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安三年(703),就在张九龄应试归乡后不久,当世的文坛明星、凤阁舍人张说流贬钦州,途经张九龄的家乡韶州。

这是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在上文中也曾亮相过的。此时张说还不是宰相,只是个失意的贬官。

张说被谪,乃是触怒了武则天所致。当时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等人要诬陷大臣,张说不肯配合。武则天颇感恼怒,小张诬陷个人不容易,老张你咋还不配合呢。于是张说被贬。

在韶州的张九龄立刻前去求见张说。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缘。张九龄相貌英挺、文章出色,很得张说的好感,何况两人又是张氏同宗,更显得亲近。当时他俩都不会预料到,这会是盛唐前后两代文坛宗主的会面。

两人具体聊了些什么今日已无法确定,但张九龄想必会说到那场科举弊案。他陈述了自己所面临的窘境,诚恳地向张说请教:我该怎么办?张说也一定会给出真诚的回答。

一段时间后,科举谤议事件有了结果,朝廷安排重试。或许是因为张说的欣赏和鼓励,张九龄调整了心情,走出了低谷。重试就重试吧,考一次不行,那便两次;上一位考官沈佺期认可了不算,那就再征服下一位考官,一直考到大唐再没人能主考为止。张九龄自信有这个实力。

本文的标题是《张九龄的三个关键词》,他人生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自信。就像孟子的那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既然还没强大到让世界都相信我,那我便做第一个相信我的人。

顾城有一首诗,名字就叫《自信》,有几句是这样的:

你骄傲地走着

一切已经决定

走着

好像身后

跟着一个沮丧得不敢哭泣的

孩子

他叫命运

此刻,张九龄就是一个这样骄傲行走的人。这也是盛唐诗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在后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身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自信。

再次抵达京城,张九龄昂然重上考场。此次重试规格更高,主持的是宰相李峤,此公也是文坛巨擘,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名重一时。重试结果是张九龄“再拔其萃”,又以文才和风度征服了李峤,也证明了当年沈佺期的眼光毫无问题。

朝廷一看可不能再考了,再考下去,怕都派不出考官了。

于是张九龄顺利出仕,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年轻的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作为自己的出道宣言:

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

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

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赠澧阳韦明府》

这首诗是张九龄送给朋友韦明府的,所谓“明府”就是县令。 表面上,张九龄是在称赞朋友的宝刀锋锐无比,能一刀切断七重犀甲,只待风云际会,便要削金断玉、大展锋芒,事实上这也是青年张九龄自信昂扬的写照。一柄寒光四射的宝刀,便是他的自况。

数年后,张九龄又迎来了一个机遇。太子李隆基权柄日重,亟须选拔一批人才充实班底,于是举行选拔,并亲自策问。张九龄又得了优等。

这一步非常关键,张九龄等于是成了李隆基亲自提拔的年轻干部,苗红根正、潜力无穷。

自信这个词,伴随了张九龄出道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间,他在试场予取予求、所向披靡;升迁虽然不能说迅速,但重大的关节都没有错过。况且,那位十分欣赏他的前辈张说已经回到朝廷,重新得到了重用,步步高升。对于张九龄来说,可谓是天时与人和兼具,未来一片光明。

谁料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张九龄却连续遇挫。 O5/JQjmyxj5vxngGhYhlTGJd0W3b6KgHSfkWFa/Hrb+qYpEcR0YfDqENu82RMV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