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崔挽明开始着手组建农高区科研管理委员会。他深知,这个任务的艰巨性不仅仅在于协调各方资源,更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高效、专业的团队。
为了促成这件事尽快落地,何修成联合科技厅一起发文,在省里开了一个科管会成立大会。班子成员事先已经由省里筛选好,直接交到崔挽明这过筛。
崔挽明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傻眼了,这哪是让他领导啊,简直是给他扔了个炸弹。一看候选名单,全都是省里有头有脸的人,不是行业首席就是领军人物,还有省外挂职的院士坐镇。他深知,这些人个个背景深厚,协调起来难度极大。更别说要从中筛选。
得罪人的事都让他干了。
不过,何修成之所以把硬骨头扔给他啃,就是因为别人啃不动,这件事要想做成,没有原则者不行,没有魄力者不行。
名单里部分人员其实早就在行业里吃空饷多年,只是仗着头衔光鲜,实则并无实绩。崔挽明深知,若不剔除这些“蛀虫”,科管会将名存实亡。他决定硬碰硬,逐一约谈,严格评估,力求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实干家。尽管压力山大,但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为农高区注入真正的活力。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何修成指定了两人直接参与他的评鉴工作。
张启山和杜威都是何修成精心挑选的老将,经验丰富且行事严谨。张启山的教育背景在北京,刚从外面调到林海省委组织部不到半年,可以说,算是这里的新人,年龄不大,四十出头,正是精干的时候。杜威算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干部了,在省委办公厅二处当了四年的处长,为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于涛做事,也算对省内环境很熟悉的同志,两人的到来,对崔挽明的工作开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二位虽然是干部,但在崔挽明眼中,就是专职人员,至于科管会工作结束后他们要提拔到哪儿去,都跟他没关系。如果要带着权力眼光做事,崔挽明这个事那就成不了。
这么大的官都要配合他调动,想想都难。
定好的周一八点在省委大院集合,崔挽明提前一小时便到达,反复检查资料。张启山也紧随其后,但杜威却迟迟未到。
“张处长,看来市里的交通还是成问题。”崔挽明对张启山说。
张启山扶了扶眼镜,微笑一下,“崔主任,我刚来也就半年,也没怎么出去过,不过,这里的交通确实成问题。有时候提前出门也未必能准时赶到。”
崔挽明一听这话,心中暗想:张启山也是个老奸巨猾之辈,表面客气,实则话中有话,明显是不愿得罪杜威,不想拿杜威的迟到做文章。
“这可是省委大院,如果人人都迟到,下面各单位的工作都将往后推,有的时候,这里迟到一小时,外面的事可能就拖出去好几天。”
说着,没理会张启山,掏出电话联系杜威,可连着打了三个都没人接。
崔挽明收起电话,对司机说:“不等了,咱们先出发,时间紧任务重,耽误不得。杜处长可能有急事。工作为重,纪律先行,不能因一人之失,影响全局。”
“崔主任,我看再等等,毕竟杜处长熟悉省里的情况,有他跟着会好一点。”张启山建议虽好,但崔挽明已下定决心,“张处长,时间不等人,我们先走。杜处长要是能及时赶到,再汇合也不迟。规矩不能坏,工作更不能拖。”他语气坚定,显然不容置疑。
张启山见状,只得点头,他没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家竟会这么不把省里的干部当回事。与此同时,也对崔挽明的果断和原则性心生几分敬意,暗自思忖,或许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才能让他在企业界崭露头角。
因为崔挽明硬朗的行事风格,车内气氛一时沉静,两人各自想着心事,车窗外,高楼林立,车流如织,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街道上,显得格外冷峻。车内静谧,只有发动机的低鸣声和偶尔传来的手机振动声。崔挽明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心中盘算着今天的任务细节,而张启山则不时偷瞥他,心中暗自揣摩这位企业家的底牌。
他掏出电话,给杜威发了条微信:去哪儿了,这边不高兴了。
很快,消息过来了:打球呢,我早就听说这个人有性格,今天我不去就对了。辛苦张处长,你先陪他转吧。”
杜威之所以不来,无非就是想耍耍官威,他何许人物,伺候副省长多年,林海省农业口的“老黄牛”,下面各地市的处级干部,甚至省里职能部门的厅长,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岂会把崔挽明放在眼里。
放下球杆,杜威从容地接过助手递来的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深知自己的分量,即便是迟到,也无人敢多言。
助手递上手机,杜威扫了一眼微信,轻蔑地笑了笑,心想:张启山也不过是虚与委蛇,崔挽明再强势,终究是个商人,难成气候。他怎么就怕成那样。
他挥了挥手,没有理会张启山,示意助手继续记分。
“领导,您不打算去看一眼?”助手可能觉得不妥,好意提醒。
杜威摆摆手,语气淡然:“不必,让他们先忙。商人嘛,总喜欢小题大做。我自有分寸。”助手见状,不再多言,默默退到一旁。
杜威目光投向球场,继续道:“你去安排一下,晚上我有重要客人要见。”
助手这才明白,杜威之所以不见崔挽明,原来是因为这个。
按照事先定好的路线,崔挽明和张启山的车缓缓驶入工业园区,沿途厂房林立,多数是这两年兴起的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
“林海省农业分量还是很重,农产品工业化也许是个好的转型路线。”崔挽明对张启山说。
张启山微微颔首,心中却不以为然,暗想农业转型谈何容易,眼前这位企业家虽有能力,但未必能撼动根基深厚的传统格局。
“这倒是个好事,怎么,农高区对农产品加工部署有考虑?”张启山问道。
“我的想法是有一个跨领域融合的产业可能更利于农业转型。”
说话间,车已经开到目的地。
不巧的是,这位老专家临时发病,正在去医院的路上,面谈算是泡汤了。
紧接着,他们走访了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名单上的人进行逐一交流。整体感受是,虽然林海省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最主要的是,目前前沿技术和人才,林海省都欠缺。
“我们的专家能力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思维方式也很落后。”回来的路上,崔挽明这样说道。
“确实,技术和人才是关键。我们得引进顶尖专家,更新设备,培养本土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张启山深以为然,机械式地回复崔挽明。
崔挽明拿起一支笔,在名单里划了几个。
“这几位,我认为不太适合留在科管会,你认为呢,张处长。”
张启山接过纸一看,脸色微变,心中暗自权衡,别的倒无所谓,能力确实存在问题,但有一位却撼动不得。
此人正是省科学院的资深研究员李文博,科研成果丰硕,人脉广泛,各个地级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动他会引发连锁反应。
张启山沉吟片刻,缓缓道:“李文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调整需慎重。”
之所以提出建议,张启山也在为自己考虑,毕竟作为工作组成员,参与到崔挽明的这次选人工作,不管他是不是主导,一旦得罪了李文博,自己也会被诟病。
他可不想惹一身骚,不就是一个科管会吗,有头衔能说上话,很大程度就能办成事。这是张启山的为官思维。
“一方面,李文博已经退休,再者,对现代农业知识体系,他是缺乏的。不可否认他在宏观角度的能力,但农高区发展的眼光更应该注重创新。老一派的思维模式不能掺和进来。”崔挽明目光坚定,继续道:“改革需破旧立新,李文博虽有人脉,但观念陈旧,难担创新重任。我们应选拔具备现代视野的年轻专家,方能引领农业转型。”
张启山思索片刻,终觉有理,点头赞同:“确实,长远计,需以新思维驱动发展。不过,是不是跟何厅长商量一下再决定。”
“没什么好商量的,我把人一定,怎么解释怎么做工作,那是他们的事。张处长,我这个人说话直,跟我一起工作,你可能要受累。”崔挽明再次表明态度。
“都是为了农高区的发展,有事一起商量嘛。”
张启山心中虽有不甘,但亦知崔挽明决心已定,再争无益,遂转而思索如何妥善安置李文博,以平息可能引发的波澜。毕竟,官场如棋局,每一步皆需谨慎,既要顾全大局,亦要兼顾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