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集的工作强度和开不完的会议让崔挽明的身体倍感不适,站在大楼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的繁华街道,心中却难以平静。深圳之行虽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但智慧农业项目的落地仍面临诸多困难。成本高昂、技术复杂、农民接受度低……这些问题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挡着他的前进道路。
这时候,张启山突然给他来了个电话。
“张处长,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党校学习结束了?”
张启山笑了笑:“结束了,正好有点事想和你商量。我有个同学刚从国外回来,搞大模型算法的,省里通过人才引进把他拉了过来,想着能不能安排个时间,让你们金种集团和他见个面,我给他看了农高区材料,他对你们的项目挺有兴趣。”
崔挽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正是缺人的时候,这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没问题啊,我们正需要这方面人才,安排个时间吧,越快越好。正需要人,你就来个雪中送炭。”
张弛这个人虽然不年轻了,但经验和资源丰富,尤其在算法优化上有着独到见解。这次回国,主要想结束国外的生活,专注于国内农业的发展。正好张启山在农高区挂职,他一下就找到这边了。
面谈之后,崔挽明兴趣很大,张弛也算是专业人士,和储健在饭桌上一拍即合两人相谈甚欢,张弛对项目的见解深刻,提出的多项优化建议让崔挽明眼前一亮。
这件事前前后后加起来不到十天就落实了,可谓雷厉风行。
为了配合张弛的工作,崔挽明迅速调整团队结构,特意向总部申请,又调回来两个实验员,连同于宪伟,都交给张弛负责。
另外,张弛之前在国外也有团队,经过协商,他这边也会从国外引回来两位助手,这样一来,属于金种集团自己的算法研究团队就临时组成了。而且张弛不是空着手来的,他决定将部分海外资源整合到金种的项目中,进一步加速研发进程。
这件事来得可真是时候,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为项目注入新活力。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他可以马上将张弛和深圳那边建立联系,实现无缝隙对接,作为需求方,金种集团现在可能在技术沟通上更能掌握主动权。
但这件事,储健的想法和崔挽明出现了分歧。
“崔总,这个事你还是慎重,张弛什么来路咱们都不清楚,你现在把这个事全权交给他,恐怕不妥。”储健眉头紧锁,语气中透着担忧。“毕竟涉及核心技术,万一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先做个背景调查,再逐步授权。”
崔挽明沉思片刻,点头认可:“你说得对,安全第一。我会安排人手尽快核实,但我觉得没问题,张弛在外国的工作背景清晰,出身正规,又是省里亲自引回来的,应该问题不大,别担心。”
“还有,和深圳的项目最好不要让他接触,这是公司的保密项目。”储健继续道。
这个确实是个问题,“这件事我也在考虑,这样,我先跟董事长汇报,看能不能争取让张弛入职集团。他现在还是省财政养着,编制落在农高区,跟咱们也只是合作关系,有些事只有明确了才能推进。”
跟储健沟通完,崔挽明马上就回了趟总部,详细汇报了张弛的情况及合作前景,强调其专业价值和对项目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尽快完成背景调查及入职流程的建议。同时,他也提到了储健的担忧,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核心项目权限。
赵天行正看着崔挽明递上来的报告,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几分深思。“挽明,深圳那边的合作进展如何?”
“还不错,王总和魏总对我们的想法很感兴趣,但技术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崔挽明在沙发上坐下,继续说道,“他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成本和推广上。”
赵天行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报告,“我理解你的想法,但公司现阶段能否承担这么大的投入?”
崔挽明知道,这个想法是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项目的前期投入确实巨大,但他坚信,这是未来的趋势,是农业的必经之路。
“董事长,我理解您的担忧,但如果我们现在不进,未来可能会被别人抢了先。”崔挽明的声音坚定,“这不仅仅是公司的利益问题,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好,你先别着急,这个咱们再谈,只要不是技术的事,都可以协商,是吧。”赵天行沉吟片刻,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挽明,你的远见我认可,但风险也需要谨慎评估。我的意思,张弛这事你先缓缓,储健的顾虑你也要考虑。”赵天行放下手中的茶杯,语气缓和却不失威严。
崔挽明知道,这件事肯定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如果张弛跟深圳那边不对接,那就是大材小用,把他放在智慧育种平台,根本就发挥不了他的优势长处。
这一趟算是白跑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回到农高区,储健第一个就跑过来问结果。
崔挽明摇摇头,“不同意。”
“这件事从长计议。”储健安慰道。
崔挽明越想越接受不了,“张弛的事不同意也就算了,现在又担心和深圳那头的费用超预算,想推进都难。”
“可能考虑到风险的问题,和深圳的合作,董事长之前已经签字了,有协议在那,不怕不成。”
崔挽明也知道,但不给人家钱,光有协议有什么用,资金不到位,项目推进必然受阻。时间一长,容易发生变数。
“实在不行,再去趟深圳,把价格谈下来?”崔挽明叹了口气,“只能这样了,储健,你先帮我准备一份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咱们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安排完这个事,崔挽明头都要炸了,就去了趟实验室,正好仪器公司来做培训,于宪伟和张弛他们都没在。
崔挽明来到培训室,看到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正在讲解操作流程,张弛注意到崔挽明站在门口,抬起手跟他打了个招呼。
崔挽明向他招了招手,示意他出来。
“怎么样,还适应吗?”崔挽明引着他,来到大厅。
张弛点点头,“这里条件很好,我好多年没回来了,现在国内的仪器都很先进,比我在国外的好太多了。”
“农高区要求高,省财政匹配了不少经费,进来的都是最好的设备。加上我们技术升级,很多东西对设备是有要求的。”崔挽明回道。
两人就这件事又谈论了几分钟,张弛才返回去参会。可还没等他走出去几步,崔挽明突然想到什么,把他叫住了。
“张博士,能再占用你几分钟时间吗?”崔挽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坚定。
张弛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崔总,还有其他事?”
崔挽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朝办公室走去,“你跟我来。”张弛跟随其后。办公室内,崔挽明锁上门,转身从档案柜中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
“这是我们与深圳合作的技术成本明细,”崔挽明将文件递给张弛,语气低沉而认真,“想请你看看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你在计算机方面是行家,这方面你比我们专业。”
张弛打开文件,开始仔细翻阅。手指在纸上不断滑动,嘴里不时发出“嗯”的声音。
“崔总,这些数据……”张弛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里有几个环节其实可以优化。”
崔挽明的心猛地一跳,赶紧凑近:“哪些?”
“比如温控设备的使用效率,”张弛指着文件中的某一页,“现在的利用率只有60%,如果能通过算法优化提升到85%,成本就能降下来。”
崔挽明的眼睛亮了起来:“能做到?”
张弛点点头:“理论上是可行的。再比如环境模拟系统的能耗,现在的耗电量很高,如果改用更高效的算法,能耗可以降低30%。”
崔挽明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希望:“这些改进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团队配合紧密,三个月应该可以看到初步成果。”张弛的语气充满信心。
崔挽明握紧了拳头,仿佛看到了项目的曙光。“咱们自己能做吗?”
张弛摇摇头,“涉及产品开发,环节很多的,咱们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人员储备,你找的这两家公司已经很不错了,让他们做没问题的。”
“张博士,我的意思,你要是参与深圳那边的研发呢?”
张弛放下资料,“崔总,你让我提建议倒是可以,人家跟金种合作,就是要你赚钱的,结果我跑去插手人家的事,还要给人降成本,可能吗?我不能参与这个项目,请理解。”
可能张弛在国外待的时间太长,对于国内的文化和沟通技巧还有所欠缺,他直接拒绝崔挽明的提议,那是对事不对人。但在崔挽明看来,张弛未免太不会说话了。
不过也好,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顾虑了。
“好,张博士,我尊重你的想法,我会按照你的提议跟那边去谈。你先忙你的。”
张弛的反应跟他预想的截然不同,本以为这件事会一拍即合,没想到赔了夫人又折兵。资料被张弛看了,他还没同意崔挽明的请求。
想到这,再想想储健的担心,崔挽明的后背不禁冒起了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