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1章

二十天后,苗出来了,大家看着那些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挺拔生长,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期待。沈一枕和董俊芳站在田边,感受着温暖的风吹拂着秧苗,笑容满面。

“俊芳,你看这些稻苗,全都出来了。”

董俊芳欣慰地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脸上也浮现出笑意:“是啊,今年市里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三百亩的稻田,必须成功。”

所有人忙碌地锄草、施肥,期待着丰收的景象。有些人已经在盘算着收获后的喜悦。

“是啊,这一片田可不能浪费,一定要好好干。”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一天,红军农场的空气中弥漫起一丝不寻常的凉意。尽管夜晚的天空依然布满星星,月光洒在田野间,但风却突然变得阴冷起来。稻田里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原本的生机勃勃被这凉意抹去了一层光辉。

胡老三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他侧耳听着窗外的风声,低声嘀咕:“这风怎么突然变冷了?”

而在另一间房间里,秦怀春正在和于庆胜闲聊,他听到风声后,皱着眉说:“这风凉得很,咱们明天是不是该早起看看秧苗?”

于庆胜搓了搓手臂:“可不是嘛,这天有些反常,早起得抓紧去地里看看。”

而在董俊芳的房间里,他正坐在桌前翻阅笔记,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窗外的夜空,神情凝重。他感觉到这风里隐隐带着寒意,心里也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他起身披上外套,走到门外,站在夜风中,感觉到这股寒意逐渐渗透进骨子里。

沈一枕在自己房间看到董俊芳站在门外,走过来询问道:“你怎么了?”

董俊芳抿了抿唇,语气低沉:“一枕,我担心这夜风里有问题。你看那月光,太寒了。”

沈一枕皱起眉头,望向远处:“是啊,五月了,风越来越冷。”

夜渐渐深了,凉风变得更刺骨,甚至带着一丝霜意。稻田的秧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这寒流,正悄无声息地向红军农场袭来。

第二天清晨,大家起床后,纷纷走到稻田边查看,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枯黄卷曲的秧苗和萧瑟的田野。胡老三站在田边,脸色煞白:“这…怎么全黄了?”

何万三连忙上前查看,看到那片萎靡的秧苗,跪倒在地:“这稻子,全完了!”

张景阳也赶到现场,脸上满是惊愕和恐惧。他喃喃自语:“这下完了…”

大家的心情跌入谷底,看着曾经生机勃勃的秧苗变成一片枯萎的黄土,所有人的希望顷刻破碎。

而此时的董俊芳已经在寒风中站了一夜,他已经预感到寒流的到来,提前拿着手电筒到地里查看,但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们被冷空气席卷,面积太大了,采取任何措施都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一点办法。

天亮的时候,他已经差不多昏倒过去。

遭遇低温冷害,林海省的倒春寒,整个红军农场的百亩水稻几乎一夜之间被冻坏,损失惨重,几乎等同于全年的绝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董俊芳和整个农场的人都被打入了深深的绝望。

农场的未来显得前途渺茫,今年的工作似乎已成空谈。整个红军农场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中,困难的现状引发了无数的流言蜚语。工友们在心灰意冷中开始质疑去年的成功是否真的只是一时的好运。

在这危急的时刻,平野市派来的徐放同志赶到农场,心情沉重地察看了被冻害的稻田。看到一片片枯黄的稻苗,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红军农场的失败不仅影响到农场自身,更关系到整个平野市乃至林海省的粮食安全计划。

会议室内,空气凝重。董俊芳面对徐放同志及农场众多的工作人员,声音略带沙哑地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的稻子已无法挽救,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此放弃。我们需要从这次失败中学习,审视我们的准备不足,在将来做得更好。”

“我们已经尽力了,每年都是希望,最后还不是一场空?这次的冻害让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为何还要在这条无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何万三恐怕是最绝望的一个人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在董俊芳到来之前已经种过稻子,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本以为董俊芳带来了希望,现在看来,是天命,难以扭转的天命。

董俊芳一听,稍作停顿道:“万三叔,虽然这次我们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我们必须找到适应这里环境的方法。通过技术进步和团结协作,我们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

前进村的另一位老人反驳道:“还要坚持?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吃饱饭,如果再来一次冻害,我们怎么办?等死吗?”

面对这样的反驳,董俊芳极其无奈,“我理解你们的担忧和恐惧,没有人想面对这样的失望。但我们不是在等死,我们是在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害怕失败,就停止尝试和前进。”

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画着不同的情绪——忧虑、失望、坚定。

徐放同志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担忧,语气中带着无奈:“大家都清楚,这次冻害对我们的打击非常大,我个人也非常失望。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失去希望,现在最需要的是大家团结一致。”

董俊芳站了起来,他的眼神坚毅,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我们面临的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的稻子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但这不是结束,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我们不能让失败定义我们,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再次振作。”

何万三紧握着手中的笔,情绪波动很大,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怒意:“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了几十年,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变成失望。这次的冻害,我们真的一无所有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林海省不是出粮食的地方,不是。”

何万三平日里一向支持董俊芳,但这次他真的承受不住了,他没有办法再去对任何人寄予期望。在这片土地上,唯有用生命去抗衡和耕耘才能勉强活着。而新鲜事物,新鲜技术,他或许不会再相信了。

面对百姓的声音,徐放当然要教训董俊芳,他的语气充满了担忧和责备:“董俊芳,今年的冷害虽然是自然灾害,但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在种植技术和应对措施上有所欠缺。现在,我们需要具体的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后悔。责任落实到位,稻子是你在负责,出现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是种子问题还是管理不当?这些问题要马上形成自查报告,市里这一关你就别想躲过去,该检讨检讨,该拿方案拿方案。”

在这阴霾的氛围下,只有董俊芳一人头脑清醒,情绪稍微稳定后,他清了清嗓子,将注意力引向即将到来的实际问题。“领导,你说得没错,我确实要负主要责任,事情已经改变不了,现在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董俊芳展开了他的计划:“首先,我认为我们不能让土地闲置,需要迅速调整作物种植策略。考虑到当前季节和气候条件,我建议转种能够适应当前气候的作物,比如玉米或者是豆类。这些作物的耐寒能力比水稻强,生长周期也相对较短。”

徐放同志点头表示赞同,他补充道:“这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短期方案。我会尽快和市农业部门联系,看看能否提供一些种子和技术支持方面的紧急援助。”

董俊芳继续说道:“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寒技术的理论摸索和实践工作,以防未来再遇到类似的极端天气。”

“解决方案?”何万三厉声打断他,“你说的种植豆类和玉米,现在开始转种还来得及吗?我们怎么确保不会再次失败?”

董俊芳对何万三的担忧做出回应:“万三叔,我理解您的顾虑。转种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空耗这一季的时间会带来更多麻烦,一年下来,不能没有粮食啊,这么多人等着吃饭。”

他接着解释道:“关于豆类和玉米,这些作物的适应性强。现在种植一点都不晚,完全来得及。”

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计划的确立,会议逐渐从紧张和不安中稳定下来,然而,遭受打击的内心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董俊芳看到最多的还是众多疲惫且心灰意冷的面孔。空气中弥漫着沉重和失望的氛围,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有不信任和质疑。

此时,盛兴农场的消息传来,他们的稻苗未受寒流影响,反而长势良好。侯海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宋铁的技术和盛兴农场的先进管理,声称他们有能力领导整个林海省的稻米生产。侯海在公开场合中自豪地说道:“看看我们的成果,这就是技术的力量。我们愿意与所有邻近的农场分享我们的经验,共同提高。”

这些话像针一样刺痛了红军农场的每一个人。“看看人家盛兴农场,他们的稻苗都站起来了!”何万三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怨气说道。

沈一枕试图为董俊芳辩护:“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成绩而忽视我们自己的努力。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都不同,盛兴农场没有遇到低温寒流,所以稻苗活了下来。”

沈一枕的话虽然有理,但在这一片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中,所有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许多人已开始怀疑,这场失败是否真的只是因为天气的不测,或者是管理层的某些决策失误。红军农场内部的争论与不满情绪日渐升温。

董俊芳的压力山大,面对内部的批评和外部的压力,他深知,仅靠言语安抚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行动来重建大家的信心。他也在心中隐约有了一个长期计划。 RbE+ClkMm57jp7vrBA+afeFGYnPx6eV3geWkurroDtROzDCD/AK2qM1nDepw6Q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