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支持者大概会提出异议,认为类似滑雪旅馆的情况,应该将夏季过重的固定成本负担延后,平摊到全年,即应该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60000(日元)×2/[300(人)+30(人)]=120000/330=364(日元/人)
这样一来,每年的平均固定成本就变成了每人364日元左右。那么,夏季的成本就变成了300(日元)+364(日元)=664(日元)。因此,夏季收1000日元的住宿费也完全没有问题。
成本核算支持者自信满满地表示,这是会计专家的成本核算,并小声补充道:“但并不是说这种均摊操作适合于任何情况。”
因为空闲期的成本格外高,与卖价不匹配,所以需把成本均摊到全年,这样成本看上去就不会显得特别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不禁让人哀叹:“如此之难事,汝的名字乃成本核算。”
虽然时不时会看到成本分摊理论,但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强行将不合实际的成本与卖价联系到一起。这种成本核算不过是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与经营实战存在天壤之别。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如果硬要辩出个是非曲直的话,要小心对方会摆出冠冕堂皇的数字进行攻击。
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成本分摊理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如果因为“成本均摊化”,认为夏季并没有出现亏损,那旅馆老板怎么又会想出增加夏季收入的方法呢?
我们可以先根据这个成本分摊理论,计算一下夏季的盈亏情况。
如下所示,可以看到,竟然出现了1000日元的赢利。但是,实际情况是亏损了39000日元。由此可见,成本分摊理论根本就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空论。
如果按照成本分摊理论来分析,因为9局比赛的得分有波动,就把总得分均摊给9局比赛,那么A队每局得分将变成1/9分,B队则是每局1分。这样一来,两支队伍前三局的比分就变成了1/3:3,B队领先。如按照成本分摊理论来看比赛,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但是,在成本核算的世界里,这种想法却是大行其道的,人们毫无办法。棒球比赛的例子倒是可以当笑话听听,但如果用成本分摊理论去处理病人的体温监测表,后果将不堪设想。
体温监测表用于记录体温的变化。病情恶化时,体温不仅高且波动很大。病人伴随治疗,体温会随之降低至正常数值,并逐渐稳定下来。
假设用成本分摊理论均摊一天或者一周的体温数值,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届时,无论是多么厉害的名医,都将难以查明病症,无法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案。甚至有时候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只顾均摊固定成本,调整经营的“体温”(盈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经营道路,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以病人的体温监测表为例,到底应该以天为单位来均摊体温数值,还是以周为单位来均摊体温数值,又或是均摊整个疗程的体温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