的直接继承者。海顿的创作遍布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最大的功绩在于他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晚年的清唱剧创作。海顿因受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其创作风格是以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为特点的。海顿的钢琴作品虽然没有太多的心灵内省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但是体现了人间的真实感受。在钢琴音乐的创作长河中,他是贝多芬的前驱,是连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和贝多芬的桥梁。
第二位则是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莫扎特短短一生创作的主要钢琴作品有18首钢琴奏鸣曲、15首钢琴变奏曲和27首钢琴协奏曲,以及一些其他体裁的作品。莫扎特的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著称,他演奏的音色透明清晰,旋律富有歌唱性,体现了高雅的趣味和适度的分寸感。体现了古典主义理想,不用极端的力度标记,作品“像抹了油一样流畅”,永远保持“趣味第一”的风格。
第三位音乐家是真正创立了钢琴演奏风格的意大利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兼教育家、指挥家穆齐奥·克莱门第(1752—1832)。他享有“近代钢琴演奏之父”的声誉。他一生跨越了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写过20余部交响曲、100首奏鸣曲。他早期创作的奏鸣曲带有较多的炫技性,而中、晚期的奏鸣曲更注重音乐上的戏剧性表现以及结构上的完整性。他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交响乐的特点,发挥了钢琴交响性的效果。1817年完成的《艺术津梁》是现代钢琴演奏技艺的基础,在肖邦练习曲问世之前,它是钢琴演奏技术的百科全书。克莱门第被称为“现代钢琴学派的缔造者”“钢琴演奏和钢琴作曲领域的哥伦布”“钢琴技巧的鼻祖”。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大师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贝多芬一生创作体裁很广泛,但交响乐是他全部创作的中心。他的钢琴音乐冲破了形式和贵族趣味的重重束缚,把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少年时期写的几首早期奏鸣曲外,收集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里的32首奏鸣曲堪称钢琴艺术史上的“新约全书”。
所谓“浪漫主义”是在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的一种新的潮流和新的风格。浪漫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就是突破循规蹈矩的古典形式,用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给人留下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当时创作的钢琴作品来看,浪漫时期的创作手法就是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手法。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重视音乐与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结合。在钢琴各类体裁中,不拘一格、各行其是,如特性小曲、夜曲、间奏曲、圆舞曲、玛祖卡、随想曲等。伴随着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当时风靡欧洲的钢琴家们主要有:匈牙利的胡迈尔(1778—1837)、英国的费尔德(1782—1873)、德国的卡尔克勃兰纳(1785—1849)、泰尔伯格(1812—1871)、奥地利的车尔尼(1791—1857)、捷克的莫舍列斯(1794—1870)等。这些钢琴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演奏技术训练体系,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曲和手指基本功练习,将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纳入规范化的道路。
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他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者。在他短短的31年生涯中,创作了1 500首遍及所有音乐体裁和形式的作品,其中包括艺术歌曲600多首、交响曲9部、合唱作品近100首、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约50首、宗教作品30多首,还有几部歌剧以及大量的钢琴小品。舒伯特的音乐处处流露出惆怅和凄凉,伤感忧郁却又亲切熨帖,他更多地表现出了女性化的温柔和细腻。在钢琴音乐中,纯粹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正是从他开始的。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钢琴奏鸣曲,另一类是钢琴小品。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抒情风格,使抒情的形象大大地个性化,并注入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多半是沉思性的抒情独白;第二乐章一般来说分量较轻,也没有太多的发挥;第三乐章则主要使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基本保持了古典主义风格;末乐章以优雅、轻快的抒情性为主,常常以纯风俗性的舞曲形象出现。舒伯特的钢琴小品则是充分表现了他的旋律天赋及和声色彩变化的才华,乐曲形式虽小,但却构思严密,精致灵巧,每一首都有鲜明的形象及独立的情绪。他的钢琴小品是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音乐的起点。
第二位代表性人物是罗伯特·舒曼(1810—1856)。舒曼创作的音乐体裁十分广泛,他将自己与克拉拉的恋爱经历和向当时音乐界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展开的尖锐斗争以及他本身的两重性格直接渗透到了钢琴创作中。舒曼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套曲。钢琴套曲的形式松散自由,每一首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小曲,同时又有一定的统一性。舒曼创作的作品具有标题性和隐喻性,运用大量的性格变奏手法来深刻而全面地揭露了人的内心体验和各种心理状态。舒曼一生创作的作品体裁有奏鸣曲、练习曲、幻想曲、协奏曲等。其中《C大调幻想曲》是舒曼最成功的大型作品,充分显示了舒曼对音乐素材的运用和组织能力。
第三位是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1810—1849),肖邦被誉为“音乐诗人”。肖邦是唯一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缔造者。肖邦通过大量运用半音的手法,动摇了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肖邦音乐的节奏鲜明有力,但又极其灵活,“自由速度”是他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之一。他所创作的体裁风格范围十分广泛,无人企及。他的作品中既有表现民族风格的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又有充满戏剧性激情和史诗般气魄的叙事曲、谐谑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寓意深刻而结构精练的前奏曲和练习曲,此外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肖邦堪称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他为19世纪下半叶世界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第四位是匈牙利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李斯特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继承并发展了克莱门蒂和贝多芬的动力风格,在技术上辉煌且富有动力,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在键盘上则推出由大量的双音音阶、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指、滑奏等构成的高难度技巧,并在钢琴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雷鸣电闪、风驰电掣的效果。他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超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1849年出版的3首音乐会练习曲和1869年出版的2首音乐会练习曲,还有一些奏鸣曲、协奏曲、狂想曲和改编曲等。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大多是火热的性格与诗意的幻想曲相交织,旋律常常有音调激昂的朗诵性质,他的不少作品都冠以文学与绘画雕塑有关的标题。在创作手法上,李斯特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半音、增减和弦以及三全音,甚至还运用了全音音阶,成为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
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的新古典主义,他创作了大量富于醇厚的抒情气质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和合唱作品。钢琴作品虽不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但却是他全部创作的起点。勃拉姆斯从创作开始就显露出反潮流的倾向,他还反对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提倡纯音乐。在钢琴创作风格上,他奉舒曼和贝多芬为典范,作品具有的更多史诗般的宏伟性,特点就是音响饱满、织体繁复、节奏独特、音型多为分解和弦、旋律多为双音。他的奏鸣曲具有很强的交响性,使用了交叉节奏和切分节奏的手法。在他创作的中期和晚期,体裁主要以随想曲和间奏曲为主。他的随想曲大多富有活力,激情洋溢;而间奏曲则柔和抒情,富于幻想。在钢琴艺术史上以德奥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是最后一位代表,但浪漫时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消失,它通过其他民族的音乐语言得到继承和发扬。
自巴洛克时期以来,钢琴界一直是德奥学派雄霸一方,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民族乐派的兴起才有了根本改变。虽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李斯特和肖邦创作的作品里已经出现了民族因素,但这只是代表个人,事实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民族乐派。而在1870—1910年,在德奥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钢琴音乐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钢琴音乐的民族乐派。民族乐派的创作是把民族性的表现作为追求的目标。作曲家常常在作曲中反映出祖国历史或者民族性格,以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来激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作曲家们强调发展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大量采用民歌旋律和民间舞蹈的节奏,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语汇来取代德国式的音乐语汇。
1.俄罗斯民族乐派
钢琴的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崛起,俄国的音乐旋律线条悠长、气息宽广、热情而忧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的冲突,变奏展开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的运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米利·巴拉基列夫(1837—1910)、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1839—1881)、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阿连斯基(1861—1906)、格拉祖诺夫(1865—1936)、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1871—1915)等。
2.挪威钢琴民族乐派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北欧音乐家要数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格里格出身于一个音乐环境良好的家庭,他少年时代常去山上旅行,感受大自然的景色,北欧景色中特有的原始粗犷美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5~19岁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接受了严格的专业教育。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在创作中日益显露出了强烈的民族个性。从格里格的创作道路来看,他先是汲取了欧洲古典与浪漫派音乐的优秀传统,继而融入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采用了朴实清新的民歌旋律,在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民间舞蹈“哈林”“刚加尔”和“斯普林”,并且在和声配置上与民间曲调水乳交融,形成了他们独特而新颖的和声语言。他大胆运用转调手法与丰富的半音不协和音,包括非三和弦的平行进行的用法,甚至显现了印象派的风格,音乐创作别具一格。
3.西班牙民族乐派
自18世纪定居西班牙的意大利钢琴家斯卡拉蒂逝世以后,西班牙的钢琴音乐曾一度由盛而衰。直至19世纪下半叶民族音乐的兴起,才有了新的发展。在近代音乐史上对西班牙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两位作曲家,一位是伊萨克·阿尔贝尼斯(1860—1909),另一位作曲家是恩里克·格拉那多斯(1867—1916)。阿尔贝尼斯的钢琴作品偏重于对西班牙风土人情的音画式描述,具有更多的乡土味;而格拉纳多斯则更注重内心情绪的抒发,并带有更多的贵族气息。
4.法国民族乐派
法国的民族乐派与俄国、挪威和西班牙都有所不同。他们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法国器乐地位的独立、法国音乐精神的表现和对法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上。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各阶层的民族感情被唤醒,于是钢琴音乐的创作又一次得以复兴。法国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特点是风格典雅、手法简洁。形式上追求和谐均衡,表现上讲求分寸适度,讲究细腻的音响色彩、崇尚高雅的趣味和巧智的幽默感。法国民族乐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塞撒·弗朗克(1822—1890)、卡米尔·圣-桑(1835—1921)和加布里埃·福雷(1845—1924)。弗朗克为提升法国器乐的独立地位做出重要贡献,圣-桑和福雷则在弘扬法国音乐精神和复兴法国古典传统音乐方面有着更大的功绩。特别是福雷,他不仅在钢琴作品的数量上超过其他两位作曲家,在风格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连接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探寻新方法和新语言,并为20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新的音乐流派做好了准备。印象主义音乐不仅在创作手法上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革新,在音乐表现的美学观念上也有了重大突破,极其微妙而精致的音色变成了印象主义钢琴大师的最高追求。对于钢琴演奏家来说,更是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在手指触键及踏板技术方面提出新的课题。不仅如此,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心灵体验都不断追求超越传统、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
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是法国民族的天才,是在世纪交替时期最伟大、最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他在钢琴艺术史上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在钢琴风格上,他继承了法国古钢琴学派典雅、清晰、装饰性强的特点;在结构上,倾向于简约精练,运用大量的中古调式及素歌主题等。他对钢琴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和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和对钢琴音响潜力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和声中以和弦连接与声部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并且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运用大量不协和的音响却不为制造紧张的戏剧性效果,意在追求精致、细腻的色彩效果,这种打破调性束缚和自由处理不协和音的创作手法,为20世纪后的作曲家们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大道。他所创作的24首前奏曲不仅是他本人钢琴作品的精华,同时也是这个体裁创作的历史最高峰。理解和体验这样优秀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和聆听者具备精深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以及极其善感、敏锐的心灵触觉。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他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在于管弦乐创作,享有管弦乐配器色彩大师的盛名。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来发挥钢琴音响的色彩性。拉威尔喜欢明亮的钢琴音色,他常用高音区的滑音和琶音经过句来取得晶莹透亮的音响效果。拉威尔还继承了库泊兰和拉莫的典雅精致的艺术风格,在他的钢琴音乐体现出更多的法国式的古典性:结构严谨、织体清晰、句式均衡。在和弦连接上也依然保持着古典的以调性为中心的传统原则。拉威尔情绪的表达方式率直理性,显得格外冷静与客观,《夜之幽灵》是拉威尔创作的最优秀、难度最高的一部钢琴作品。
在以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之后,西方钢琴音乐汇入了20世纪音乐多元化的潮流之中。
20世纪的音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1920年之前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延续和印象主义音乐。
②1920—1950年的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乐派。
③1950年以后的先锋派音乐(创作手法新奇,创作思想激进的流派)。
由于在20世纪初,浪漫主义把感情的宣泄发挥到极致,音乐语言的传统表现手法也几乎用到尽头,加之世界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使得20世纪印象主义以后的钢琴音乐,在风格流派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独树一帜的局面。艺术家们也力求在新的哲学和美学观念中寻找出路。因此在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作曲家中,既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也有做极端的探索而标新立异的。多元化的西方钢琴音乐正沿着不断探索和实验的道路前进和发展,并派生出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乐派。
表现主义音乐家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自我,甚至达到近乎疯狂的病态程度,很难为大多数听众接受。它的音乐语言以尖锐的不协和音和弦、破碎的旋律、不对称的节拍、不明晰的结构以及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力度变化为主,用怪诞而富有刺激性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20世纪现代人的孤独、焦虑和恐惧的心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1951)、阿尔本·贝尔格(1885—1935)、安东·威伯恩(1883—1945)等。
新古典主义,又称新巴洛克主义,是该时期欧洲音乐风格的主流。新古典主义力求追慕巴洛克时期纯朴明净的古典风格,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巴赫”,但实际上就是把17、18世纪的巴洛克和古典音乐都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恢复了音乐思维逻辑和清晰的音乐结构,重视复调对位以及声部的线条进行,在创作上避免铺张、力求简朴,在结构上崇尚巴洛克时期的组曲、托卡塔、赋格、帕萨卡里亚、小步舞曲等体裁。新古典主义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作曲家,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埃里克·萨蒂(1866—1925)、保罗·欣德米特(1895—196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等。
新民族乐派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高度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并巧妙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只是作曲家不再以传统风格为主体,而是利用民间乐汇本身去创造新的风格,特别是用于扩大调性的范围。其代表作曲家遍布在东欧、中欧、西欧、北美及南美等国家,他们大多都曾亲自到民间收集民歌,按照民间调式、节奏、风格等进行写作。其中最杰出的就是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188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界掀起了各种新的潮流。那些创作思想最激进、创作技法最新奇的流派统称为先锋派。其创作理论主要有序列音乐、具体音乐、机遇音乐、电子音乐、概率音乐等。先锋派作曲家的共同信念就是突破传统、锐意创新。他们在作曲技法上还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去开拓新的音乐天地。较有影响的作曲家有奥列维埃·梅西昂(1908—1992)、彼埃尔·布莱兹(1925—2016)和约翰·凯奇(1912—1992)。
20世纪下半叶的钢琴音乐领域,尽管先锋派理论形形色色、争奇斗胜,但仍有一些作曲家以传统的基本法则为主,比如美国作曲家塞寥尔·巴伯(1910—1981)、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他们的音乐比之离经叛道的创新之作似乎更易为广大听众接受。
西方钢琴音乐在演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与探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世界艺术宝库也因钢琴音乐这颗明珠,变得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