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评估(wound assessment)是创面管理的第一步。初始阶段主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和创面局部状态,为创面的愈合及治疗效果连续性动态评估提供可比性的指标。通过创面评估,获取创面临床资料,制订创面护理治疗方案,有利于创面的连续性管理,及时评价创面护理及管理的效果。
全身状态评估是指对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了解与创面愈合相关的整体状况,包括创面受损的原因及类型、创面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创面愈合的全身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状态评估内容较多,评估方法无法统一,部分因素因不典型易被忽视,疾病管理依从性较差,给创面护理及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如何统一评估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控制全身因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是创面管理研究及实践的热点。
创面局部状态评估既能反映机体整体状况,同时也与如何选择有效的创面处理方法有紧密联系。创面局部状态评估包括特定的量表评分或分类,创面所处的愈合阶段,创面大小、深度、面积测量,创面pH值评定,创面局部感染特征等。
法兰加等建立了创面床评估系统(wound bed score,WBS),包括创面肉芽、纤维组织、瘢痕、渗液量等 8 个方面,各方面以“0(最差)~2(最佳)”的程度来赋分,总分 16 分为创面床的最佳状态,0 分则为最差。创面评估可用英文字母ASSESSMENTS归纳:① A:解剖位置(anatomic location);② S:大小、形状、阶段(size,shape and stage);③ S:窦道和潜行(sinus tracts and undermining);④ E:渗出液(exudate),即渗液;⑤ S:败血症(septicemia);⑥ S:周围皮肤(surrounding skin);⑦ M:浸渍(maceration);⑧ E:边缘和上皮组织(edge and epithelial tissue);⑨ N:坏死组织(necrotic tissue);⑩ T:组织床(tissue bed);⑪S:记录创面情况(status)。
根据创面基底颜色,采用RYB(red-yellow-black,红-黄-黑)分类法将创面分为红、黄、黑及混合型。基底红色提示创面有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基底黄色提示创面有黄色分泌物或坏死组织,暂无愈合准备,常伴有感染;基底黑色提示创面血液供应不充分,有坏死组织或结痂,无愈合倾向。部分创面属于混合型,创面内有不同颜色的组织。
压力性损伤的创面局部状态评估常使用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的评估工具,根据压力性损伤的程度分为 1—4 级。1 级为最轻,皮肤表面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压红,只需要勤翻身即可缓解;4 级则为最严重,已侵害到肌肉和骨组织。
糖尿病的创面局部状态评估常使用瓦格纳(Wagner)分级法,根据坏疽侵害的程度分为 0—5 级。0 级为最轻,表示只有坏疽的危险;5 级则为最严重,表示全足坏疽。
创面内的组织分为有活力的组织和无活力的组织(表 2-4-1)。有活力的组织主要有肉芽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皮下组织等,无活力的组织主要有坏死组织、焦痂、腐肉等。临床上大部分的创面都是各类组织混合,例如肉芽组织生长伴有部分未溶解的坏死组织。创面内各种组织所占比例及比例的变化能预示创面愈合的方向及速度。各类组织的比例以百分比(25%、50%、75%、100%)来记录,例如创面内肉芽组织 50%、坏死组织 50%。如果创面内肉芽组织的增生良好,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意味着创面向愈合的方向发展。
表 2-4-1 创面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创面渗液的评估包括创面渗液量、渗液的性状及渗液的气味。创面炎症期与增生期的渗液量相对较多,成熟期渗液量减少。如果创面渗液量突然增加,提示创面发生变化。根据敷料吸收渗液状况判断渗液量,可将创面按渗液量少到量多分为 1—3 级。1 级表示没有渗液或少量渗液,敷料可维持 1 周以上;2 级表示中量渗液,敷料 2~3 天更换 1 次;3 级表示大量渗液,敷料至少 1 天更换 1 次。
创面大小的评估包括创面的长、宽、深,有无潜行、窦道、瘘管。
(1)创面表面的测量:常用方法是最长径和最宽径相乘得出面积,这种方法很难对形状不规则的创面进行测量,且误差率高达 44%。若使用椭圆公式,即最长径×最宽径×π/4,将会使创面测量的面积更加精确。创面长度的测量应与人体的长轴平行,宽度的测量应与人体的长轴垂直。
(2)创面深度的测量:多以创面的最深部为底部,垂直于皮肤表面的深度。将无菌棉签垂直放入创面的最深处,用无菌镊子平齐于创面表面夹住棉签,取出棉签后用刻度尺测量棉签顶端到镊子的长度。
(3)潜行测量:创面皮肤边缘与创面床之间的袋状空穴称为潜行。潜行采用“时钟法”描述,以创面与患者头部相对应的点为 12 点,相反方向为 6 点,以顺时针方向测量描述。
(4)窦道:周围皮肤和创面床之间形成的纵行腔隙称为窦道。窦道基底有盲端,可使用探针测量(测量方法同潜行)。
(5)瘘管:两个空腔器官之间或从一个空腔器官到皮肤之间的通道称为瘘管。瘘管至少有 2 个出口,无盲端,创面表面与体内脏器相通。
正常创面无异味,而异常的创面会产生异味,主要由于坏死组织溶解、感染和渗液三个方面。粪臭味通常提示伴有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腐臭味提示可能伴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腥臭味提示可能伴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创面边缘通常紧贴基底。若创面边缘出现与基底分离或向内卷曲,提示创面有潜行或上皮生长受阻,创面愈合时间延长。若创面边缘出现明显的增生或瘢痕,提示创面经久不愈,应尽快寻找影响创面愈合的原因。
创面周围皮肤的评估包括皮肤的颜色、质地、温度及完整性(正常、水肿、糜烂等),皮肤是否受到浸渍,有无红斑、丘疹和脓疱等。如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可能意味着创面处于感染状态。
创面疼痛是一种与开放创面直接相关的症状。世界创面愈合学会联盟(World Union of Wound Healing Societies,WUWHS)要求,创面护理时需要进行疼痛评估。创面疼痛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异物或其他不良刺激。
(戴小华、王宗华、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