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起源于胚胎期前肠的尾部,位于咽部胚芽下方。在发育的第 4 周,前肠的尾部梭形膨大,成为胃发育的雏形。在膨大的上方,前肠内胚层向腹侧的突起形成喉气管憩室,憩室的上端开口于咽的部分发育为喉,其余部分纵向与食管分离。在后期,气管食管膈的发育将气管与食管分隔开来。气管起源于腹侧,食管起源于背侧。黏膜层是由原肠的内胚层发育而来。其余的部分来自尾鳃和内脏的间充质。食管的上 1/3 段为骨骼肌,下 1/3 段为平滑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
食管的发育决定了不同的食管分段有不同的动脉血供(见图1.1)。
图1.1 食管的动脉血供
颈段食管主要由甲状颈干的甲状腺上、下动脉供血。这些血管与气管食管动脉的分支一起,在食管前、后壁形成侧支循环网。锁骨下动脉直接发出食管分支供应颈段食管较为罕见。
胸段食管的近端通常由 2~3 支发自于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支气管动脉供血。在远端,有 1~2 支直接来自胸主动脉的食管分支供血。这些血管在进入食管壁前分裂成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腹段食管由胃左动脉上升支和膈下动脉供血。胃左动脉的分支在贲门外侧沿食管纵轴分布。食管远端背侧由膈下动脉分支和脾动脉分支供血。食管主要的动脉分支在进入黏膜下层后均沿食管纵行网格状分布,更进一步发出细小的分支与相邻节段的动脉血管交通。总之,颈、胸、腹段的食管动脉分支在食管黏膜下形成交通的小血管网络。这个血管网络保证食管在运动时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与动脉供血类似,食管的静脉回流也分为颈、胸、腹 3 段。颈段食管静脉回流注入甲状腺下静脉。胸段食管静脉血液回流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腹段食管的静脉丛汇入胃左静脉,又称胃冠状静脉,最后注入肝门静脉或脾静脉。在门静脉阻塞的情况下,静脉丛从侧支回流并导致食管静脉曲张。
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区域淋巴结及淋巴回流(见图1.2—图1.5,表1.1,表1.2)非常重要。毛细淋巴管在食管的黏膜下层形成网状结构。淋巴液在食管内的流动主要是纵向的。食管肌层收缩时,食管的淋巴液也可双向流动。在食管中段有时有淋巴管与胸导管直接相连。
颈段食管的淋巴管主要流入位于食管外侧的食管旁淋巴结和咽后淋巴结,咽后淋巴结位于椎前筋膜。这些淋巴结流入颈部淋巴结,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
纵隔上 1/3 段的淋巴结汇入上段食管旁淋巴结和椎前淋巴结。通常,中 1/3 段的淋巴结引流进入中段食管旁淋巴结、气管旁、气管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淋巴结。然而,在少数人群中,它也可以直接汇入胸导管。下 1/3 段的淋巴结汇入下食管旁淋巴结和椎前淋巴结。此外,膈上淋巴结位于心包和膈膜连接点的背侧。腹段食管的淋巴结引流汇入胃左、右淋巴结,沿胃大弯汇入胃网膜、幽门和/或腹腔淋巴结。淋巴引流通路、日本食管协会定义和解剖学术语见表1.1。
图1.2 纵隔(正面观一)
图1.3 纵隔(正面观二)
图1.4 纵隔(腹侧位图)
图1.5 纵隔(背侧视图)
表1.1 食管淋巴结
表1.2 纵隔淋巴结
食管主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食管的交感神经分支来源于颈、胸交感神经链。通常情况下,神经分布与动脉血管分支伴行。副交感神经与喉返神经伴行,与迷走神经的食管神经丛相联系。
由于食管的发育过程与呼吸道的关系密切,少数患者中可发生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是食管狭窄、闭锁、瘘管和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