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 (社长) ,是企业的最终决策人。担当该角色的人,无法让别人代为决断,必须自主判断,从而做出决断。
即便缺乏经营企业的知识和经验,一旦坐上经营者之位,就不得不对企业每日的各种事务和决策做出判断并拍板。
鉴于此,经营者便需要明确的“判断坐标”。而稻盛的相关坐标是“作为人,此为善举?抑或恶行?”。
他曾坦言道:“当年面对企业经营和人生路线,我挫折碰壁,苦苦思索,最终回归到‘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原点。之后,我一直以此来思考问题,并以此为原则行事。”
换言之,他回归至人类社会的伦理和道德 (即“做人的原理原则”) ,将其作为自己判断事物的基准,并决心“切实贯彻履行作为人的正确之事”。
即人类普遍性的伦理观,其包括公平、公正、诚实、诚意、正义、博爱、正直、坦诚等。
若能遵循这样的伦理观 (原理原则) ,即便经营者经营企业的知识和经验较为匮乏,也不会犯下大错。这种原理原则,本质其实非常通俗易懂,它就是父母教给子女、老师教给学生的“基本做人道理”,比如“不要贪心”“不要骗人”“不要说谎”“要正直诚实”等。
在判断事物和做出决断时,切不可违背伦理观和道德。换言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要着眼于“正确做人、正确行事”的普遍性道理,以此为坐标。
稻盛在少年时代曾患上肺结核,当时他的邻居推荐他读一读《生命的实相》,结果该书影响了他的一生。尤其是书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怯弱害怕之心招来了病魔”,这令他大受触动。自那以后,他开始重视“人心之力”和“心态”。
前面提到,自创业之初,稻盛便把“原理原则”作为一切的判断基准。因为他坚信,若是做出有悖于伦理观或道德的决断,企业便无法发展。不少企业经营者放弃独立思考和原理原则,以“周围人都这么做”“很多企业都这么干”为借口,盲目从众,其结果自然是判断失误。
可见,在组织、财务及利益分配方面,都要彻底遵循“原理原则”。唯有如此,企业经营才能有理有道。
对此,稻盛曾阐述如下:
“哪怕在现代,只要不违天道,企业经营就不会出大错。不仅如此,还能换来美好结果。”
所谓天道,即自然之理。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无愧于天,在正道上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