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本书是我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大势中的个人——三国演义启示录》的文字稿。

接受栏目组的邀约,我只花了一秒钟的时间。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是大题材,央视是大平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专业教师,能够在这样的大平台讲述这样的大题材,是难得遇到的大机会。

而从接受邀约到开始动笔,则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原因也很简单:这个任务太艰巨了。

难点之一,来自《三国演义》本身。不同于后世绝大多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源于历史,而又成于历史。历史本身的波澜壮阔,本就超过单个作家哪怕最为雄奇瑰丽的想象;而从历史本事到《三国演义》最终成书的一千多年间,它又积淀了太多的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断代史演义,更是我们民族的史诗。它丰厚、博大、幽微、深沉,读《三国演义》,是读历史,读文学,也是读文化,读人心。

难点之二,来自往圣时贤在此一领域的丰硕成果。《三国演义》既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篇,又是此一题材的扛鼎之作。早在明清时期,它就是“四大奇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又在“四大名著”之列。殊胜的地位,广泛的影响,使得它不仅是普通人消愁破闷的谈资,也是一众文学从业者的研究对象。古往今来,曾在这一领域展布高论的往圣时贤车载斗量,围绕它而产生的各种成果则汗牛充栋。作为一般读者乃至知识“搬运工”,这些成果当然是我们辅助阅读、打开思路的借鉴与资源;但作为欲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它们则足以成为横亘在眼前的绵绵群山。

难点之三,则来自不负知己的压力。我自2010年在《百家讲坛》开讲,至今已历近十五年,而能够有如此长久的合作关系,大半仰赖于魏学来先生的信任与严格要求。这次也是一样。项目敲定之初,我们照例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我们的设想中,它当然不应该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老调重弹,但更不应该是那种佛头着粪的哗众取宠与抖机灵式的偏锋侧出;它不应该是丧失当下、替古人所做的一切辩解或辩护的古人附体,但更不应该是脱离时代环境、简单粗暴地以后工业时代之尺度前工业时代之境的偏激与傲慢。它应该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既立足当下,又对古人抱有一份“理解之同情”,设身处地地进行推想,假如我们身当其境,回到历史人物做当时那件事的场景中,在古人的限定条件下,能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还应该具有“史诗感”与“交响感”——既要温厚宽和以容纳广大深沉的文化积淀,又要高亢嘹亮以穿透历史、直指人心。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讲述,要对得起《三国演义》,对得起其所反映的及其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世道人心。

这三重压力,使得我每每提起笔来,就感觉力不从心。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历了数百个日夜的冥思苦想与脑汁绞尽后,终于有一天,我所期待的那种“把握感”油然而生。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写作与录制,这个任务总算是顺利完成。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在我所完成的全部作品与录制的所有节目中,《三国演义启示录》是我投入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也是个人最为满意的一部。我不知道我和魏学来先生最初的设想究竟达成了多少,但我已经是竭尽全力、尽我所能了。有此一番工作,作为一个中国古代小说的专业教师,我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感谢魏学来老师。与他的精诚合作,贯穿了我的大半个职业生涯。

感谢赵春阳老师,精心校正了我许多或大或小、或硬或软的失误。

感谢刘勃与鲁小俊老师。他们先是以文字给了我许多启发,后来更成为很好的朋友,让我体会到了以文会友的纯粹与美好。

感谢胡文骏先生。他是我二十年前第一部书的编辑,今番因此书而再续前缘。

感谢那些或正或反给了我启发的往圣时贤。观点或有不同,而三国文化的江河,正赖此汇成。

韩田鹿

河北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教育部“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主讲专家,央视《百家讲坛》《百家说故事》《法制讲堂(文史版)》《文明之旅》《传家宝》《快乐汉语》《心理访谈》《中国文艺报道》等栏目的主讲人或文化嘉宾,《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汉语桥》等现象级文化节目的文化嘉宾。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等出版《三言二拍看明朝》《成为更伟大的自己:(西游记)启示录》《大话西游》《聊斋志异:书生的白日梦》《高情已逐晓云空: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明清小说与燕赵文化》等专著多部。 PXlf7PiSQm6Qib7rRKB8opFyy1vtU9A7dewvhD2O1NeRSMlSNAHbEjPGhnrZiH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