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山跟着崔挽明干了一天的憋屈工作不算,到了晚上连个工作餐都没有。本来嘛,公出在外,回来吃个饭也算正常。谁想到崔挽明着急回去,把张启山晾在了省委大院。
张启山无奈,正在心里暗自抱怨,手机却突然响起,是杜威的电话。
张启山接到杜威的电话,心中犯起了嘀咕。他知道自己夹在崔挽明和杜威之间,处境十分微妙。杜威作为省委办公厅二处的处长,主掌农业口,人脉深厚,得罪不得。而崔挽明虽然是新上任的科管会主任,但行事风格强硬,根本不把省里的干部放在眼里。
“杜处长,有什么指示?”张启山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恭敬。
“张处,忙完了吗?”
“刚回来,你就来电话了。”
“正好,你过来吧,我约了人,金龙大酒店,你过来认识一下。”
张启山心中一紧,他知道杜威这是在暗示他必须来,不管这个人是谁,能让杜威主动请吃饭的人一定分量不轻,如果不去,恐会把人得罪了,而且一听动静,电话就从酒桌上打过来的,他就更不得不去了。
但还是委婉拒绝了一下,“杜处啊,我这边还有些工作要处理,改天,改天我单独拜访。”
杜威却不容分说:“别推了,就今晚,事关农高区项目,你必须到场。”
张启山无奈,只得应允,心中暗自盘算如何应对这场复杂的饭局。他知道,今晚的聚会,既是机遇,也可能是陷阱,必须小心应对,方能左右逢源。
晚上七点,张启山准时出现在金龙大酒店。杜威正在包厢内等候,看到张启山进来,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张处长,来得正好,都正等你呢。”杜威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
张启山坐下,环顾四周,只见包厢内已坐满了人,除了省里的几位杜威的亲信,剩下都是生面孔。
杜威介绍道,“大风集团在农高区的负责人,刘总。”刘总微微点头,目光锐利如鹰,显然是个商场老手。
“刘总来林海省也算是林海的荣幸,要知道,生物新能源在林海省落地,别说我,就算胡书记来了也举双手赞成。多难得啊。张处,你要支持工作。”
杜威开门见山,一句废话都没有,虽然只是个见面会,但用意很明确。
张启山心中明了,微笑点头:“有刘总这样的企业家为林海做事,那是给我们送福利来了,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看看,还是张处爽快。”
杜威拍了拍张启山的肩膀,转向刘海成,“刘总,张处可是我们省里的得力干将,有他在,项目推进定能事半功倍。这次省里钦点他为农高区选拔企业和人才入住,今天来晚了,我替他敬你一杯。”
刘海成微微颔首,举起酒杯。
一番客气寒暄后,饭局正式开始。张启山刚要夹菜,包间门开了。
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文博,张启山看他精神抖擞,显然是有备而来。
李文博笑着与众人打招呼,目光在张启山身上停留片刻,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杜威忙起身介绍:“哟,李教授来了,我让司机接你,还是接晚了。”
“老师,李还好吧。”刘海成站了起来,把张启山下巴惊掉了。
原来还有这一层关系,难怪杜威如此重视。
李文博淡然一笑:“海成啊,你也是知恩图报的人,当年跟着我学点技术,后来人家跑外面深造,现在企业做大了,还不忘回来贡献力量,老师没白栽培你。”
张启山今天刚和崔挽明见完他,没想到又在酒席上碰面,他不禁看了眼杜威,心想,这小子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想故意给我难堪。
崔挽明一个小时前刚把李文博从科管会人员名单上划掉,现在却出现在这里,显然有问题。加上李文博和刘海成的关系,大风集团入驻农高区,恐怕早已经成定局的事。
他张启山如若不识抬举,跟着崔挽明“按规矩办事”,恐怕会给自己惹麻烦。
不管怎么说,这顿饭给张启山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警告。工作刚开始,就来了这么大压力,接下来如何配合崔挽明执行他的“计划”,恐怕还需谨慎权衡。
送走这几尊菩萨之后,杜威才跟张启山交底,“大风集团实力雄厚,带着十个亿的诚意来农高区办新能源产业,谁能拒绝?咱们应该考虑开条绿色通道,放人家进来,特事特办。”
也不知杜威得了多少好处,张口就偏向大风集团,有诚意的企业有的是,为何偏偏非他大风集团不可。
张启山闻言,深知官场游戏规则,利益交织,错综复杂,但如此赤裸的偏向,还是让他感到不适。
他试探性地问道:“杜处,这大风集团背景确实雄厚,但农高区项目筛选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咱们是不是该公平对待?”
杜威闻言,脸色微沉,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张处啊,你还是不了解林海的环境,机会稍纵即逝。大风集团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对林海省农业转型是个大机遇,咱们得抓住啊。”
张启山清楚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的渺小。
“说白了,我也没什么决定权,省里让崔挽明来主持这方面工作,让他决定吧。”
不拒绝就是答应,张启山是个聪明人,虽然心中有点正义感,但也怕惹火烧身。
杜威满意地点点头:“张处,有了你的支持,我在崔挽明那就好说话了。”
张启山勉强挤出笑容,心中却是一片苦涩。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无法避免的漩涡之中,在不随波逐流的前提下,尽力保全自身。
他深知,自己在这场游戏中,既是棋子也是玩家,如何走好每一步,不仅关乎自己的前途命运,更关乎农高区的未来走向。
张启山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守原则,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农高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果然,崔挽明把人员名单交给何修成不到半天时间,电话就打过来了。
“李文博怎么给删了?挽明,李博士是业内知名专家,有他坐镇,你们科管会的工作会顺利得多。”
崔挽明不太理解何修成的做法,下达权力的是他,现在又要捆住他的手脚,不让他做事。
“厅长,这个人不下去,这工作我也干不了您是不知道,李文博这个人……”崔挽明欲言又止。
“挽明,我知道你有想法,但李文博的影响力和资历摆在那里。他不仅是省科学院的老专家,更是林海省农业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你把他拿掉,下面的人怎么看?其他单位怎么配合?”
崔挽明深吸一口气,试图解释自己的立场:“厅长,我明白李博士的地位,但他的一些观念确实已经落后了。农高区需要的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年轻力量。如果让李博士继续留在科管会,可能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和发展方向。就像你说他,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样的人站在前面发挥不了能力优势,下面的人还怎么做事。”
何修成沉默了一会儿,声音变得低沉而严肃:“挽明,你要明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创新和能力’而忽视现实情况。李文博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他的人脉资源和经验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你跟他在一起,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崔挽明眉头紧锁,心中暗自叹息。他明白何修成的想法,但在内心深处,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李文博的存在可能会成为科管会推进工作的障碍。
“厅长,这个事先这样,希望您能理解我的难处。”崔挽明最终妥协道。
挂断电话后,崔挽明坐在办公室里久久未动。他抬头望向窗外,夜色笼罩下的城市显得格外寂静。此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年轻团队,他们用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农高区的发展;另一个则是以李文博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他们凭借深厚的人脉和经验盘踞在农高区建设的大局上。
第二天一早,崔挽明来到省科学院,崔挽明见到了正在翻阅资料的李文博。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专家依旧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李老师,您好。咱们又见面了”崔挽明礼貌地打招呼。
李文博抬起头,微微一笑:“崔主任来了,请坐吧。”他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两人寒暄几句后,崔挽明直奔主题:“李老师,关于科管会的事,我想跟您深入探讨一下。我知道您……”
话还没说完,被李文博打断了,他放下手中的资料,“小崔啊,我理解你的想法,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天不怕地不怕。不过,你也应该知道,任何变革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我在不在科管会工作其实都一样,省里之前找我谈话的时候,我也是反对的,让我为农高区把关,我哪有那个本事,只要它稳稳当当落地,怎么都行。”
他原本以为李文博会据理力争,甚至可能背后施压,但没想到这位老专家的态度如此坦然。
“李老师,您真是高风亮节。”
李文博笑了笑,“我这个年纪,名利都看淡了。你的顾虑是对的,我的一些观念确实落后了。农高区需要的是新鲜血液,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去闯、去拼。我只是希望,在你们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可以站在一旁给点建议。”
崔挽明被李文博的话深深触动。他意识到,自己对李文博可能存在误解。”李老师,您的胸怀让我敬佩。”崔挽明真诚地说道,“其实,我也希望能在科管会的工作中,借鉴您多年的经验。不知道您是否愿意以顾问的身份,为我们提供指导?”
李文博沉思片刻,点了点头,“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答应下来。不过,我有个条件——不要给我安排具体事务,我不想参加,插手也不好。你们遇到难题时,可以来找我商量。”
从省科学院出来,崔挽明的心情格外轻松。他感觉,自己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既尊重了老一辈专家的意见,又为科管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去后,崔挽明立即约张启山和杜威,接下来,要加快步伐,尽快完成科管会的组建工作。同时,对于企业入驻的筛选标准,也要进一步明确。
崔挽明的这一做法让张启山从牢笼中释放了出来,他不用再担心夹在李文博和杜威之间左右为难。
杜威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提了一下大风集团的事,“崔主任,关于大风集团的……”
崔挽明摆了摆手,“杜处,农高区的发展不能只看资金和技术,更要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大风集团符合我们的标准,自然可以入驻;但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意愿,那就违背了农高区建设的初衷。”
一听这话,杜威心里一下就不高兴了。
“崔主任,你说的某些人指的是谁?说话要慎重。”
杜威接过崔挽明的话,很明显要给他挖个坑。
“我只是说如果,你放心,杜处,真要有这样的人,我想省里会出面来主持工作。”崔挽明也不落下风。
简单交流后,崔挽明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科管会工作计划。他们定好的人员也相继报道,科管会也算是成立了,为此,农高区总指挥部和各厅局特意进行了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