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时刻,在当时往往是静谧无声的。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王维出生,孟浩然则是十二岁的少年,正在襄阳学书习剑,跃跃欲试。
然而此刻他们还不是主角。迎面走来的一个人叫张九龄。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短暂提到了他的名字。
他拍拍孟浩然的肩膀:你还小,这大唐的诗歌盛世,便让我先登场吧。
未来人生中,我会在一个地方等你,到时候我们再携手前行。
张九龄此时二十三岁,是一个长身玉立、风度翩翩的青年。此刻,他正背负着行囊,离开位于岭南的家乡,前往遥远的京城应试。
放在今天,张九龄大概会被打上一个标签,叫“小镇做题家”。
他自小生长在广东的曲江、始兴,都属于岭南。唐代的岭南极其偏僻,是所谓“魑魅天边国”,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蛮荒、瘴疠之地,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代名词。张九龄后来哪怕做了宰相,也常自称“岭海孤贱”——我就是那个小地方来的孤穷小子啊。
这样一个年轻人,想要征服高门贵胄如云的京城,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那一年张九龄异常自信。在跋涉途中,他写下了意气风发的诗句,勉励自己要珍惜青春、兑现天赋:
念别朝昏苦,怀归岁月迟。
壮图空不息,常恐发如丝。
——《初发道中寄远》
张九龄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孩提时的他便十分聪慧,饱读诗书。
他尤其喜欢屈原和《楚辞》。屈原是南方楚国人,诗里经常写到南方的植物,如丹橘、兰草、桂花……这些都是张九龄最爱的花草。
据说儿时的张九龄还曾在曹溪拜访了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亲切地抚摸了他的脑瓜,说这娃娃是个奇童,今后要成大器。
到了京城,张九龄初上试场。主试的考功员外郎乃是鼎鼎大名的沈佺期,当时最负盛誉的诗人。一试之下,张九龄立刻得到沈佺期的激赏,一举高第。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不久,主试的沈佺期被指责考功受赇,意思是收受了贿赂,一时间谤议横生、舆论沸腾,张九龄也暂时回到了岭南家中。
这一波折让张九龄始料未及。那时,一个岭南孩子能得中进士是十分不容易的。好不容易逆天改命,却莫名其妙地遭遇弊案,心情之压抑不难想象。这大概也是张九龄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迷惘。
困惑踟蹰之中,年轻的张九龄冒出了一个想法:我要去问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