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同学最近发现,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语言造成冲突。他很不理解,想要和D博士分享他的困惑并获得帮助。
D博士: 今天你看起来有些心事重重。
小鹿: 我昨天和妈妈发生了争吵,争吵让人很不快乐,争吵的原因也很莫名其妙。
D博士: 我倒是好奇发生了什么。
小鹿: 昨天妈妈和我说“你看了一晚上电视,没有做作业”,其实我在学校已经写完了作业,听到她说“一晚上”,我就很不高兴了。我和妈妈说,“妈妈,你总是这样夸大其词,一晚上不说有十二个小时,至少也得有八个小时,我从下午 6点看到现在,才两个小时”,然后我们就争吵起来了。
D博士: 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小鹿: 妈妈很生气地继续说:“才……才两个小时,我不说你,你要看八个小时不成?”我明明说的是她对我看电视时间的夸张,把两个小时说成一个晚上,然而她却理解成我要看八个小时电视,真是没法沟通啊。
D博士: 这就是你刚才说的让你不愉快的争吵事件,是吗?
小鹿: 是的。
D博士: 你不仅觉得这次争吵让人不愉快,同时你对你们争吵的原因也感到莫名其妙。
小鹿: 是的,因为“一晚上”是多长时间这件事吵了那么长时间,这有什么意义呢?
D博士: 你的意思是,你们的争吵已经背离事情的原点,而这件事情的原点是要不要看电视的问题,对吗?
小鹿: 是的。
D博士: 那你觉得偏离原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鹿: 妈妈的夸大其词,表述不准确。
D博士: 你希望妈妈的表述是“我看到你坐在电视机前两个小时了”,而不是“你看了一晚上电视”,是吗?
小鹿: 是的,是的,我想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小鹿得到了理解,有些激动。)如果是这样的表述,我是能够接受的,我们的讨论就不会偏移。
D博士: 看来你已经找到了 与人沟通的秘诀之一——尽 可能用观察的语言来表述问题,而不是主观地评判他人,评 判容易引发争执与冲突。
小鹿: “我看到你坐在电视机前两个小时”是观察的语言?
D博士: 是的,它描述的是我们直接看到、听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事物。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直接描述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用指责和批评的语言告诉对方做错了什么,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评判。
小鹿: “你看了一晚上电视,没有做作业”,妈妈的这句话并不是她直接看到的,而是她自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所以是评判,是吗?
D博士: 是的,非常准确。你已经通过你的生活经验,体验到这两种表达的不同。当你收作业的时候,一个同学没有交作业,你可以说“我没有收到他的作业”,这是观察;你如果说“他不是个好学生”,就是在评判了。
小鹿: 那如果说“他总是不交作业”呢?
D博士: 这真是一个很棒的问题,你觉得呢?
小鹿: (小鹿思考了一下)也是一个评判,因为没有表述直接看到的情况,而是给出结论了——“他总是这样”,这就是一个结论。
D博士: 是的,做到观察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全然地关注当下,而不是活在已有的结论和自己的判断中。
小鹿: (有些兴奋,急切地说)所以,一个人考了 50 分,那么观察的语言就是“他这次考试的成绩是 50 分”,如果说“他是个差生”,或者说“他算术能力差”,那么就是陷入自己的判断,就是评判的语言。
(D博士赞赏地点点头,继续聆听小鹿的深度思考和发现。)
小鹿: 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会和妈妈争吵了,我评判了她。我说“妈妈,你总是这样夸大其词”,是在评判她。她评判我,我不舒服;我评判她,她也会不舒服。
D博士: 一般来说, 对方的评判会引发我们的评判,我 们的评判也会引发对方的评判,这样争吵就会不断深化。 (稍稍停顿,看着小鹿。)妈妈的本意应该是关心你的学习,但是用评判的语言说出来的关心,你就难以接收到。你希望和妈妈有良好的沟通,但是说的是“妈妈,你总是这样夸大其词”,所以妈妈也接收不到你沟通的渴望。这就是评判带来的结果。
小鹿: (低着头,深深地思考了和妈妈吵架的事件后,抬起头)谢谢您的帮助,我发现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真是太多了,“他很小气”“他很邋遢”“老师偏心”“妈妈唠叨”“爸爸武断”,这些都是对他人的评判,也会引起对方对我们的评判。(小鹿同学继续思考。)看来,我要每天不断发现自己评判的语言,并且尽可能使用观察的语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D博士:
我也相信,这样不仅会让我们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有一首诗《观察让生命鲜活起来》
,送给你。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
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们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小鹿: 生活好美啊,观察的语言带给生命这么多的美好,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一定会好好在生活中练习的。
1.为什么当妈妈和小鹿同学说“你看了一晚上电视,没有做作业”的时候,小鹿同学会很生气?
2.从D博士和小鹿同学的对话中可以发现,什么是观察的语言,什么是评判的语言?
3.和D博士对话后,小鹿同学发现自己和妈妈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观察后,我发现自己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写作水平。
我以前经常说别人幼稚,现在每次想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会去注意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时候是看到两个人在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有的时候是看见同学喝饮料,有的时候仅仅是看到别人做了一个鬼脸,有的时候是根本都不了解发生了什么就主观判断别人很幼稚。经过观察训练后,我现在已经不那么轻易评判别人幼稚了。
我以前总觉得爸爸有些“冷漠”“古板”“不近人情”“有着化石一样的思想”“听不进别人意见”,在这样评判的时候,我其实都没有看清楚爸爸具体做了什么。很多时候我是已经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而后就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这样的。小剧场中说,“做到观察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全然地关注当下,而不是活在已有的结论和自己的判断中”,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当我逐渐留意每次发生的评判时,惊喜常常出现。
当我又评判爸爸“古板”“老古董”的时候,我叫住自己评判的念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和爸爸交流的时候,我用了各种在漫画中学习到的其他国家的新奇词语回应爸爸,爸爸说“好好说中国话”。此刻我回到观察的层面,他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并不是老古板,这样的发现让我可以很自由地和他交谈。以前我要么沉默,不想和他交流了,要么说“你们有你们的说话方式,我们有我们的说话方式”,然后双方更加不愉快,很容易就争吵起来。
“对方的评判会引发我们的评判,我们的评判也会引发对方的评判,这样争吵就会不断深化”,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当我意识到我在评判后就很神奇,我停在这里体会自己,没有说话,爸爸也没有说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们继续交流刚才没有讨论完的事情。命运的齿轮发生了转向,这次我们没有争吵。
从这以后,我慢慢发现“在家中不再自由”“孩子在家中受父母压迫”的观念也是评判。我们若真的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会发现我们常常是自己把自己锁死在这些观念里;我们若把自己锁死在这些观念里,就看不到每时每刻具体发生了什么,这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观察对我的帮助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还体现在成绩上,尤其是作文水平的提升。最近语文老师经常表扬我的作文,说我表达细腻、言之有物。这正是观察训练带给我的。
有一天我写完作业,看到书桌上有一个苹果。过往,这就是一个苹果,那时我忽然有了灵感,去观察这个苹果,用全部的注意力去感知这个苹果——
它并不是单纯的红色或黄色,它的颜色是那样独特,主体透着粉红色,上面有不规则的如同小米粒大小的黄色斑点。这些斑点不是平均分布的,靠近花萼的那一半斑点更加密集,靠近果梗的那一半斑点稀疏一些。果皮的颜色也不均匀,从果梗的凹陷处散发出一条条竖状斑纹直达花萼,斑纹呈放射状,颜色要比周围更加鲜红。果梗的凹陷处是一层层环形的细纹,从凹陷的最深处向外延展开来,像石子丢入湖中的涟漪,也如同制陶拉坯时旋转出的环形细纹。而花萼处,虽然最初的苹果花已落很久,但是依然可以看清五个瓣状的萼片留存。虽然我没有细数过苹果的花瓣,但想必它是五个花瓣,下次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近距离欣赏苹果花,并且亲自数一数花瓣。当我看这个苹果的时候,一阵清香飘到鼻腔。观察也包括用嗅觉来感受它,味道虽然难以确切描述,但非常立体与细腻。将鼻子靠近苹果,深吸一口气,一股清香冲入鼻孔,抵达脑门,可以感受到这种香有一种挥发性的特殊气味,如果非要描述它,那么它既有草原青草地的气息,又有小时候打开奶奶家存放衣服的木箱的那种充满岁月的木香。再细闻,苹果不同部位的味道竟然有明显的不同,果梗凹陷处散发的味道多了一丝甜甜的气息,而花萼处,清新的气息更加明显;相比果梗处的醇厚,花萼处仿佛还可以闻见苹果花的清香,更加清新明快……
没有这样去观察时,苹果就是苹果,每一个苹果并没有不同;当这样去观察的时候,每一个苹果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别的苹果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肯定的是我看到的这个苹果是这样的。在经历了对一个苹果的观察之后,我理解了鲁迅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法,一种修辞手法,更是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尊重。
相对于苹果和枣树,人的独一无二更值得被看见。像观察苹果一样去观察一个人,我们才可能让自己获得感悟。我理解了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莫泊桑向福楼拜求教写作,福楼拜让莫泊桑去观察自己家门口,把看到的都写出来。过了几天莫泊桑告诉老师,每天看到的都一样,没有什么好写的。福楼拜启发莫泊桑说:“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如果我们不去观察,我们只会对正在经历的世界、正在面对的人熟视无睹,看不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世界,看不见每个人当下的独一无二,用“幼稚”“古板”就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概括和总结了,这不是在真实地生活,而是活在自己已有的概念和判断里,这才是生命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里,有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有我们言之无物的作文,也有我们总是无法改正的个人习惯与错题。
感谢观察的力量,让我发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的学习成绩、生命幸福竟然如此统一。
1.你有没有与文中类似的评判他人的情景?
2.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世界对你有什么启发?
了解和练习观察,体会观察的力量。
场地不限。花(康乃馨或者玫瑰),一人一朵。
1.每个人拿一朵花,用三分钟的时间专注观察这朵花(见图2-1),用所有感官全然感知这朵花,看看有什么感知和发现。
2.每个人和身边的一个人交换手里的花,再次观察三分钟,留意观察过程中在头脑里产生的念头和内在变化。
1.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是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依旧会有怦然心动的能力”,分享你对手中的花的独特观察,你有哪些“怦然心动”。
图2-1 观察花
2.《小王子》一书中有一句话,“倘若一个人对一朵花情有独钟,而那花在浩瀚的星河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只要仰望繁星点点,就心满意足了”。观察两朵花之后,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察变得越发困难。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观点,我们所获取的信息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多,但是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观察力。简短、夸张、戏剧性的爆炸信息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快速、肤浅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深入的观察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观察能力,导航软件的普及使得人们不再需要自己去观察和记忆路线,智能手机的便捷性让人们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细致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倾向于快速消费信息,而不是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去亲身体验身边的世界。
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观察的困难首先在于我们的大脑机制。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当对方说一件事情、诉说一种痛苦的时候,往往对方还没有讲述完,你的评判就开始了:“这明明是你的不对。”“那个人太过分了!”“他太可怜了,这件事幸好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这并不算什么,我经历的比这个还要奇葩。”“这件事应该这样处理。”……
在这些评判的作用下,你开始纠正、同情、宽慰、岔开话题、开导和提建议。对方和你讲述的时候,一分钟大概说一百多个字的内容,而你的大脑处理信息要快速得多,一分钟能够思考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信息。
同样,在看一个物品或者景象的时候,“高效”的大脑往往会把我们已有的信息和观点,加在我们此刻听到或者看到的内容里。这就使得观察变得困难,要想保持观察,就要训练我们的注意力,保持专注。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过滤器”,一旦这个过滤器被触发,我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而很难客观观察了。每个人的过滤器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想摆脱自己的评判的束缚,就要去发现自己的过滤器。
有的同学在妈妈督促他写作业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评判,经过倾听发现,他的过滤器是“自由”。每当自由被触碰的时候——或许是有人催促写作业,或许是被严格要求解题步骤,又或许是被要求遵守宿舍管理的一些规定,他就迅速开始评判,开始对抗。
家长和老师也有自己的过滤器,有的人是“尊重”,有的人是“秩序”,有的人是“轻松”……当看到别人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一些事情,或者听到反驳语言的时候,我们的过滤器就会被触发,此时往往听不见他人说了什么,迅速被自己的评判绑架,这时候既没有办法照顾自己,也没有能力体会和理解别人,人际冲突随时发生。我们想要为自己负责,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就要去发现自己的过滤器。
“变态”“军事化管理”“没有人性”“就知道看我们的成绩”“我们是学生又不是军人”“宿舍里都不让说话,管理很变态”“我们就是校长取得成绩的工具,他根本不关心我们死活”……这是我在倾听一个厌学的孩子的时候,他对学校的评判。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这些观点就是事实,背后的不满和厌恶情绪非常严重。在这些评判下,他拒绝去上学。
当一个人深陷自己的判断之中,无法看见真实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这就说明他的过滤器被触发了。“你感到深深的厌恶,因为你渴望自由和尊重,是吗?”“你对管理的方式感到不满,因为你渴望关爱和理解,是吗?”在倾听的帮助下,这个厌学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过滤器——自由和爱。“我之所以对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情绪,是因为我深深地渴望自由,渴望爱。”当他把自己从评判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他能看见到底发生了什么——校长取消了下午的课外活动和多媒体课。
当我们的注意力从“别人做错了什么”,转到“我看到了什么”,从评判视角转变为观察视角的时候,我们对整件事情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这个同学看到的是课外活动的减少,那么校长看到的是什么呢?
“校长看到的是我们学校东、西两个校区,去年入学成绩相同,经过半年,我们西校区成绩比东校区低了好几分。”他说。
“还有什么呢?”在我的帮助下,这个同学看到,他关注的是当下的玩耍和休息,校长关注的是两年后中考的成绩和同学们的未来。
当冲突发生的时候, 我们把自己从评判视角中解放出来, 转变为观察视角,不仅能够看清自己的观察,而且能够看到 对方的观察,这样就会转变我们对他们的“敌对意识”。
当这个同学看到校长的这个决定背后,校长和各位老师要付出非常多的辛劳,这样的调整会给校长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非常大的工作量的时候,他说下次再看到校长不仅要和他说“您辛苦了”,还要深深地鞠躬并表达感谢,“谢谢您花费了那么多心思,关爱我们的未来”。后来,这个同学不仅回到了学校,而且学习的时候很开心,充满了动力。
这就是从评判视角转变为观察视角带给生命的影响。当观点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看见的事实往往就会越来越少。多元的观点碰撞,给我们更多的思想选择,这时候我们更要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只有具备观察的能力,在冲突中留意自己的观察过滤器,才能让生命获得感悟。
1.放学路上,用游戏中观察花的方式来观察路上见到的行人,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衣着……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评判的语言,并尽可能用观察的语言代替评判的语言。
感受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最真实的路径。
——奥黛丽·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