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安排试验设备运到了农高区,张弛和于宪伟这边负责前期场地准备和数据采集工作。
八月的阳光洒在农高区的试验田上,初见发黄的稻穗随风轻轻摇曳。崔挽明站在田埂上,凝视着这片将要成为智慧农田管理系统试验区的土地。
张弛和于宪伟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刚刚确认的部署方案。
“根据王总的指导,我们先从土壤传感器开始部署。”张弛指着试验田的地图说道,“EC-5和TEROS系列传感器需要均匀分布在田间,每隔十五米布置一个,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精确性。”
于宪伟点点头,快速在平板上做着记录。“明白了,这样做可以避免数据盲区。EC-5主要用于测量土壤电导率,TEROS系列则负责水分和温度监测。”于宪伟对身边一圈的公司职员讲述着。
张弛转身看向工人,谁都没有说话,这些工人多是当地的农民,平时接触的都是传统的农具和种植方式,眼下要开始接触这些高科技设备了,目光中都带着紧张和期待。
“开始吧。”张弛简短地说道。
工人们列队走向试验田,手里提着各种设备。王春生走在前面,张弛和于宪伟紧随其后,准备带头示范安装过程。
他们先是在规定位置挖好小坑,将传感器垂直插入土壤,确保传感器头与土壤接触面平齐。随后,连接数据采集器,并按照预先设计的网络架构布置无线通信模块。
“注意,水田的土壤松软,传感器要埋深一点,确保稳定性。”张弛蹲下身,仔细检查一个刚安装好的传感器,“数据线要固定好,避免物理碾压。”
于宪伟在一旁协助工人校准传感器高度,确保所有传感器都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做可以避免因安装角度不同导致的数据偏差。”他继续跟大家解释道。
安装土壤传感器用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集中部署气象站网络。张弛转向于宪伟说道,“气象站需要安装在田间的高处,确保传感器能够全面接收到环境数据。”
于宪伟点点头,在平板上调出气象站的安装图纸。“每个气象站都配备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传感器,还有一个小型的气象雷达,用来监测本地的天气变化。”
正说着,王春生从远处走来,手里提着一个银灰色的箱子。“张博士,刚刚快递过来的高光谱无人机到了。这是我们特制的型号,配备了RedEdge多光谱相机,能够捕捉红光、近红光、绿光和近红外光四个波段,精度比普通无人机高出一个量级。”
张弛接过箱子,轻轻打开,“很好,高光谱数据对作物生长追踪至关重要。”他轻轻抚摸着无人机的机身,“我们计划每天早中晚各飞行一次,抓取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数据。”
于宪伟凑近看了看无人机,眼中满是好奇。“这RedEdge相机的分辨率是多少?”
“5平方厘米,每像素对应5平方厘米的实际面积。”王春生回答道,“这样可以精确捕捉到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况。”
下午,气象站的安装工作开始了。气象站不仅要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还要与土壤传感器形成互补,共同为系统提供全方位的环境数据。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气象站的安装工作也接近尾声。崔挽明站在最高的气象站旁,望着远处的试验田,激动得不能言语。接下来,他们将开始部署高光谱无人机和作物生长模型,正式进入系统的全面试验阶段。
“宪伟,明天的无人机飞行计划准备得怎么样了?”张弛转向于宪伟问道。
“都准备好了,”于宪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U盘,“这里面是我整理的飞行路线和时间表。根据张博士的要求,我把飞行高度定在三百米,这样能够覆盖整个试验田。”
张弛接过U盘,点了点头。“好,明天一早就开始吧。”
回到实验室,张弛兴奋地打开电脑,开始查看当天的数据采集情况。土壤传感器和气象站已经开始工作,数据正在实时传输到云端平台。他的目光在数据曲线上游走,检查着每一个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不错,”他喃喃自语,“数据很稳定。”
他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将会彻底改变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大型农场,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块,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张弛的影子映在墙上。他伸了个懒腰,关上电脑,准备回家。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稻穗上,张弛和于宪伟已经站在试验田边。远处,几台无人机正整齐地排列在草地上,银灰色的机身在朝阳下泛着光泽。张弛戴上遮阳帽,手里拿着remote controller,仔细检查着无人机的各项指标。
“飞行计划已经全部上传到系统里了,飞行高度三百米,路线按照九十度网格布置,确保覆盖整个试验田。”于宪伟递过来一个表格,“每次飞行大约需要半小时。”
张弛目光扫过无人机的各个部位。“注意起飞和降落时的风向,避免湍流干扰。”他特意强调道,“特别是中午,太阳直射,地面反光可能会影响影像质量。”
“明白。”于宪伟做了个OK的手势,”张博士,准备好了。所有参数都正常,随时可以起飞。”
张弛点点头,按下起飞按钮。无人机嗡嗡作响,缓缓升空,很快就变成天空中一个小黑点。他拿起双筒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
“高度稳定在三百米,侧边覆盖70%,前端覆盖80%,这样影像重叠度足够覆盖整个区域。”于宪伟走过来,“按照这个参数,整个试验田的影像采集会很快。”
无人机飞行的轰鸣声在田间回荡,工人们专注地盯着各自的岗位。部分农民也围在一旁观看,他们好奇地打听着这台“高科技家伙”的用途。
“老张头家那边的田,也可以试试这个吧?”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农走过来,“听说能节约水和农药。”
“现在还不好说,等试验结束后,没问题了,咱们就可以推广了。”张弛笑着对老人说,“到时候您家的田也能用这个系统。”
“那可太好了,”老人眼睛一亮,“这些年除草化肥都花了不少钱。”
“这次的试验非常关键,”张弛对于宪伟正色道,“咱们要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可靠。”
下午的飞行在无人的情况下完成。夕阳西下时,张弛和于宪伟已经回到实验室,开始处理当天的数据。
“影像数据已经传到云端了,”于宪伟正在操作电脑,“RedEdge相机的四个波段数据都很清晰。”
张弛站在屏幕前,仔细观察着影像图。“看这里,”他指着屏幕上的某个区域,“这片稻子的NDVI值比其他地方低,可能是营养不足。”
“我马上标记出来。”于宪伟快速在软件里做着标记,“要不要让系统自动分析一下?”
“先让系统跑一遍基础分析,”张弛沉思道,“然后我们再手动核对。”
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张弛和于宪伟正在分析第二天的数据。突然,张弛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个区域的光谱反射值有异常波动,”他指着屏幕,“可能是传感器校准不准。”
“我去检查一下无人机的相机参数。”于宪伟立刻站起来,“或者是数据传输时出现了问题。”
“不用急,等明天再说。”张弛强调道。
“这次试验的数据比预期要好。”于宪伟兴奋地说道,“如果能保持现在的准确度,后续推广起来会容易很多。”
“别高兴太早,”张弛提醒道,“还要看长期稳定性。毕竟这是个复杂的系统。”
窗外的月光依然静静地洒在地面上,实验室里只剩下电脑运转的嗡嗡声。张弛和于宪伟的身影在窗户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两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守护着这个改变农业生产的系统。
于宪伟最后趴在桌上睡着了,而张弛一点睡意都没有,对于刚才发现的光谱反射值有异常波动的情况,他心里始终在担心。
没有犹豫,直接给崔挽明打了一通电话。
崔挽明在电话那头接起来后,张弛直接说道:“崔总,今天的数据发给你了,你看了吗?”
“看了,”崔挽明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你说的是哪个区域的光谱反射值异常波动?”
“就是东南角那块稻田,NDVI值比预期低了一倍左右,而且波动范围有点大。”张弛走到实验室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图表上画了个圈。
“可能是土壤水分含量影响了反射值。”崔挽明思考片刻,“或者是传感器的角度没调准。”
“不太可能,”张弛否定道,“我们在安装的时候严格按照工厂参数校准过,而且天气也比较稳定,风向和光照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
“那是不是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崔挽明提出疑问,“或者是无人机的高度不稳?”
“我已经检查过飞行数据,”张弛说,“高度控制在三百米上下波动不超过一米,而且无人机的IMU数据也很稳定。”
“那我们得去现场看看了。”崔挽明果断地说,“可能是土壤表面有其他反射物或者其他遮挡物。”
“我也这么想。”张弛点点头,“明天我们去检查一下那个区域的土壤情况。”
“好,带上土壤采样工具,”崔挽明补充道,“再拿些土壤样本回来分析一下养分含量。”
“明白。”张弛挂了电话,转身看向已经睡着的于宪伟,轻轻摇了摇头。年轻人太拼命了,整天跟着他跑步,早晚会累倒。
第二天天还没亮,张弛就带着于宪伟来到了试验田。他们穿着橡胶靴,背着工具包,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脚,但阻止不了他们前行的步伐。
“这就是数据异常的区域,”张弛指着前面一片稻田说道,“你看,这里的稻穗和周围比起来是不是更黄一些?”
于宪伟凑近看了看,“嗯,的确,这一片水稻的分蘖都不好。”
“可能是缺氮,导致早熟。难怪NDVI值低,原来植株覆盖度不够。”张弛拿出土壤采样器,“把土样带回去化验一下。”
他们小心翼翼地在不同位置取了样本,同时记录下每个样本的位置坐标。张弛还用便携式光谱仪对稻穗进行了快速检测。
“看,”他把检测结果显示在仪器屏幕上,“这里的近红光反射值确实偏低,说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低。”
“那就是说系统监测到了真实的养分缺乏?”于宪伟兴奋地问道。
“看来我们的系统是对的,”张弛也笑了,“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回到实验室,经过几个小时的化验,得到的结论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导致稻穗缺乏必要的养分。
“看来我们需要调整系统的肥料推荐方案,”张弛若有所思地说,“这样才能精准地解决类似问题。”
“是啊,”于宪伟点头,“如果能根据土壤情况自动调整施肥方案,那真的会让农民们受益匪浅。”
“咱们明天就找王春生研究,”张弛看着数据,“争取让系统更智能地分析土壤。”
正说着,王春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张博士,这是最新的数据分析,系统已经开始自我优化了。”
“自我优化?”张弛惊喜地问道。
“是的,”王春生笑着说,“系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已经自动调整了部分监测参数。”
“这也太牛了,看来我们的系统越来越聪明了。”于宪伟感叹道。
张弛仔细翻阅报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么说,监测精度会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我调节,把工程师的饭碗都抢了?直接减少了人工干预。”王春生点头:“没错,张博士,你也知道,我们这个系统的核心元件是搭载了AI技术的,所有的数据都会通过终端进行重新分析和再分配,已经能自我思考了。”
太可怕了,但同时也太让人兴奋了。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距离进入智能化新纪元已经不是梦想,精准农业的时代就要来临。未来,农民只需简单操作,系统便能自动优化种植方案,极大提高效率和产量。科技赋能真是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