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的方法

书籍能够使我们穿越时空,寻找到知音和心灵的导师。不仅如此,阅读也是自我反省和不断更新内在的必要方式。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呢?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许多书没有读的价值,所以谨慎选择很重要。对于值得阅读的书籍,第一遍可以快速浏览,掌握全书的主旨和结构;第二遍则要细致品味,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内容,并记录其中的精彩部分和启发性观点。

20世纪著名的舞蹈画

“动”是一种通过活动和运动释放内心压抑与烦闷,从而获得愉悦与舒畅的方式。朱光潜在《谈动》中写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这里的“动”不仅指身体的活动,更是心灵的释放。作者列举了著名作家歌德少时因失恋差点轻生,但在创作激情的驱动下,他转向写作,最终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创作过程成为他释放内心郁结、化解冲动的途径,生动诠释了“动”的意义。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朱光潜多次提到“领略”的概念,强调它是一种从生活中发现趣味的能力,而这需要内心的宁静。他认为,唯有静心,才能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凡·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生动描绘了夜晚一家咖啡馆的静谧景象:深邃的夜空中群星点点,如同夜幕上的灯火闪烁。这种“静”并非单指环境的寂静,而更是一种心灵的安然与空灵。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得以触碰生活的细微之美。领略之道,不止于趣味的发现,更在于对美的深刻感悟与理解。

天安门广场的游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们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朱光潜在讨论中学生参与社会运动时,并没有一味地鼓励或反对,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利弊。他指出,中学生参与社会运动需要理性对待,不能空谈革命而忽视学业,也不能完全排斥社会运动的教育意义。他认为,青年应当参与社会运动,但必须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可能会本末倒置,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松荫谈道图》

朱光潜在《论十字街头》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术思想一旦走出象牙塔,进入公众视野,往往会被世俗化。昨天的殉道者,今天可能成为市场的偶像,而他们真正的精神面貌往往因此被玷污。例如,老庄变成了白云观里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则成了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佛学则沦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在学术与市场的较量中,如何保持自我,如何不被世俗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命之舞》

《生命之舞》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9至1900年创作的油画,它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对生命复杂性的表达与朱光潜“多元宇宙”的概念相呼应。朱光潜认为,人生是多方面的,发展到极致都有其特殊宇宙和价值标准。“道德的宇宙”以善恶为根本,“科学的宇宙”以真伪为准,“艺术的宇宙”衡量美丑,而“恋爱的宇宙”则因纯真而神圣。因此,不能用单一标准来评判事物,而应尊重每种视角与体验的独特性。

西方绘画中的大学

大学自古以来就是知识的殿堂,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汲取思想,与同辈分享见解,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探索自由的思想。在《谈升学与选课》一文中,朱光潜指出,选择学校时,最重要的是关注其整体氛围,特别是是否有真诚的教师和友善的同学。进入大学后,选课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做出选择。可以问问自己:这门课程是否能激发我的兴趣?如果它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契合,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发挥个人的才智。

托尔斯泰在书房里写作

朱光潜在《谈作文》中详细阐述了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叙事和状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写作技巧和修改方法。他建议初学者多读书,模仿优秀的作品,进行描写文和记叙文的练习,通过大量的输入和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他还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说明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反复推敲和修改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

《孟母教子图》

孔子提倡仁,孟子推崇义,但朱光潜认为,仁重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人不仅要具备知识,更应拥有感受。理智的生活往往过于片面,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难以构建理想的生活和文化。以孝道为例,如果只讲理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就无法得到认可,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显得苍白无力。但从情感的角度看,孝是一种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感动。

《安提戈涅》

黑格尔认为,悲剧源于两种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朱光潜在此基础上指出,“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很多时候,人们明知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却又放不下正握在手中的。哪怕手里的东西是鸡肋“食之无味”,却因为“弃之可惜”而痛失真正的心之所向。朱光潜曾言,这并非“见不到”,而是“摆脱不开”。“摆脱不开”正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蒙娜丽莎》

去巴黎卢浮宫观摩《蒙娜丽莎》的原迹,是朱光潜生平最快意的一件事。他仿佛感受到了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化中那种独特的精神气质。然而,当他陶醉于这幅伟大艺术作品时,一群美国游客的到来打破了他的沉思。他们用一些泛泛而谈的赞美词匆匆评论着,随即又一哄而散。目睹这一幕,朱光潜不禁反思:在追求“效率”和快速感知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即时满足和表面的成功,而忽视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和真正的文化传承。

描绘莎士比亚戏剧的场景

《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演戏人生和观戏人生。前者“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物在一块玩把戏”,后者“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方法体现了朱光潜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前台代表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的生活态度,后台则代表超然物外、旁观人生的哲学境界。通过这两种方法,朱光潜展示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人生。 RcaA3Xn6AfJLjDUOpiGlYOojsnn8dK8AqU1jLsnncyDkpgLrfn/pDZMxiKdzD6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