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孕妇频繁宫缩腹痛,数剂中药转危为安

病情介绍

王某,女,28岁,2014年5月1日初诊。

“五一”长假,门诊值班。上午九点多,一位年轻孕妇在丈夫扶持下前来就诊。患者诉:近一周来频繁宫缩伴腹痛,1日达15次之多,B超示:羊水过多,胎儿无畸形,产科嘱低盐饮食,尽量减少饮水量,注意休息,超声监测。患者及丈夫十分担心流产或早产,故来寻求中医治疗。

观患者面色黄无光泽,表情焦虑而痛苦,腹部明显隆起,两手护持腹部,行走缓慢。患者除宫缩频繁伴腹痛腹胀(1日达15次左右),尚有畏寒喜暖,乏力,口干但不能饮水(担心增加羊水),小便少而不畅,大便干稀不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左寸脉大、尺弱。

辨证论治

阳虚和血虚是妊娠腹痛的虚证范畴,除面色黄外,血虚常可见头晕心悸,口唇无华、失眠多梦等。但该患者舌淡红,苔白腻,不似血虚之舌淡,主要表现为畏寒喜暖、腹痛腹胀、羊水过多、乏力、脉沉细等,显系一派阳气亏虚、寒湿水液潴留之象。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方面,阳虚失于温煦,阴寒之邪内生,寒性凝滞故见腹痛腹胀,寒主收引则筋脉挛急故见频繁宫缩。

另一方面,水性本寒,阳虚无以制水,水湿无以温化,水液潴留,则见羊水过多,小便不畅。阳虚水停,津不上承则见口干。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在肾阳亏虚方面,本案与之相似,除此之外,尚有脾阳不足,水饮内停。

由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湿不化,壅遏胞宫,导致腹胀。因胎体胀大,压迫尿道,加之水饮内停,致使小便不利。脾之运化失司,糟粕停滞,大便干稀不调。治宜温阳益气,暖宫利水。

方用附子汤温经助阳,祛寒除湿;真武汤温脾肾之阳,化气行水,两方药物仅有一味之差,附子汤重在温其脏,真武汤重在化其饮;合用理中汤温脾阳,补益脾土以防水气上冲;心阳不足,不能镇摄下焦阴气,则寒水上泛,因此用苓桂术甘汤温振心脾,在中焦筑坝截水,以防水邪上犯,艳阳高照,则阴霾自散。

治法:温阳益气,暖宫利水。

方药: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

处方:

炮附子10g (先煎) 炒白术20g 干姜12g 党参15g

生白芍30g 茯苓30g 肉桂15g 炒黄芩6g

乌药12g 当归15g 桂枝10g 泽泻30g

生姜3片 大枣5枚

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8日二诊:腹痛、腹部寒凉明显减轻,每日宫缩减少为四五次,药后小便增多。仍有腹胀、乏力、口干,纳可,舌暗红,苔白腻,脉寸滑大,尺弱。

上方去炒黄芩。增加附子、肉桂、党参、茯苓、白芍等用量。

处方:

党参30g 炒白术20g 茯苓50g 炮附子15g

干姜10g 生白芍50g 肉桂20g 泽泻30g

桂枝10g 当归15g 乌药12g 生姜3片

大枣5枚

5剂,水煎服,日1剂。

该患者在某三甲医院工作,二诊症状减轻后,以上方加减继续于所在医院服药,后续治疗没有反馈。

问题解答

学生:既然以温阳为主,用药上老师却加了养阴血的当归和芍药,这个怎么理解呢?

老师:“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当归芍药散有养血和肝、健脾利湿之功效。方中当归、芍药、川芎,养肝体、理肝用;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全方抑木扶土,健脾祛湿,临床常用于治肝脾不和之妊娠腹痛。

妊娠是特殊的生理时期,父精母血,孕育胎儿。本例患者虽以温补阳气为主,但怀孕后阴血常显不足,故治疗还需兼顾阴血。在温补阳气的同时,方用当归、白芍既可养血滋阴又能缓急止痛。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芍药:“主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当归滋补肝血,白芍养阴柔肝舒筋,利小便,使水气从小便去,水气去则筋肉安宁,宫缩得止。

学生:老师,孕妇用药讲究宜忌,怎么看待方中所用附子的问题,而且用量10g以上?

老师:妊娠用药自有禁忌,诸如峻下、滑利、破血、祛瘀、耗气、散气以及其他峻猛性烈有毒之剂,都应慎用或禁用。但临床用药讲究辨证论治,如果病情确实需要,当用则用。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介绍了很多妊娠禁忌药物的应用。其中对于阳虚阴寒的孕妇腹痛证,仲景提出以附子汤温之。

附子药性辛热,《名医别录》记载“又堕胎,为百药长”。因此将其列为妊娠禁忌药,但对于孕妇只要审证确实,亦是安胎良药。《张氏医通》一书中这样描述:“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仲景独以为安胎之圣药,若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可见张氏对仲景用药的肯定与赞赏。

《金匮要略》妊娠病篇共载方9首,8个方剂含有妊娠禁忌药或慎用药物,如干姜半夏人参丸治疗妊娠恶阻、频繁呕吐,半夏本为妊娠禁忌,但其辛温散寒、降逆止呕,正可用于胃虚寒饮所致呕吐。仲景也虑及其毒性,配伍人参扶正,和蜜制丸,以缓和药性。

另有桂枝茯苓丸治疗妊娠病下血,方中牡丹皮、桃仁虽为妊娠所忌,但病情所需,非此法不可显效。消癥逐瘀,瘀去血止,新血方能养胎。这些方剂提示我们,妊娠病遇大积大聚,影响胎元发育,威胁母体健康时,可祛邪与安胎并举。

正如清代名医周学霆《三指禅》所云:“其用药也,离离奇奇。黄芩,安胎者也;乌头,伤胎者也。而胎当其寒结,黄芩转为伤胎之鸩血,乌头又为安胎之灵丹。焦术,安胎者也;芒硝,伤胎者也。而胎当热结,焦术反为伤胎之砒霜,芒硝又为安胎之妙品……无药不可以安胎,无药不可以伤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药也乎。”

学生:老师,《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癥瘕积聚等病症,该患者没有积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老师:“有故无殒,亦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王冰注解云:“故,谓有大坚癥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癥之药。是谓不救必乃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此处所讲有故无殒是针对妇女妊娠期癥瘕积聚的用药原则,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不必拘泥于药物毒性和药性之峻猛,有是病用是药,即便毒烈药物也可能是安胎灵药。提示我们临床用药要有胆有识,当用则用,母且不保,何以安胎?凡药皆有偏性,以偏纠偏则无害于身。

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病症,有故无殒的范围已不局限于妇科癥瘕积聚病,同样适用于各种妊娠病的治疗。只要审证确实,虽属峻烈之药,径投无妨,缘为“有病则病当之”(程钟龄)。

学生:老师,妊娠用药当用则用,有病则病当之,那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

老师:首先“禁忌药”虽然当用则用,但也要因其病而药之,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误解“有故无殒”而滥用攻逐。一切用药均以顾护正气为先,诸如本案,参、术、茯苓、干姜,培补中焦,治病与安胎并举,祛邪而不伤正。

其次,中病即止。“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亦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所言:“盖有病则病当之,故毒药无损乎胎气,然必大积大聚,病势坚强,乃可投之,又须得半而止,不宜过剂。”否则“苟执方无权,纵而勿药,则母将羸弱,子安能保?”(《圣济经》)

最后,要掌握用药时机、剂量、配伍以及煎煮服法。《金匮要略》妊娠病篇所载方剂,配伍精妙,和丸制散,量少缓图,无处不体现着用药上的匠心独运,只要我们遵循仲景先师之意,遣方用药谨守病机,即能中病而不伤胎。

学生:该患者就诊时妊娠7个月有余,除腹痛外,还伴有频繁宫缩,胎动不安,虽无阴道出血,但若延治误治,甚或引起流产或早产。临床这种病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老师: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金匮要略》称之为“胞阻”。由于胞脉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临床有虚实之分,不通则痛为实,不荣则痛为虚。实证多为气滞或血瘀,虚证多为血虚或阳虚。临床治疗总的原则是详察病情,审证求因,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者虚实兼顾,扶正祛邪。有是证而用是药,既要照顾到妊娠的特殊生理特点而审慎用药,又不能拘泥于妊娠禁忌而不敢逐邪祛病,亦即“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gfvKIA1BPcBVbpxL3MGLPcdMGPSgL8r7T1gab8OWrAA0QgmcgF53jkdZQZor0J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