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博士正在听小鹿同学讲述他对同学的不满。
D博士: 那个同学有什么具体行为让你特别不喜欢?
小鹿: 他上课的时候老是踢我的椅子。
D博士: 当他那样做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鹿: 我觉得他很讨厌!
D博士: 我可能没有清楚地表达什么是感受,感受是当那件事发生的时候,你会产生什么情绪,你的身体会涌现什么样的感觉。
小鹿: (有些疑惑,也有些好奇)嗯……
D博士: “我觉得他很讨厌”,这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是我们大脑思维的结论,并不是我们身体感受到的。你尝试体会一下,椅子被踢的时候,你的情绪和身体的感觉是什么?
小鹿: (低头静静地感受自己的身体,然后抬起头说)我感到很生气。
D博士: 非常好,你现在已经可以把注意力从批评对方转移到自己的感受上了。(停顿了一会儿)当你感受到生气的时候,这份感受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明显呢?
小鹿: 在胸口。
D博士: 那你能感觉这份生气在你的胸口有怎样具体的表现吗?
小鹿: 我感觉我胸口有个气球,它快要炸了。
(D博士独白)这真是一种很遗憾的方式。在体验感受上,人们要么习惯于断裂与感受的连接,喜欢用“他很讨厌”“这个人很自私”这样的大脑思维来代替感知自己,代替感知自己真实受到刺激时身体的反应;要么就像刚才小鹿同学表述的那样,感受到身体的感觉后,马上就用“我胸口快要炸了”“我心像刀割一样”这些“可怕”的“想象”来描述感受,一旦我们在感受身体的时候掺杂了这些“想象”,我们就会抵抗感受,而为了抵抗这些可怕的“想象”,一并连自己的感受也抵抗和屏蔽了。
D博士: (没有和小鹿同学说他感受身体感觉的方式对或者不对,而是继续耐心地和他一起专注于身体的真实反应)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胸口,当你说胸口有个气球快要炸了的时候,在胸口部位到底有怎样的具体反应呢?
小鹿: 胸口有点胀。
D博士: 非常好,再花点时间感受一下这个胀的感觉,它在你身体上的反应。
小鹿: 我感觉到胸口有股气,感受到胸腔是外扩的,心跳还有些剧烈。
D博士: 非常好,和身体真实的反应待一会儿。(温柔地说)看,我们的胸口并没有爆炸。看,我们看到了“愤怒”在我们身体上的真实样子!
小鹿: 嗯,是的,它是我胸口外扩的感觉,它是我心跳有些剧烈的感觉,愤怒并没有那么可怕。
D博士: 对呀,我们完全可以和自己的情绪共处。不过,前提是要真实地感受到情绪在我们身体上的真实样子。
小鹿: 我现在可以感受到胸口的气息以及心脏的跳动,这份愤怒的感受的真实样子——它不会多好,但是也没有多坏。(小鹿的脸上泛起了微笑。)
D博士: 是的,我们一旦真实地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就会发现我们和自己的感受共处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如你现在正在经历的。祝贺你,小鹿同学,祝贺你此刻能够和你的愤怒如此平和地相处,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时刻。
小鹿: 谢谢您,谢谢您的指导和陪伴。了解情绪,了解情绪在身体上的感受真的很重要。(小鹿继续保持对身体的感知)我现在发现,此刻,我没有那么不开心了。(小鹿有些欣喜。)
D博士: 你还发现了什么?
小鹿: 我对我之前的生气有了更多发现——生气时,我不仅讨厌他的行为,也讨厌自己的不开心,讨厌自己的生气,我越是讨厌自己的生气,我就越觉得他讨厌……
D博士: 因为你觉得是他的行为导致了你生气,而你不喜欢自己生气的样子。
小鹿: 是的,所以……我会更生气。不,是我把生气的账算在了他头上。
D博士: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如果不能打破这个循环,就会越来越把对方当作敌人来看待。
小鹿: 是的,我之前就是这样,越生气就越想是因为他,越想是因为他就越生他的气,真的感觉自己随时可以生出暴力的行动来。
D博士: 是的,这个社会上很多的关系越来越差都是这样循环出来的。我想,你现在已经找到打破这个循环的方法了。
小鹿: (静静体会身体)就像现在一样,与呼吸在一起,与身体的感觉在一起,这样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不责备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现在,我对他真的不生气了。
D博士: (非常赞赏地说)你对身体的发现、对感受的发现,真的让人非常喜悦。相信你在今后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已经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了。
小鹿: 我还需要多多练习……不过练习的机会每天都有,因为每天……呵呵,有太多情绪产生的时刻(小鹿笑着说),去感受身体实在太重要了。
D博士: 我们如果断裂了与自己身体的连接,就不能真正地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如果无法觉察到感受,也就不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容易攻击和指责他人。
小鹿: 今天这一课,我学会了与自己的感受相处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情绪中走出来,而且对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帮助,谢谢您。
D博士: 你也要谢谢你自己,同时,世界也会感谢你。我们能够好好关爱自己,本身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因为我们是在根源上消减了世界的暴力,维护了和平。
1.“我觉得他很讨厌”和“我感到很生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说“我感觉我胸口有个气球,它快要炸了”并不是对感受的描述?这样的描述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不好的影响?
3.生气的恶性循环是怎么运行的,我们怎样打破这样的循环?
暑假,妈妈和我的约定是我每天可以玩一小时手机。今天我玩手机玩入迷了,超过了时间,妈妈抢走手机,并且规定明天我也不能玩手机了,说完后拿着手机就离开了我的房间。
妈妈走出房间后,我一时间觉得妈妈很讨厌,非常讨厌,总是这样板着一副面孔,而且好像她做什么都是对的……我逐渐陷入对妈妈的评判,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这时候我想起在课堂上学习的“回归身体,识别感受”,一下子有了觉察,发现此刻的我沉浸在自己的念头中。这是一种注意力的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注意力的方式,就是去感受此刻身体的感觉。
我开始把注意力从批评妈妈转移到自己的身体感受上,我感受到自己胸口的起伏,感受到自己的生气,生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努力做到和这种感受在一起,胸口除了呼吸的起伏,还有一些发胀的感觉。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保持和身体的连接并不容易,因为一不小心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指责和批评妈妈的念头上。这时候专注呼吸真是一个好办法,当什么都不做,只是和呼吸在一起的时候,不一会儿就能做到注意力和身体在一起了。和身体的连接越强,就越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气的感觉。
慢慢地,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生气时的身体反应——在呼吸的时候胸口不断起伏,有一种胀胀的感觉在胸腔里,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气息进出鼻孔的声音。当我这样体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呼吸慢慢平缓了,和这样的感觉待在一起似乎没有那么困难,然后也没有那么生妈妈的气了。这时候一个词出现在我脑海中:理解。是的,我需要理解。在刚才的过程中,我理解了自己,我生气是希望得到理解,希望妈妈能够满足我对理解的渴望。
当我连接了身体的感受后,我一下感觉好多了,生气的感觉消失了,想到自己对理解的需要,我轻松了很多。这时,我想到了妈妈,或许她也正在生气或难过中,她也需要被理解。这样连接感受的过程对我的帮助很大,也会帮助到妈妈。
我找到妈妈,问她是否需要我的同理心,妈妈很愉快地答应了。经过交流,我发现妈妈此刻有些无奈,无奈的背后既有对我的指责,也有对她自己的指责。我帮助她从陷入指责到回归身体的感受,妈妈首先感受到的是胸口如同有一块大石头压着,有些呼吸不畅,然后又感受到自己的鼻子酸酸的,有种要流泪的感觉。
我陪伴了妈妈一会儿,让她体会这两种感受哪种更强烈,最后妈妈说是胸口的感受。妈妈对自己胸口的感受说“是”,允许这种感受客观存在,然后专注于胸口的沉重感受,静静陪伴它一分钟之后,妈妈说她沉重的感受消失了。之后,我和妈妈一起找到了她的需要,并制订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来满足这些需要。
我打破了恶性循环,之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和妈妈会冷战,我会陷在对妈妈的责备中很久,妈妈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对待我。 通过与自己感受的连接,我发现自己不愉快的感 受没有敌人,并不是别人造成的。 我们过去没有真正看清感受在身体上的反应,然后就习惯性地排斥它,其实感受不但不可怕,还能帮我们了解自己。当我能和自己的感受连接,并帮助妈妈连接她自己的时候,我们之间的不愉快一扫而光。而且,我们交流了很长时间,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妈妈的反馈:
孩子陪伴我与自己的感受连接,让我胸口沉重的感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的舒畅以及背后热流涌动的感觉。连接感受后,我们又一起找到了我的内在渴望,发现胸口沉重的背后是我渴望安宁、健康和接纳。
我们一起商讨了满足我的这些需要的行动策略——晚上10 点前休息,并坚持午睡一小时;坚持写自我觉察日志;觉察自己的豺狼语言,将其转变为长颈鹿语言,然后进行家庭沟通。最后,儿子贴心地把这些行动策略做成一个便笺贴在我的床头,提醒我坚持行动策略,满足生命需要。
我没有想到儿子对同理心掌握得如此好,不仅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情,还能够帮助我。我感觉他一下就长大了。这个过程化解了我对他的很多担心和不信任,改善了我们的关系,让我很轻松,孩子也很轻松。
1.回想一个你自己生气的场景,那时你是怎么与感受相处的?
2.如果你能够做到倾听家人,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感受的练习,帮助大家从“想”感受到“体会”感受。
宽敞的场地,无道具。
1.4~5 人组成一个小组。
2.小组成员依次从“感受词汇表”(见附表2,下同)中挑选一种自己想探索的感受。然后一个小组成员作为雕塑者,用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和感受自己的感受,定格,形成一个身体雕塑(见图3-1)。
图3-1 身体雕塑游戏
3.小组其他成员用身体做出相同的雕塑,并且感受此刻身体涌现出来的感受。
4.小组成员分享各自感觉到这个雕塑表达的感受是什么,然后雕塑者分享自己选择的感受是什么。
5.每个成员探索 2~3 种感受。小组探索 10~15 种感受。
1.感受是来自身体还是来自头脑?
2.对自己身体的觉察有什么发现?
3.不同的感受是否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反应?
高感知能力,不仅能够提升我们与人连接的能力,帮助建立良好的自我关系,提升环境适应力,还能够帮助提升耐挫力。很多人说,“我很注重自己的感受,也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看到感人的影片会流下感动的眼泪,所以我具有高感知能力”,这往往是错误地理解了高感知能力。
真正的高感知能力不仅仅是能够感知到感受,更重要的是不恐惧感受和情绪,不抵抗和评判这些感受,诚实地与感受连接。 真正的高感知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能感知到自 己的感受,二是不评判感受。
高感知能力要求我们对感受要诚实觉察,并不区分什么是正向的感受、什么是负向的感受。把感受区分为正向与负向、积极与消极,这本身就是对感受的评判。
以最常见的日常体验为例,一般人在几个小时不进食之后就会有饿的感觉,进食后就会感受到饱,当吃的食物过多,超出肠胃承受力的时候,会感受到撑。“饿”“饱”“撑”就是对感受的描述。“饱”的感受是在告诉身体所需要的食物量已经得到了满足,“饿”则表示没有满足,而“撑”表示过量,已经妨碍我们的身体健康。这就是感受这个信号要传达的意义。
按照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用正向和负向来区分感受的方法,那么愉快的“饱”便是正向感受,不愉快的“饿”和“撑”则为负向感受。一旦某种感受被定义为负向感受,我们就会开始排斥这种感受,如同排斥愤怒一样,我们会有意忽略这种感受。因为对感受的评判,我们总是贪求某些“愉快”的感受,排斥我们所认为的“负面感受”,这会造成我们感知力的钝化,造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肥胖。
当不去评判感受的时候,身体觉察会变得非常灵敏。我们的身体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食物、该吃多少食物、吃多少食物是过量的,让身体处在平衡的状态之下。而 不少肥胖问题 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身体失去了真正的高感知能力。
我们一方面贪图味蕾的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排斥和忽略我们所不想体验的不愉快的“撑”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因摄入过量的食物造成肥胖。沉溺游戏也有此原因,贪恋游戏过程中的快乐,会暂时屏蔽和排斥家庭冲突、学业问题等带来的感受。
社会虽然越来越强调高感知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不断教人们钝化自己的感知力。目前有不少人对感受的观点依然是从评判的角度,进行好与坏、积极与消极的区分。在与很多人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其潜意识中都在排斥所谓的负面感受,认为“我如果不经历愤怒、恼怒、不满、抑郁,只有快乐、平静、兴奋、喜悦,我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我们不可能只屏蔽一部分感受,当我们想要屏蔽愤怒、不满和压抑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只保留对愉悦的体验,而是会通过降低感受力,让自己的感知变得钝化。
当我们试图屏蔽所谓的负面感受的时候,我们对愉悦的体验也会钝化。在钝化的感知之下,我们就需要用更多的食物和游戏来满足自己,这进一步加剧了肥胖与游戏沉溺等问题。这正是要培养真正的高感知能力的原因。
当一个人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并不评判感受的时候,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面对挫折的能力便会大大增强。为何我们看到很多越是注重“感受”的人,越是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呢?这便是进入了前文说的自认为的高感知能力的误区。
所谓的注重自己的感受,往往是只追求愉快的感受,抵抗不愉快的感受,这背后正是对感受的评判。挫折往往会带来不愉悦的感受。真正的高感知能力则意味着我们对所有当下的感受保持觉察,并体会它们在我们身体上的真实反应。当我们不去评判的时候,所谓的不愉快的感受就没有那么令人不愉悦。当我们用心体会感受传递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就能通过感受找到生命的启发,走出困境。
从生活中肥胖问题、沉溺游戏以及抗挫力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获得高感知能力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容易,若想达到,需要经过持续的觉察和训练。
在培养高感知能力的过程中,感知到感受和不评判感受这两者不仅同等重要,而且相辅相成。高感知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觉察和训练。一个家庭,要想培养具有高感知能力的孩子,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要去觉察彼此的感受,不评判孩子,在孩子愤怒、沮丧或失望等情绪产生的时候,不去论断它们是负向的情绪,而是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静静地陪伴孩子。比如孩子考前紧张的时候,我们要静静地陪伴他,和他一起去体会紧张时身体到底有怎样的反应,去感知感受、拥抱感受。这是重要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种只有经过个体亲身实践,否则无法掌握的生命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智力的提高,都无法替代我们对身体的感知。高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用知识的学习来替代的,唯有经过不断的身体训练才能建立起来。本章游戏的练习以及同理心系列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培养一个人的高感知能力。认真学习和训练,一定会收获自己的高感知能力。
1.继续感知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并努力做到回归身体,感知感受。
2.在生活中感知家庭成员的情绪,参照“感受词汇表”,找到准确表达对方情绪的词语,然后反馈给他,看看他有什么反应,也测试一下自己的反馈是否对。
当无路可走的时候,回归内心,我们有一万条路可走。
——D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