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2章

沈一枕这个女娃子的到来,可是让红军农场炸开了锅。她可是这儿唯一的一个女性,这不光让原本清一色男人的农场变得热闹起来,还带了各种新鲜话题,让大家对她多了份关注。

董俊芳安排好沈一枕的工作后,就带着她下农场熟悉,没想到他俩一出现,立马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宋铁、胡老三和于庆胜作为董俊芳身边的人,自然对沈一枕额外关注,早就对她有所了解。尤其是宋铁,他对沈一枕带给董俊芳的布鞋还记忆犹新,作为同龄人,心里多少有些嫉妒和羡慕。这次带头起哄最积极的就是宋铁。

张景阳老远就看到了他们,最近开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注意到农场多了这么一个人。

他循着人群走了过来,皱了皱眉,揪住宋铁肩膀:“吃饱了撑的,不去干活,吵吵嚷嚷干嘛。”

见场长来了,董俊芳立即接过话头。

“沈一枕,平野市来的中学老师,留在我们农场,负责文化传播和教育工作。我刚安顿好她,还没来得及向你报到。”

尽管董俊芳对沈一枕充满了肯定,张景阳还是显得有些不悦:“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你带来的?”

张景阳老毛病又犯了,但凡董俊芳的事,他就跟打鸡血一样,拼命往前冲,打算盯着这件事不放。

董俊芳很清楚这一点,也犯不着跟他多说,从兜里掏出一张派遣函递给他,“场长,我哪有那个权力,上面的意思。”

张景阳歪脖子看着沈一枕,根本没看派遣函,他的眼睛恨不得把沈一枕装进去。

他内心深感不悦,身为场长,沈一枕理应首先向他进行汇报。此情此景,不禁令他联想起秦怀春的行为,二者之举颇为相似,皆是冲着董俊芳而来。然而,他并未过度责备,而是不情不愿地表示:“既然这是上面的决定,我无异议,但仅有一个要求,不得干扰我们的正常工作秩序。这里是农场,不是学校。”

沈一枕察觉到张景阳的疏离和不满,她微微一笑,礼貌地回应:“张场长,我完全理解您的顾虑。请您放心,我一个女人,能做的事有限,但请放心,我会尽快融入进来。”

沈一枕注意到张景阳表现出的疏远和不满情绪,这个时候再不站出来,恐怕要给自己捅娄子。她嬉皮笑脸回应道:“张场长,这是我的不对,昨晚到达场部已经很晚,就没去打扰你,正好董副场长有空,让他带我熟悉熟悉环境。请您放心,我会尽快适应咱们的工作。”

尽管沈一枕的回应非常得体,张景阳仍旧心存不快。简单午餐后,大家都在荒地闲聊,议论的话题也一直围绕沈一枕展开。有人好奇她的背景,有人羡慕她和董俊芳的关系。

“听说她还给董老师带了礼物呢,不知道是真是假。”于庆胜低声说道。

“不清不楚,张场长好像对她不太满意,大家还是小心点为妙,张嘴巴别到处乱说。”另一名职工提醒道。

沈一枕并未察觉到这些言论,她正忙于与董俊芳讨论如何推进文化教育活动的事宜。尽管她隐约能感受到一些风言风语,但这些小波澜尚未影响到她对工作的热情。她知道她面对的是怎样一群人,这也是她来这里的初衷。甚至在内心深处,她对于这种将她和董俊芳放在一起议论的方式还有些不可言明的小窃喜。

确实,无论人们对她持何种态度,她的到来也为红军农场注入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活力。作为农场上唯一的女性,她即将用她的智慧和温柔滋养这片粗犷的土地,也将为这里单调的生活带来新的生机。

清晨的阳光穿透稀疏的云层,洒遍红军农场的每一个角落。沈一枕站在没有讲台的讲台前,面对着她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些历经风霜的农场同胞,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大家的心中。

“今天,我们从字母开始学习。”她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精确的字母形状,旁边标注了中文发音。

大家凝视着这些陌生的符号,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渴望的光芒。对于教育,他们中的多数人是陌生的,对于文化,他们也都是首次尝到甜头。尽管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尽管他们已经这个岁数,但在这处处透着荒凉的不毛之地,身前没有爱情,身后没有依靠,思想和大脑干净得如同穆苏河的水,没有一点尘埃,就等着知识的注入。

这便是沈一枕带给大家直击心灵的第一课。

午后,她再次向大家阐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言辞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我们国家每一寸土地的垦殖,每一颗种子的播撒,均承载着我们对国家未来的庄严承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我们的国家方得以享有今日的和平。尽管各位的工作看似平凡无奇,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在为国家的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一枕的言辞饱含激情,她借助董俊芳所提供的旧报纸,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在场众人面露沉思,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承载着重建美好家园的希望,同时也领悟到了自己坚守于此的意义。

有了这样的接触,让沈一枕意识到,这里的一切都是可以向好的。倚靠在马架子边上,夜色给她的思绪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面纱。她含着激动的心情,思考着如何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大家。月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的决心增添了一抹神圣的光环。

在接下来的数周中,沈一枕所推进的教育计划取得了更深入的进展。她精心策划并主持了一系列关于开荒重要意义的专题讲座,着重阐述了个体对于国家发展所承载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其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有效激发了听众内心的自豪感与强烈的责任感。

在这突如其来的文化洗礼过程中,似乎每个人都在接受着变化,其中也包括张景阳。

这天,沈一枕正收拾她的教学材料,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她没有注意到,张景阳在不远处已经站了很久,他的身影被夕阳拉长,缓缓地走向她,脸上的表情虽是严肃,但内心却挣扎不止,这是张景阳一次心理的转变,也是一次思想的进步。

“沈老师”,他的声音比往常柔和,“我一直在等你忙完工作。”

沈一枕停下手中的工作,对张景阳如此客气的发言震住了,怎么能说“等她”呢,而且“沈老师”这三个字也是第一次从张景阳嘴里说出。沈一枕的内心有点按捺不住,她礼貌地抬起头,故作镇定地朝他笑了笑。

“张场长,你找我?”

张景阳深吸了一口气,“沈老师,之前我始终觉得,我们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文化知识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奢侈。你也知道,我们来这无非就是开荒种地。”

沈一枕静静地听着,她的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但是,”张景阳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芒,“这几周以来,我看到了大家的变化。不仅在工作中变得主动,合作也变得融洽了。就像你说的,知识不仅是一种力量,它还能成为我们团结和前进的纽带。”

听到这些话,沈一枕的心中泛起了一丝温暖,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所以,”张景阳的声音更加坚定,“我决定在红军农场办几期演讲比赛,想正式邀请你当大家的指导老师。以后的工作中,你要多教他们识字和了解历史,可能的话,我希望你能让他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国家需要的不止是劳动者,还需要思考者。”

沈一枕听到这里,激动道:“张场长,你能这么看待实在太好了。我相信,有你支持,这件事一定能做好。”

两个本来立场迥异的人,因为共同的目标和新的理解而站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红军农场精神面貌的一次提升。

沈一枕和张景阳关系的缓和虽然是件大好事,但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最不缺的就是嚼舌头闲聊时光的人。在他们这十八个人当中,宋铁当属首屈一指。

这段时间董俊芳他们都在稻田里农忙,这天黄昏,宋铁突然提起了沈一枕和张景阳之间日渐缓和的关系情况。他的语气带着些许戏谑,似乎想通过这样的话题吸引董俊芳的注意。

“俊芳,你说沈老师和张场长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有话聊了?今天我看到他们一起走路,讨论得挺起劲。”宋铁半开玩笑地挑逗道。

董俊芳皱了皱眉,他手中拿着一把草锄,正准备清理杂草。这些天来,水稻的生长确实面临许多困难,杂草的猖獗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

“宋铁,你舌根痒了?”董俊芳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严厉,“记住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沈老师和张场长能好好合作是件好事。你不是应该关心一下杂草的问题吗?”

宋铁略显尴尬地挠了挠头,意识到可能触碰到了董俊芳的底线。他转移话题,“对,对,杂草问题确实严重,确实是燃眉之急。”

董俊芳深吸一口气,不知是因沈一枕还是因杂草,他目光扫过那些绿油油的田野,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我们得加强田间管理,可能需要加大人力,手工除草。等明年,试试看能不能用一些物理方法控制杂草,今年的薄膜覆盖就有效果,地里的草明显少多了。”

宋铁也只能点头表示理解。虽然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但眼下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技术和资源的限制使得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必须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来实现。

“我知道了,俊芳。这几天烧荒任务完成差不多了,我去跟张场长借几个人过来,实在不行,找何村主任,让他们来几人,这个草的问题不解决,就吃不上粮食。”宋铁信心满满。

董俊芳对宋铁投来了感激的一瞥。尽管他们有时意见不合,但宋铁的实干精神还是值得信赖的。意见统一之后,大家一起行动,开始了晚间的除草工作。夜幕降临,月光洒下来,田间光影稀疏,但足以让他们看清楚脚下的土地。 POgR1jK6mjYFzpuOozVaQSDEA/1wogFb5DSkkCGVgvlOUHLDmg4CytvV1aur9B1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