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日子不是慢慢地捱呢,谁又能始终如一活在幸福的田园里?董俊芳心里明白,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劳作,每一粒稻穗都蕴藏着汗水与坚持。失去和拥有不过是生命之歌的两段旋律。他学会了在失去中寻找希望,在挑战中寻找成长。即便是失去孩子这么巨大的悲痛,也难以阻挡他向上迸发的决心。
红军农场的春天确实来了,以前缺这少那,如今应有尽有,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已经不成问题。就连董俊芳也有了独立的办公地方。这才几年啊,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月的清晨,阳光温柔地笼罩着田野,大家迎着微凉的晨风早早地来到田间,穿着粗布制成的简朴衣裳,挽起裤腿,小心翼翼地踏入带着几分黏腻感的泥土中。
于庆胜在董俊芳身边也待了很长时间了,作为派下去的技术员,他对接的正是盛兴农场,虽然两家之间发生了不少过节,但在大局面前,在粮食稳产增收面前,所有的个人恩怨都可以放在一边。所有的尊严得失都可以不用计较。
从盛兴农场返回的途中,他大老远就看见大家劳动的身影,以前这片土地,就只有董俊芳领着他们三四个人干,现在不一样了,所有人都投入了战斗。
他看到了胡老三跟何莲花站在一起锄草,看见何莲花给胡老三递水喝。
说实在的,于庆胜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他这个老光棍到现在还没有碰过女人的手指头,而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已经娶了漂亮媳妇。这不得不让他羡慕,甚至有点嫉妒。
他在想,要是农场再多一个女人,或许他都有机会。是啊,跟于庆胜有着同样想法的何止他一个,其他十多条汉子也都眼巴巴地看着。
从董俊芳结婚开始,大家心里就开始痒痒,梦想着自己的另一半。但他们很快打消了念头,董俊芳是什么人,他多大能耐呢,找个媳妇再正常不过了。自己又是什么角色,就算来个姑娘挑,也不会挑到自己头上。
可是胡老三多个啥,论长相没长相,论文化也没文化,凭什么把退伍女兵何莲花给娶到手。大家私底下都不甘心,都在谈论着命运的不公。
这些想法可以说和于庆胜不谋而合。
晚上下班的时候,兄弟几个闲来无事就开始议论这事,“命运这事儿,谁说得准?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走运。”
于庆胜听了这话,扑哧一笑,“醒醒吧,肚子吃不饱的时候你们什么都不想,现在你们一个个吃得四脚朝天,开始琢磨些歪道道了。”
“于哥,你少给我们装了,你敢说你不想,你看看何莲花,那屁股那奶子,你就不想?我咋不信呢。”
“你们嘴不要乱说话,兄弟的媳妇是咱们能想的吗。我是想找个女人搭伙过日子,可你们看看,这里哪有女人?别的不说,前进村倒是有几个,人家能跟咱们吗?既不是干部也没有像样本事,我看这个事难咯。”
于庆胜的话让大家很是失望,本以为找到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最起码他是董俊芳身边的人,按理说应该脑子比他们好使,怎么就没有一个像样的主意呢。
于庆胜看着众人失望的表情,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他明白大家的渴望,毕竟都是血气方刚的男人,长期没有女人的生活确实难熬。但他也知道,这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乱来。
“兄弟们,咱们得想个正经办法。”于庆胜沉思片刻后说道,“农场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名声在外,或许可以通过上级部门或者周边村镇帮忙介绍些姑娘过来。不过这事儿得让董老师和张场长出面才行。”
“让他们出面?他们能愿意?这可是私事。”有人质疑道。
“为什么不愿意?你们想想,农场现在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也是好事啊!再说了,董老师自己不也有家室了吗?能不懂咱们的心思?”于庆胜分析道。
众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找个机会向董俊芳提这件事。第二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几人找到正在田边查看水稻长势的董俊芳。
“董老师,忙着呢?”于庆胜率先开口。
董俊芳抬起头,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兄弟齐刷刷来到跟前,一个个脸上装着坏笑,问:“说吧,什么事?”
“咱们农场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可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我们……就是……咱们农场里全是男人,大家都单身,年纪也不小了。”于庆胜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董俊芳听完,沉默了一会儿。他理解大家的心情,也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农场如果只有男人,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这个事情我明白,也很重要。”董俊芳点点头,“我会跟张场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管局或者周边村镇帮忙牵线搭桥,找些愿意来建设农场的姑娘们过来。”
“真的吗?董老师,你可太伟大了。”众兄弟顿时兴奋起来。
董俊芳笑了笑,“不过,这件事急不得,得慢慢来。而且,咱们也不能光想着找对象,还得先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姑娘们看到咱们的诚意和能力。”
“那是自然,咱们一直都没懈怠过,是吧!”众人纷纷表态。
“嗯,农场规模扩大了,需要人是必然的,我和张场长之前已经商量过这个事,人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而且要马上解决,尽快解决。”
晚上,董俊芳就将此事提上了议程。他和张景阳一起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情况,并联系了附近的几个村子。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定下了在秋收之后举办一场联谊活动,邀请周边村镇的年轻人前来参观农场。
消息传开后,整个农场都沸腾了。大家干劲十足,每天下班后都会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打扮、如何表现,甚至还有人专门跑去请教何莲花关于女孩喜好的问题。
沈一枕虽然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但看到大家如此积极乐观,心情也好了许多。她主动提出帮助准备联谊活动的场地布置和餐饮安排,还特意从平野市买来了几件新衣服送给几个困难户。
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随着新一轮的杂交工作结束,转眼间,秋天就到了。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香气。红军农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联谊活动。来自周边村镇的十几位姑娘们穿着鲜艳的衣裳,出现在了他们的田埂上。
男人们像跳跃的鱼儿从稻田里跳起来,脑袋长出八只眼睛,恨不得贴在姑娘们脸上,看得她们都弯下了脑袋。
联谊活动当天,农场里热闹非凡。男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带着姑娘们参观稻田、讲解种植技术,告诉她们开荒的技巧,烧荒的注意事项,还组织了各种趣味游戏,到河沟里捉鱼摸虾,到草甸子里捉蚂蚱来穿成串烤着吃。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农场,仿佛连天空都变得更加湛蓝。
董俊芳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无数人的梦想与未来。
但这几个人解决不了农场的用人问题,张景阳为了这个长远问题已经到省城跑了好几趟,今年来了好几批知识青年和转业军人,但都被拉到大型农场去了,像他们这种小规模的农场,很难吸引到知识青年。
张景阳和董俊芳起草了好几次意见稿,把农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详细列出,强调了千百亩良田的开荒成果和扩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让上面看到农场的潜力,以争取更多支持。
当然了,红军农场的条件自不必说,那是响亮的一面旗帜,上面也是在人员调配上顾不过来了,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需求。
又过了一个来月,割稻子大赛都结束了,才等来消息。
董俊芳和张景阳为了迎接这批知识青年,提前数日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们亲自监督大门横幅的制作,“欢迎知识青年支援建设”这十个大字用鲜艳的红布绣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董俊芳就带着几个小伙子爬上了梯子,将那条鲜红的大横幅牢牢地固定在新建的大门上方。他站在梯子上,用手仔细抚平每一处褶皱,嘴里还不停地叮嘱:“别让风吹得歪了,这是咱们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旁边的张景阳则忙着指挥其他人清扫门前的小路,他挥舞着扫帚,一边干一边喊:“把那些碎石子都捡干净,可不能让人觉得咱这儿邋遢!”
当天清晨,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过稻田,带来阵阵清香。新建的大门前早已聚集了全体农场职工,他们整齐地排列成两排。随着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