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积10年心血完成(汲古书院1989年出版),中译本90万字。全书由论文篇和资料篇组成,其学术价值也表现为两大方面。
其一,学术研究价值。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即有必要在研究方向上作出改变。因此,作者对“清朝之衰退”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发挥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尤其是那些主张洋务和自强的官僚、知识分子、新兴实业家,作为充满活力且不断增大的社会阶层,使世纪之交的清朝充满“活力”。作者以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马士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系统展开论述。如:通过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研究,对中国实际状态作深入分析;从财政运营理念的变化、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财政整顿与海关税收的增加等方面,将清末经济中的财政与海关税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从中国经济和朝贡贸易、周边华商经济圈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将世纪之交的中国内部及对外经济状态,于历史性、整体性和固有性乃至同时代性中明确地反映出来。
其二,史料价值。作者搜集海关资料十多年,关涉亚、欧、美三十余家图书、资料馆,大量中、英、日文文献和研究论著目录,占全书近半篇幅,成为该书又一大特色。资料分五个层次:
A. 海关贸易统计、关税统计、海关统计法。
B. 税则(税率):海关、常关、厘金税则。
C. 税关手续文书:税关华文文书、海关及厦门常关手续文书。
D. 海关征收记录:镇江关相关资料(镇江关到期征收记录)。
E. 资料、文献目录:包括各国对华贸易史、贸易金融、通货、内地市场(旅行记以及其他)、投资、银行史、企业史、华侨史、交通、运输、通信、会计史等诸多内容。
纵观全书,作者尝试把中国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并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面貌。一方面,透过税关业务的具体手续和海关的具体性职能、尤其是曾为海关模型的常关,运用基础统计数字,层层深入,充分论述了作者观点;另一方面,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读者亦可据此资料自行比较分析。因而,本书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脉络的研究角度、资料采用的丰富程度,尤其是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国内外治中国近代史者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译者 高淑娟
2008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