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可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 4 个基本层次,具有相应的人口规模。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 50 000~100 000 人(约 17 000~32 000 套住宅),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
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居民步行十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支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 15 000~25 000人(约 5 000~8 000 套住宅),配套设施齐全的地区。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居民步行五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划分居住区范围;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 5 000~12 000 人(约 1 500~4 000 套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的地区。
居住街坊: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 1 000~3 000 人(约 300~1 000 套住宅,用地面积 2~4 hm 2 )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施。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道路用地的总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1)基本规定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②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
③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
④应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场所;
⑤应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貌协调;
⑥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
⑦应符合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有关控制要求。
居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
②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有关安全规定;
③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
④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
(2)目标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以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为目标。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①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
②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
③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
④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
⑤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
⑥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的基本布局模式有以下 4 种:
①四级结构: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
②三级结构: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
③二级结构: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
④独立居住街坊。
居住区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主要有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和轴向布置三种分布方式。
(1)集中布置
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其优点是:集约化、经济、交通便捷。但当城市规模过大、居住区用地大片密集布置时,则可能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与自然联系不紧密,影响居住生态质量等问题。
(2)分散布置
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受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区用地可根据地理状况合理分散布置。
(3)轴向布置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区用地或与产业用地相配套的居住区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等)布置时,可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予一定的组合形态,逐步延展,轴向布置。
土地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在居住区规划阶段,节约用地的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选址适宜,保护耕地,不占良田好土——节地前提。
②切实考虑国情民情,确定恰当的开发强度,并严格监控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节地关键。
③区内各项用地要落实具体的节约用地措施,尤其是居住区内占地最大的“住宅用地”,必须认真选择节地性能好的住宅建筑类型及其住宅群体布置方式——节地胜算之举。
④注意激活消极空间、阴影区、边角余留碎地等规划欠佳之地,并使其降到最低。对不可避免之处,要积极处理利用,这和规划的整体质量联系在一起。
⑤遵守市场规律,保证规划设计质量,利于经营,分期出让,提高土地附加值——可折射节地效益。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主要有片块式、轴线式、向心式、围合式、集约式、隐喻式六种。
(1)片块式规划布局(图 1.1)
图 1.1 片块式规划布局
1—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中心;2—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中心;3—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中心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布置,形成片块式规划布局形式。
(2)轴线式规划布局(图 1.2)
图 1.2 轴线式规划布局(注:引用鸿福路轴带空间)
1—美食广场;2—健身公园;3—海德广场;4—迎宾草坪;5—中心绿地;
6—下沉广场;7—地下空间出入口;8—庆典草坪;9—商业建筑盒子;
10—特色水景;11—地下通道出入口;12—文化广场;13—活力广场;
14—特色种植池;15—街头艺术景观;16—休闲空间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由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规划布局(图 1.3)
图 1.3 向心式规划布局(注:引用上海张江高科站)
将一定的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向心的空间布局。该布局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中心。
(4)围合式规划布局(图 1.4)
图 1.4 围合式(注:引用城发·花曼沁园小区总平)
住宅沿基地外围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和建筑间距。
(5)集约式规划布局(图 1.5)
图 1.5 集约式规划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很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在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规划布局(图 1.6)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感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隐喻式规划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紧密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融合。
图 1.6 隐喻式规划布局
1—地区中心;2—居住区文化中心;3—居住区商业中心;4—
居住区公园;5—多层车库;6—居委会和小商店;7—中学;
8—小学;9—幼儿园;10—人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