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共究命理定变之数,携手俯览人生百年”,《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传统文化中提倡断恶修善、改变命运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传统文化启蒙教材,笔者也受益于《了凡四训》。
孔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人到了三十岁自然要安身立命。四十而不惑,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已经有很多人生经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已经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特别是人生观。这个时候,一定会探讨: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如果再往下深入探讨,必然会涉及人到底有没有命运呢?如果有命运,命运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外在的老天爷、上帝、神仙、佛,或者是大自然、虚空来决定我们的命运呢,还是我们的内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性格、我们的运气,我们的行为来确定我们的命运?如果这个命运是设定好的,那么,是依止于什么样的法则来设计的呢?再往下深入思维,如果人的一生都是由命运设定好的,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本章内容将会为您答疑解惑,解开这些谜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了凡先生的基本情况。袁了凡先生原名叫袁黄,是明朝人。《了凡四训》是 400 年前,他写给儿子的家书、家训,主要就是讲了他自己从不知道有命运,到后来知道有命运、了解命运,最后通过忏悔改过、行善积德,终于改变了自己命运定数的经历。这是非常励志、非常鼓舞人心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道理并受到很多的启发。
《了凡四训》主要包含四个基本内容:
第一,立命之本,
第二,改过之法,
第三,积善之方,
第四,谦德之效。
随着本书的深入,末学将逐一解析和分享,下面先来看原文的第一部分:“立命之本”。
“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 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
了凡先生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就让他放弃求取功名,去学习医术,学成以后,既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他母亲说, 你学成这种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这是你父亲生前 的心愿 。
我们看这一段,学医成功之后,既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维持生活这是自利,济世利人就是利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对母子是非常有良善的,因为利他就是善,就是慈悲心。常言道: 积 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后来有一天,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 修髯伟貌、飘飘 若仙 。于是,就很恭敬地向老人作礼,这位老人对他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怎么不去读书呢?了凡先生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这里请注意,了凡先生是在慈云寺遇到的这位老人,不是在菜市场,也不是在饭店,而是在寺庙当中遇到这样一位老者。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也是在寺院里,这说明了凡先生跟佛法的因缘还是比较深厚的。也可以看出,寺院总是民间高人的最终归宿。
这位老人 修髯伟貌,飘飘若仙 ,这是有德之人显现出来的德相——相由心生。当我们看到一个有德之人显现这样的相貌,不同凡人,自然就会对他升起一份恭敬心,所以了凡先生就恭敬地向他作礼。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叫“ 我慢高山不入法雨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总是瞧不起他人,高高在上,甚至把他人踩在脚底下,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受教、受益的。
所以,谦虚低调之人,我们就很愿意去亲近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凡先生内心还是很调柔的。接下来,了凡先生就问,这位老先生姓什么,是哪里人士?老先生说,姓孔,是云南人,得到邵康节的皇极数,而且想收他为弟子,把这个皇极数传授给他。这个时候,了凡先生有没有去怀疑他呢?于是就把他领回家,并且把这个详细的情况跟他母亲做了说明。前面他的母亲让他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改去学医,他就听了母亲的话。他遇到孔先生,把他引回家,并把这个情况告诉母亲,征询母亲的意见。从这些细节都看得出来,他对母亲是尊重的、是孝顺的,母亲说,你要好好地招待他。他自然会好好地招待孔先生。
孔先生就用皇极数给了凡先生做了很多的测算,对他过去的遭遇以及很多很小的事情都测算得非常准。
我们来认识下这位孔先生的祖师爷邵康节。原名邵雍,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北宋理学真是出人才,乃至后世推崇的阳明心学,这些理学的基础都来自北宋。
《宋史》对邵康节的评价: 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 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 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 “ 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
很多人误认为测命算术是属于道家的内容,其实古代任何一门预测学的源头都可以追究到《周易》,而《周易》是儒家的东西。所以,程颢、程颐代表了理学家中的格物派,而邵康节其实代表了理学家中的《周易》派,又称之为溯源派。为什么是称为溯源?这个在后续讲解命理原理的时候会说明。
这位邵康节,最为著名的就是《梅花诗》,一共十首,预言了他身后上千年内重大的历史演变,可以与袁天罡的《推背图》相提并论。而邵康节写的《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
我们言归正传,虽然邵雍名气很大,但是原文中说袁了凡“ 试其 数,纤悉皆验 ”。“ 试 ”这个字用得非常好,为什么?前面孔先生刚见到了凡先生,就做了两个预测。
第一,预测了凡先生是官场中人,而且明年就要中秀才。
第二,预测他应该做孔先生的弟子,并且要把皇极数传授给他。
这是关于未来的预测。这个时候他是“ 试其数 ”,代表他对孔先生的皇极数还没有完全产生信心,这里原文用了一个试验的“ 试 ”,“ 试 其数 ”,来看看孔先生的皇极数到底算得准不准。结果一试发现连很小的事情“ 纤悉皆验 ”,就是很细微的一些事情,以及过去的事情都能测算得非常准确,所以,了凡先生就产生了信心。这是第一部分,孔先生给了凡先生做了测算,进而让他产生了信心。产生的信心给后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激发了了凡先生要读书的意愿,于是就跟表兄商量,要重新去拜师,开始读书。
前面说,刚开始遇到孔先生,了凡先生没有怀疑,但也没有坚定地相信,所以就“ 试其数 ”,既然可以将他过去很多的事情,很小的事情都测得很准,这个时候,他的信心就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就相信了孔先生说的话。于是,他就重新回来读书,要去考取功名。后面会详细讲一讲关于“信”的不同层次,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信”,但是至于是处于哪个层次,则各有不同。
世间任何的学科、学问、技术的学习都离不开四个字,叫“ 闻思 修证 ”。闻,就是耳朵听到,但实际上拓展开来,包括“ 见闻觉知”“闻 思修证 ”中的“闻”就是“见 闻觉知 ”,把信息、数据输入进来。就是所有你的“ 见闻觉知 ”所输入的信息,是一个资料的输入。
思,就是内在的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综合、推理,再经过自己的思惟得出自己的结论。
修,就是经过自己的实践,去践行。
最后,这个证,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体验,去验证自己前面“ 见闻觉知 ”以及思惟所得到的结论。所以说,学习都离不开“ 闻思修证 ”这四个阶段。
前面讲到,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孔先生见面就做了两个预测,“ 第一,你明年要中秀才,第二,你命里应该做我的弟子,跟我学习 皇极数 ”。
后面就马上把他过去的事情测得很准,有了这样的信息的输入,有了这样的“ 见闻觉知 ”,他肯定就会形成一个概念,“ 孔先生的皇极 数算得这么准,他说我能够考上秀才,这肯定是准的 ”,所以才能扭转他的想法。前面有“ 见闻觉知 ”,加上重新思惟,于是他就重新做出了选择。由此可见,正是前面这些经历对他的言行产生了影响。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还有意行,简单地说,就是身体要做什么事儿,嘴巴要怎么说,心里怎么想、怎么起心动念。通过前面这样的“见闻觉知”,经过思维,他的身、口、意行,以及他关于生命的抉择就开始发生转变。
后面孔先生就推算第二年考试的预测,童生考多少名、府考多少名、提学考多少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的时候,这三次的考试名次跟孔先生的测算完全相符。这是第二次印证了孔先生为了凡先生测算的命理的定数是非常之精准的。
接下来,孔先生又给了凡先生算了他终生的吉凶,什么时候年考,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廪(lǐn)生?什么时候当贡生?廪生,就是国家会发粮食来供养他。贡生,就是国家会直接发银两作为工资来供养他,贡生就相当于是储备干部了,供给朝廷选拔当干部来用,所以是贡生。
孔先生测算他当贡生之后,多久能够当县长,当县长三年半就退休,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在家寿终,命里没有儿子。
了凡先生把孔先生给他做的这些流年推算全部都详细的记录下来。后面发生了一次似变未变的经历。本来孔先生给他测算,是他做廪生时从国家领粮食要到 91 担 5 斗,这个时候才能出贡,就是才能当储备干部。
这个“石”(dàn)是容量单位,明朝时候一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4 升。本来预测,他领到 91 石 5 斗粮食的时候,才能做储备干部,但是当他领到 70 石的时候,有一位屠宗师就要批准他去做储备干部,这个时候他就产生了怀疑,难道孔先生的测算不准了吗?结果没过多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给驳斥了。所以,这一次补贡生,做储备干部就没有成功。
后来又经过几年,殷秋溟宗师闲来无事翻看过去这些考场里面的卷子,看到了凡先生的卷子就说,这五篇论文是可以直接写给皇帝的奏折,怎么可以让学识如此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于是就让县官写申请公文,批准了凡先生做了储备干部。了凡先生把他领的米加起来一算,刚好是 91 石 5 斗,和孔先生测算的丝毫不差。因此,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的思想就非常安定,不再妄想追求名利了。
我们看一下原文,“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 矣 ”。“ 余 ”是我的意思,“ 益 ”增益的益,更加的意思,就是因为前面这么多的见闻觉知,他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感受到的,让他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这个“进退”和“得失”是挂钩的,跟“有无”也是挂钩的,也就是说,人生的进退,人生的得失,人的命里有什么没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不光是命中注定,什么时候进退,什么时候得失,连这个时间都是命中注定好的,所以“ 迟速有时 ”。
因为相信这一切全都是命中注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 澹然无求 矣 ”。“ 澹然 ”是水面平静,不太有波浪的情况,“ 无求 ”,这里是不做妄想追求的意思。无求有很多的层次,在这里,了凡先生确实觉得想了也没有用,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不做这种没有效果的无用功,不做妄想追求,是这样的一个“ 无求 ”。
再往下看,他做了储备干部之后,到了北京,在北京这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并不看书,原文是“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 字 ”。因为做了也没有用,想了也没有用,所以身体不想动,连脑子里的念头都不想动。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后来,他就在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和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不起妄念。禅师就问他, 是什么情况? 他回答说,是自己的命数都被孔先生算定,此生的荣辱都是有定数的,妄想也是没有用,所以干脆连妄想都不要有。这个时候,禅师就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是一个标准的凡夫。于是了凡先生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云谷禅师就说:人是有命,命里面是有定数,但是还有变数,你这二十年都被这个命的定数,绑得死死的,不曾转变一分一毫,这难道不是标准的凡夫嘛!这时,了凡先生就问了一句话,这个命的定数可以逃避吗?原文说:“ 然则数可逃乎。”
最开始,了凡先生不知道命有定数,所以,当他母亲让他放弃学业去学医,他就随顺了,这个时候他是不知命有定数。后来遇到孔先生给他做了测算,知道了命是有定数的,这个时候就从前面的不知有命,来到了知命的阶段。
知命有定数,是因为这位孔先生:第一,把他过去的很多事情,连很小的事情都算得很准;第二,把他次年三次考试的名次都测算得很准,这是预测未来;第三,就是他那次似变未变,给他测算必须是要领到 91 石 5 斗米才能去做储备干部。就是因为这三段被测算得很准的经历,了凡先生就由开始的不知命有定数,到知命有定数,到相信命有定数,到坚信命有定数,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的心历路程。
前面两次虽然测得很准,但是他心里也会有疑,所以当领到70石米的时候,似乎要做储备干部了,就有些怀疑,因为还没有到决定信。结果,这次变动没有成功,还是按照命中测算的,必须领到91石 5 斗米才能做储备干部。因此,这一次就彻底的死心了,彻底坚信——命中的一切都是由“命中定数”来决定的。即“ 进退有命,迟速有 时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什么时候发生什么经历,连时间点都是注定的。这个时候,了凡先生就来到了认命的阶段。
认命,从汉字的角度来说,认命是认识命运。但是,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认命了”,表达的意思是“我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这个命的定数、命的变数、命的原理,叫认命。但我们在表达内涵的时候,往往就变成了“我妥协了”“我无奈了”“我躺平了”。
了凡先生经过前面大量的闻、思、修、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意思是,我想了也白想,做了也白用,都是有定数,所以,也不用想,也不用做了。这个时候,他就完全被命中的定数所绑定、所拘束,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凡夫。
云谷禅师遇到他之后,给他做了开示,给凡夫做了一个定义——如果完全被命中的定数所约束、所绑定,二十年都没有对这个命的定数有一分一毫的改变,那就是标准的凡夫嘛!
从了凡先生前面的经历,他从不知命有定数——到知命有定数——到信命有定数——到坚信命有定数——到最后无奈的认命,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
第一个阶段,不知有命;
第二个阶段,知有命;
第三个阶段,信命;
第四个阶段,认命。
这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会经历的四个心理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跨越,实际上是非常之重要,而且往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什么?最开始,了凡先生不知道命有定数,而且他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这个完全是茫然的、空白的。直到遇到孔先生,才知道命是有定数的,这个时候才能突破:原来我不知道自己过去都是不知道命有定数的。这个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命运。当你都不知道某一个课题,你完全不了解的时候,你怎么会对这个课题产生想要去学习、想要去了解、去实践的愿望呢?
所以说,从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跨越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阶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往往需要身边有亲友、有善友、有高人来指点,来为我们带路,我们才能从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来到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再经过进一步的学习、思惟、整理,才能学会应该知道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来到第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刚开始,了凡先生只知道命有定数,只知道“命有定数”这个结果。但是,他不知道命有变数,不知道命的定数从何而来,不知道这个命运可以如何改变。他只知道命之果,而不知道命之因,不了解命运当中定数、变数,产生和改变的原理。因为他不知命理,所以才会变得很无奈,才会变成一个标准的、躺平的凡夫。
后来,他在提问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心态是什么?他问云谷禅师, 你说命有定数,这个定数可逃乎 ?他没有问这个定数可以改变吗?他问的是“ 可逃乎 ?”——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因为他前面已经得出了结论——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想了也白想,做了也没用,这是他得出的结论。所以,他很无奈,他认识到有命了,而且知道自己跟命的关系是什么?是完全无法改变,完全被命运所束缚,自己完全不能做主的关系。想了也白想,做了也没用,所以,只能选择躺平,只能以这种方式来逃避。
所以,他问的是,“ 然则数可逃乎? ”这个时候内心是苦的,因为知道命运有这个数,自己又无法去改变,背后的无奈怎一个“逃”字了得?
了凡先生经过云谷禅师的开示,就从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到知道了,原来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完全被命运的定数所拘束、所绑定。接下来,自然就可以进一步到下一个阶段:去学习如何能够了结这个凡夫性,如何去打破命运定数的拘束。
命理学其实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现代社会没有普及,但是我们中国人天生就相信“命”,纵使茫茫然,不知“命”为何物,但总是多少会相信命运的存在。亦或是知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 ”的基本因缘果报之理。
然而,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弱化,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命运的迷茫。年轻人在现代社会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但是年轻人往往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应该要给他们鼓励,并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命运观,知有命数,又能知命运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如此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
由了凡先生受教于孔先生和云谷禅师,可以看到,一个人学习一门学位的过程中,信的层次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行动力。所谓信乃道源功德母,了解“信”的差别,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一门学问,或者看待其他人学习一门学问时的态度。纵使一个人说“我什么都不信”,大家认为这个人有没有信?肯定也是有信,只不过他信一个“什么都不信”。
孔子有著名的“ 子以四教 ”,即“ 文、行、忠、信 ”,前面的文、行、忠,都是为了最后产生信,这个信的意涵很广,不仅是说做人要有诚信,更是说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要产生信心。
那么,所谓的“信”有几种?有什么差别呢?下面就来说明“信”的四种层次:
第一种是迷信;
第二种是仰信;
第三种是解信;
第四种是证信。
第一种是迷信。顾名思义,就是盲目的、迷茫的相信,意思是说不了解道理,甚至于也不了解事实,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信,我就直接采纳了别人的观点。这种信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自己所相信的事物还处于迷糊的阶段。我们常常说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某某事物,这句话常常变成我们的口头禅。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其实就是与迷信相对的态度,是客观的、理性的态度。
第二种是仰信。仰信是说,虽然对这个道理还不太了解,但是对我们讲道理的人,我们与他比较亲密,对他比较信任。比如说,是我们的亲友、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配偶、我们的老师,我们崇拜的偶像,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人,依止于对他的情感,我们就相信他所说的道理,相信他跟我们描述的事实。这个就是仰信。
如果只是一味破除迷信,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不教授后面几种信的差别和方法。只是破除了迷信,就会让人陷入迷茫。譬如,有人学习某种学问,他并不了解这个学问,只是迷信,人云亦云。如民间很多老人,迷信佛教,只是求神问卜保平安。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他们破除迷信,而不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提升分辨事物对错的能力,那破除迷信之后,对于这类人来说,就会陷入迷茫,有的人甚至会走向悲观主义。
仰信是一个人对事物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通俗点说,就是要依止于权威性的代表,因权威代表而产生信力。民间常常提及某些观点出自某某领域专家,这就是对专家的仰信,而专家,现在慢慢成为了一种贬义词。跟对人,走对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去追求名师、专家,要去找寻真正的“明”师和某个领域真正的专家。
第三种是解信。前面的迷信和仰信,都不与道理相应,而解信与道理相应,是要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进而产生信任。解信是依止于对道理的理解而产生的信任,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而产生的信任,另一种就是错误地理解道理而建立了自己所相信的内容。所以,解信分两种,正确的解信和错误的解信。
第四个是证信,通过自己切身的实践、体验的证明而产生的确信。
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对这四种信加以说明。我大学学的是理工科专业,我是标准的唯物主义者,一直认为算命是封建迷信、是骗人的,所以,我从来不算命,觉得都是弄虚作假的事情。
2007 年的国庆节,妈妈对我说了一件事情。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我爷爷中风,回河南老家治疗,妈妈请了一个神婆帮爷爷算命。这个神婆能够算出来我爷爷是什么样的性格、结过几次婚、命里的财运怎么样……最后,测算我爷爷会在那一年5 月的某一天晚上12 点走。并且告诉妈妈,爷爷如果能挺过去,就还能再活两年,如果挺过不去的话,也就寿终了。妈妈说,那天晚上她就一直守着时钟,后来看到秒针过了夜里 12 点,刚刚走了 16 秒,爷爷就去世了。
妈妈讲完这件事情,我特别震撼。以前,我从来不算命,认为算命全是封建迷信、是骗人的、糟粕的东西,但这是我妈讲我爷爷的事情,不由得我不信。这时我心里就非常确定:既然能够测算的这么准,说明人一定是有命运的。然后,我就急切地想要寻求答案:这个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会有命运?这个命运是怎么来的?是谁在设计这个命运?
于是,我开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很快就接触到了这本启蒙教材《了凡四训》,通过对《了凡四训》的学习和了解,对于“人有没有命运、命运怎么来的、命运的定数和变数”,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从我个人的例子来看:刚开始,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算命都是骗人的东西,这个信就是盲信、迷信,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事实,也完全不了解算命背后的道理,我只是依止于自己听到的、别人说的,就盲目的相信了。这里也有仰信的成分,因为对家里的长辈、学校老师的信任、对书籍资料的信任,所以,就觉得算命是封建迷信。
等到后来听到妈妈讲爷爷的事情,在爷爷的命被算得这么准的情况下,依止于对母亲的信任以及发生的这个事实,不由得我不信,我就改变了想法,这个时候就是仰信。有自己的见闻觉知,有事实发生被自己观察到,所以,觉得人肯定是有命运的,否则一个人去世的时间怎么可能被测算得这么准。
随着对《了凡四训》的学习以及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乃至于一些佛法的资料,不断去了解“人是否有命运、命运的定数、变数以及改变命运的原理”,这个时候就对命运有了一定的理解,包括人的命运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样去改变?基于对道理的了解而建立的信任,相信人是有命运的,这个时候就到了解信阶段。
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精准测算之后,了凡先生只知道命有定数,不知道命有变数,不知道命运如何改变,不了解命运当中定数、变数,产生和改变的原理,完全被“命有定数”所捆绑,这个时候了凡先生处于迷信阶段与仰信阶段。
后来,了凡先生从云谷禅师这里了解到:命有定数,也有变数,可以通过忏悔改过、行善积德等方法改变命运,也了解了“ 命自我作、 福自己求 ”的原理,他了解了这个原理,进而相信人是有命运的,而且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基于对这个原理的了解、理解而建立的信任,他就到了解信阶段。
最后,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忏悔改过、行善积德,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时候他依止于自己的修行、自己亲自实践和切身的体验,验证了改变命运的原理真实不虚,这个时候就是证信的阶段。
接下来,结合静心来聊一下信的四个阶段。
有人通过打坐、数息、念佛、冥想等,在阳明心学中,阳明先生除了提出心即理的理论,还提倡通过静坐澄心调整自己的心性。在没有体验之前,我们会想:这怎么可能,这个肯定不行,就盲目的不相信。这个就是迷信、盲信。
后来,信任的朋友、老师、亲友跟我们说,打坐、静心真的可以让你放松,可以减少杂念,可以对治烦恼,甚至渐渐改变你的习气,让你的脾气变好,人际关系也能变好,你个人的命运、整个运势都能发生转变。这个时候虽然自己没有做到,也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会有这样的效果,对背后的道理也不明白,但是依止于对这些人有足够的信任,也会对这个方法产生信任。这就是仰信。
如果有机缘向这些亲友、善友去了解和学习:妄念纷飞的原理以及静心的原理,对治妄想和杂念的方法,减少、降伏,乃至断除内心种种的痛苦、烦恼的方法,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如果有机缘进一步学习思维,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了,这个时候因为了解了这些原理而产生的信任与确信,就是解信。
基于前面的解信,自己再来实践,前面是闻思,后面来实践。通过不断地践行,亲自来体验,最后真的能够做到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妄念越来越少,乃至于身体越来越放松、内心越来越安详、身心越来越轻安,定力不断增上,发现自己的贪、嗔、痴,各种烦恼确实开始减少,自己的情绪也越来越平稳,真实地体验到了喜悦、安详、清净、自在。通过不断的践行累积,发现自己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相处时,关系也开始得到改善,乃至于自己整个人生的运势都发生了转变。这种经过自己实践、切身体验的证明而得出一个结论——静心真的能够让心静下来。
心者,道之主宰。让心静下来,确实心平则世界平,确实妄想减少、烦恼减少,自己的身口意行、起心动念、说话、办事都越来越平和、越来越调柔,人际关系自然也得到改善,自己的整个生活状态乃至于命运的轨迹自然就渐渐地发生转变,这种通过自己的实践、自己亲身体验,去证明、去验证而产生的信任,就是证信。
为什么有人去算命可以算得这么准,有人去看手相、面相、骨相、星相,甚至看他的生辰八字,就能把他整个一生,过去以及未来的事情测算的非常准确,这背后是什么原理?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举一个例子,我们人体有很多的细胞,通过现代医学证明,每个人都有DNA,这个DNA里面就承载着基因的信息,也掌控着身体里所有的细胞的生长动向,什么时候长成什么形态,是长成皮肤的细胞,还是毛发的细胞,还是肌肉的细胞,还是神经的细胞,还是骨骼的细胞、还是血液中的细胞等等。换句话说,这个基因在人体生长出来的每一个细胞里面都能找到,这个基因就是数据库。利用现代医学,通过人的毛发、皮肤组织、肌肉组织、内脏组织以及各种体细胞,都可以提取到DNA的基因信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DNA本来就是这些细胞生长的数据,虽然这些细胞不一样,但是通过科学技术、观测技术,去解读细胞生长的数据库,就可以把遗传信息、DNA信息解读出来。现在科技据说可以通过提取一个小孩子的DNA就能判断出他的性格、适合职业、未来活多少岁、最多长多高、会得什么病……这不就是纯纯的预测学吗?
同样的道理,前面说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他会长什么样的面容,也就是面相,他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掌纹,他的骨头会有什么样的形态,就是他的骨相,这些都是由他命中的定数所确定的。换句话说,这个人的身体、面相、手相、骨相,还有星相,就类似于现在的3D打印,3D打印就是由你提供材料和数据,它依照数据把材料融化凝聚打印成对应的事物。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命中有各种各样的定数,依止于定数的数据,可以 3D打印出来不同的眼睛、鼻子、眉毛、皮肤、肌肉、神经、骨骼等等。如果懂得这个原理,自然会看面相、会看手相、会看命相、会看骨相、会看八字。懂得了这些方法就类似于我们掌握了提取和解读DNA的方法,就可以通过人类种种的体细胞去解读基因。
同样的道理,算命无非就是通过人的手相、面相、骨相、星相,根据他的情绪、气质、性格,或者通过他的八字,就可以反推、解读他命里面定数的数据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去算命,看面相、看手相、看骨相、看八字、看星相都很准的原因了。
北宋有位陈抟老祖写了《心相篇》
专门诠释了心地、心相与命运的关系。
举其中几段: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消沮闭藏,必是好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的人,必是贪婪之辈;为人坦荡,竭诚相待,待人忠诚,这样的人一定是英雄豪杰。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译文:争强好胜的人虽能风光一时,却前程有限;一定要经常自我反省,品重德厚,事业自然一帆风顺。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译文:知其善而守住善道,有福之人可以锦上添花;知其恶而不去做,有祸之人可以转祸为福。
类似这类与预测相关的先哲智慧经典,还有很多,比如《佛说业报差别经》
,开篇即是: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
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
所谓“业”,即每个众生无形的DNA,而这部经中还详细说了哪些数据的积累,将会导致如何兑现业果。
通过DNA这个例子,就可以了解人体生长的原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就像以前通过头发组织、皮肤组织,甚至唾液就能解读一个人的DNA,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常识。同样只要了解测算背后的原理,掌握了测算的方法,确实可以通过人的手相、面相、骨相、星相、八字,去测算他这一生的命运,道理就在这里,这也是会测得很精准的原因。
通过《了凡四训》可以发现,袁了凡、云谷禅师都有静坐的习惯。其实纵观中华传统文化,任何学派、学问都有强调静心的重要性。因为古人重视心的力量,也非常确认自心将影响自己的命运。
譬如《大学》
的经典语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中的“止”“定”“静”等是可以通过静坐的方法达成的。
再如《清净经》
有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
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再如王阳明《传习录》: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袁了凡也写过一篇叫《静坐要诀》: 昔陈烈苦无记性,静坐百余 日,遂一览无遗。此特浮尘初敛清气少澄耳。而世儒认为极则,不复 求进,误矣。
以前陈烈苦恼,自己记性差,静坐一百多天,然后观书一览无遗。这是自心上的浮尘稍微收敛,气性慢慢澄清。而世间的儒者认为这就是静坐的终点,不再求上进,自误了。
由此可知,默坐静心与个人修学、个人命运是有一定关联的,要想从《了凡四训》中得到改变命运的智慧,就需要学习其中的改命方法。不仅仅要通过忏悔、功过格来积福改命,同时也要对默坐静心予以重视。
1.到底什么是静心?
静心的方法有很多:有的人会坚持每天冥想,有的会抄经、有的会诵经、有的会念佛、有的会打坐、有的会数息观 呼吸 ……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通过自己设定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不再东想西想,不再妄想纷飞。当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设定的事情上,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不断地专注在这个事情上面,当心不再攀缘其他事情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
所以说,静心就是让心能够静下来,心能够制心一处,心不动摇,不到处攀缘。
2.静心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静心是让心能够静下来,减少心中的妄想杂念。
第二,当妄念、妄想能够减少,心就能静下来,身体就会觉得非常轻松,内心会觉得非常的平和、非常的安详,会有一种身心轻安的觉受。
第三,当心能静下来,杂念减少了,内心中很多烦恼自然就会减少,乃至于得到降伏,得到断除。因为不断的静心,定力增长,就会牵引出来很多的智慧。
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静心的时候,心能够静下来,非常的轻安,回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就会发觉自己的思惟变得敏捷了。以前很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得出的结论,静心后,就能够明显感觉到脑子转得快了,很快就能想清楚这件事情,该怎么去看,该怎么去分析,该怎么去处理,很快就能够心得决定。
第二种就是,当心能持续静下来,就能够开始观察:心中的杂念,心中的感受,心中种种的影像,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到底是不是我呢?它跟烦恼有什么关联呢?随着不断地加以观察,就会产生更多的智慧。
综上所述,静心能够为我们带来种种的好处。随着深入学习《了凡四训》,在本书的后续内容中,大家会了解到,云谷禅师也教授给了凡先生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本书此处简略地介绍静心的好处以及静心的方法。
本书讲授的方法只是针对初学。如果是有过静心体验的读者,应该要去探究:如何在生活中时刻保持静心的状态,而不只是功课时才能有轻安静心的状态。
在功课中能够保持住心静的状态,只是为了练习,并不是终点。不能因此而产生高慢的心理,认为自己定力强就轻视他人,轻视理论。功课中保持静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面对烦恼、面对杂乱纷飞的环境时,依旧能保持心如止水,如此才是静心真正要去往的方向。然而,就算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并不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与开悟,这里是有本质区别的。自己要能存疑,去诸经论中验证,万不可仗着有稍许定力功夫就自满、停滞不前。
针对没有做功课习惯,也没有做过静心练习的初学读者,推荐大家可以尝试抄写《心经》。
第一,《心经》比较简短,仅 260 字,内容大众耳熟能详。心经中的语句内容,读诵多遍,就很容易让人放下烦恼。
第二,抄经容易让人摄心,但是要讲究方法。同样抄经,有人为祈福,有人为练书法,有人为静心,目的不同,具体的操作方法肯定不同。譬如静坐,有人是练气功,有人是为成仙,而我们只是为了静心,所以操作方法并不相同。
在开始抄经之前,大家一定要记得,抄经的目的是为了静心,不是为了祈福,也不是为了练字,所以一天抄多少数量没有关系,每次抄不完也没有关系,字抄写不好看也没有关系。
为了静心抄经,大家要关注以下几个点:
第一,抄经的目标,是要比谁抄的慢,而不是比谁抄的多,抄的工整,抄的快。尽可能让抄写速度慢下来,有条件的学人最好用狼毫笔,也就是毛笔抄写。
要达到的一个标准是:30 分钟时间,只抄写5 到6 句,如果能更慢,30 分钟就只抄写 3 句。不要认为目标简单,实际上,现代人最难的就是慢下来。
第二,每天坚持 10 到 30 分钟,每日不断。不要今天抄写2小时,明天不抄,后天抄 30 分钟,大后天又不抄了。请切记,必须是每天不断,哪怕每天只写一句,也比一天写两个小时,后面两天不抄,这样间断式的抄写要强上百倍。
如果生活真的繁忙,每天 10 到 30 分钟都无法保证,那么每天要坚持至少抄写一句。笔者以前就是这样,在学习《了凡四训》之前,每天忙成狗,真的是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但是自己喜好静心,于是就想到哪怕一天抄一句《金刚经》也要坚持每天抄写。就这样,坚持了1 个月,每日不断,少则一句,多则 1 小时,心神逐渐安定。所以,这种静心抄经的方法,理解其中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抄写的时候,允许妄想纷飞。大家要记得,不要强迫自己在抄经过程中全神贯注。这不是让大家修定,是为了能够初步静心,所以,允许打妄想,哪怕一边抄写,一边胡思乱想也无所谓。但是,原则上要能够将抄写速度慢下来。
第四,抄写的时候,不要过分关注书法的笔画、形式上的优雅。抄经这种活动现在市面上也很流行,笔者在全国各地举办过无数场,目的是为了推广静心的理念。
相比其他抄经那种点香、摆造型、磨墨的摆拍式体验抄经,笔者推广的理念非常简单:怎么便捷怎么来,因为静心抄经重在静心,不是为了抄给谁看,不是为了发朋友圈,大家一定要放下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和挂碍,回归到本心。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去实践抄经一个月,无论谁都一定会有很多体会和感受。静心是改变命运的辅助工具,希望读者不止是重视理论学习,也要能够把辅助工具准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