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是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获得单位,在整个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界享有盛誉。对渝北地区的武术文化历史进行溯源可以发现其厚重的武术文化底蕴。西周初,江北县境为巴国领地,《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为庆祝胜利,巴师持戈、矛、矢、戟等兵器,边歌边舞。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时的隆仁乡出土巴式铜矛、铜剑各1件,梅溪乡出土东汉武士俑1件,集贞乡出土三国蜀汉铁剑2把,这些古代兵器的出土很好地证明了渝北地区在古时有着极为深厚的武术历史文脉。巴人尚武精神在渝北区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创武举制以来,渝北地区众多习武之士在武科举考试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在当时的地区内也有专门的“武棚”“箭道”“马道”等专门的习武场所。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渝北地区的武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以周玉峯为代表的“周家拳”,以贺良春为代表的“贺家拳”和以杨德广为代表的“杨家拳”等成体系的武术拳种。渝北地区武术的进一步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的爆发使许多武术家来到渝北地区定居,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四川武术家赵子虬。赵子虬来到了江北县后,把其自身所学的峨眉武术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奠定了以峨眉武术为内核的渝北武术文化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江北县的武术开始展露头角,在重庆市、四川省的各类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1979年武术家赵子虬参加首届全国武术交流观摩大会获一等奖,1982年曹科润参加全国武术邀请赛获太极拳金牌,突破了在全国比赛中无奖牌的历史。曹科润等人入选中国武术硬气功演出团,于1981年3至5月随团出访英国、法国、马尔他3国9个城市,向数万华侨、民众、政府官员进行了3场表演,其中曹科润表演的具有峨眉特色的夜行刀倍受称赞。
除了发展竞技武术外,江北县的群众武术活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江北县体委主导下成立的武术辅导站,传播以太极拳为主的武术技能,使得江北县的武术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在学校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方面,江北县也做出了卓越的工作。江北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全县学校武术工作指导小组,并在1986年修订了《对普及学校武术的十一条规定》。江北县在武术挖掘整理方面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赵子虬等老武术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整理出了众多珍贵的武术拳械内容,为中华武术的历史文脉遗存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在武术事业上的发展,江北县在1987年正式入选了四川省“武术之乡”,在1992年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获得单位,江北县的武术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在江北县成为武术之乡后,其武术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群众武术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渝北武术文化的形成也开始加速。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的基础上设立渝北区,渝北武术文化概念开始形成。到了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后,渝北武术真正地完成了一次地域文化的蜕变,由原来四川巴蜀武术文化的核心区域转向了巴渝武术文化的内核。重庆成为了直辖市后,渝北地区的武术迎来了新发展,重庆武术名家赵幼生继承了赵子虬的衣钵,把峨眉武术更好地融入到了渝北地域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渝北地区区域文化特征的武术拳种——“赵氏武术”。赵氏武术因为特点鲜明,拳械体系丰富,传承脉络清晰,在2011年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渝北地区的标志性武术拳种。随着赵氏武术成为市级非遗后,渝北武术形成了以赵氏武术为主导,其他武术拳种百花齐放的武术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巩固全国武术之乡的成果,2018年重庆市渝北区武术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重庆市第一个专门的武术研究机构。渝北地区的学校武术更是走在了发展的前列,2019年重庆市南华中学开始在全市率先进行以赵氏武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2020年赵氏武术陈列馆在重庆市南华中学正式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