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发展带来了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碰撞,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不断出现,同理心变得越来越重要。耶鲁大学校长在2020 年的开学演讲中,呼吁所有新生:
怀揣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学者或学生,更敏锐地观察人类的处境,也能让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我们出于同理之情、慈悯之心和合作之道去做事,就可以连接不同、理解他人,从而带来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改变。我们友好地倾听彼此,尊重对方的见解,抛开我们一开始会认为难以共事的偏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要发生变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蜚声世界的“U型理论”的创始人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提出,我们不仅要学习头脑的知识,更要学习心灵的知识,即同理心。他说:
心灵层面的学习,和同理心有关,它是一种可以感知和倾听其他人感受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面临混乱情况时,真正使用的并不是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而是心灵的知识。当你在处理混乱时,当旧的处理方式不再起作用时,当每个人都感到困惑、没有人知道如何前进时,在这些情况下,你需要依靠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人与机器互动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冲击,同理心更加成为人有别于机器的一个重要特征,进一步掀起了人们学习同理心并且为自己和孩子提前储备AI(人工智能)时代必备技能的热情。微软CEO(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说:
为了能够和技术接轨,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很难通过算法在机器中实现,而将在未来的Human-AI世界中非常宝贵。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共事和建立关系的关键环节。
随着AI技术迅速进入生产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进一步提出当今时代的学习方向:
年青一代不应该盲目涉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学习,因为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同理心和创造性技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理心不仅是青少年面向未来的能力,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同理心更是应对与解决当下迫在眉睫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要素。具备同理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体会和理解他人,而且能够化解其内在压力与自我冲突、预防与化解心理危机。同理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比如,同理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他们渴望的尊重与理解,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促进情感表达。同理倾听可以高效率化解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防止情绪累积,预防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
(2)解决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问题。霸凌的背后往往是“零同理心”,即霸凌者几乎感受不到被霸凌对象的痛苦,且以此为乐。校园霸凌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且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更多表现为孤立等精神霸凌,使得霸凌长期化且难以被发现。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霸凌,要增强青少年的同理心,提升他们感受彼此的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增强他们相互服务和贡献自己生命能量的意愿。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同理心可以帮助青少年体会彼此的需要,看到彼此的美好。看到对方的需要,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有效地解决冲突,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减少因人际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
(4)提升对学习的热爱。同理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体会和理解他人,更是自我同理的基础。自我同理,也就是学会理解自己,可以化解青少年与自己的冲突,尤其是青少年在学习中的内耗与冲突,帮助他们看见学习与满足生命的多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升学习热情,从内心出发接纳和热爱学习。
青少年有能力掌握同理心吗?
与大多数成人所认知的少年儿童在情绪上是“弱小”的、需要“被援助”的刻板印象相反,在青少年同理心实践中,让人惊喜的是,他们表现出非常优秀的情商,不仅可以很好地自我同理与关爱,还能给予身边的人高品质的同理心。他们可以很好地同理倾听,甚至可以化解父母之间的冲突。本书每一章都有青少年学习同理心后给出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给他们自己、父母、家庭、班级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四个章节。第一单元属于同理心的基础篇,第二单元是帮助青少年带着心灵的力量生活,第三单元是用同理心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单元是用同理心成己达人。本书旨在帮助青少年从了解到实践、从自我内在到人际关系全方面学习和运用同理心,带着对自己美丽心灵的发现来生活,来处理人际关系,来建设自己身边的环境。
青少年具有同理心,既是个人成长,也能对家庭及他人形成一种情感支持。从现在开始,他们不再仅仅是“关爱”的被动接收者,更能够关爱自己和他人,支持自己所在的家庭、班级、社群更加和谐友爱。
同理心是最近几十年从西方开始被广泛关注的,但它并非源自西方文化,而是根植于东方文化。同理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就有具体明确的实践路径。我们来看《论语·里仁》中的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连接自己的内心,当我们愤怒、不满的时候,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具体的实践就是同理自己。一个少年,讨厌学校的管理制度,觉得校长“没人性”,是“暴君”,是“变态”,在我的带领和陪伴下,他开始同理自己,“我感到不满,因为我渴望自由和玩耍”——从对方有什么问题,回归到自己内心渴望自由与玩耍。连接自己的内心,便是对自己的“忠”。我们一旦回归自己的内心,实现了“忠”,就能够发现没有人是我们满足“自由”与“玩耍”这两种需要的“敌人”,我们能够找到多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恕”就是对他人的同理心,不是在行为上评判对方的对与错,而是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我们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同理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把自己从愤怒和不满中解放出来,才能够看到对方的需要。校长关注的是这批学生的成绩和毕业时能够升入更好的学校,他也看重自身职位的“安全”,看重对学生们的“爱”——这个少年在看到校长的心后,就做到了“恕”。
做到了“忠”与“恕”,这个少年便从厌恶校长转变为主动和校长说,“校长,您辛苦了,谢谢您花费那么多心思,关爱我们的未来”,并深深地向校长鞠躬。他的家长后来告诉我,他已经从厌学状态到回归学校,而且学习的时候开心多了,充满了动力。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的是“忠”与“恕”虽方向不同,但统一于“心”,我们要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以“心”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孔子的“仁”,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体系中就是同理心。
在我们的文化里,同理心、仁爱思想是我们要一辈子施行的人生追求。孔子说君子片刻也不会违背“仁”,匆忙之时如此,困顿之时也如此。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曾子说“士”肩负天下间“仁”的重任,其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所以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做到一生不辍,直到生命的尽头。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子对这样肩负着天下间“仁”的重任的“士”,给出了衡量标准,不是看其有多少财产,而是看他能否有一颗恒定的心。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建设这个世界,而这一代青少年的使命是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以更加包容、平和且富有同理心的心灵状态引领世界,让中华文化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