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中医临床危重、疑难病症莫过于寒热错杂、阴阳疑似,而临证最多见之误诊、误治莫过于阴阳误判、寒热误治。

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其性质截然相反,其治则、治法亦迥然有别。因此,对阴阳、寒热辨析的正误与否实关系着患者的生死存亡,辨识不准,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疗效自有霄壤之别。正如陈修园所言:“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于此可见,阴阳寒热是中医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关键的辨证方法和纲领。

临床所见诸如气血逆乱、痰瘀阻滞、水湿潴留、寒热互呈、虚实混淆、真假疑似等复杂病症,究其根本原因,皆为阴阳失调、寒热逆乱。因此,治病求本,本在阴阳,不在气血痰瘀中寻枝叶,但在阴阳寒热上求根本。而阴阳明晰,则辨证无误,论治不谬。

该书载录本人诊治的38则病案,病种涉及内、外(皮肤、骨科)、妇、儿等科,每则病案包括患者病情资料、辨证论治、问题解答等,内容丰富、翔实。基本上反映了本人以阴阳寒热辨证为主线,不受西医诊断和分科的羁绊,以不变应万变,统领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部分:

1.勇于救治危急重症

救治危急重症是中医最主要、最鲜明的学术特色,也是中医最值得、最应该坚守的阵地。敢于救治危急重症,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2.重视上下辨证

上下是确定疾病病位和病机趋势的辨证纲领,在阴阳寒热辨证中具有重要地位,即上下确定病位,寒热辨析病情,从而使辨证更加准确,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3.寒热真假辨证

提出了从内外寒热、因果关系、有余不足、整体局部、昼夜阴阳变化等方面辨析、判断寒热真假的方法和途径。

4.“痛”与“通”辨证

提出“痛则通”“不痛则不通”的观点。通过对“痛”与“通”关系的辨析,指出“痛则通”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动象,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此乃正气驱邪,正邪激荡、由阴转阳(追风祛湿散寒)的佳兆,类似临床常见的瞑眩现象。

5.“湿”与“寒”关系辨证

湿为阴邪,最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之性质本寒,无寒不作湿。湿为寒之体,寒为湿之性;湿为寒之象,寒为湿之因;湿为寒之标,寒为湿之本;治湿不温阳,非其治也。

本书先后经历了40余次讨论,每则病例均经过3至5次讨论、修改,最终由本人执笔撰写完成。

在成书过程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萍教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师妺解放军总医院杜婧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王文娟教授,学生陈玉静、李扬帆、李享、姜楠、江家荣、吕艳、王馨瑶、李梦、彭麒朕、宋明、罗文婷、耿安安等参与了本书病例讨论和撰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书中有关学术观点可能有不当甚或错误之处,祈望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耿建国
2024年8月8日 Fgt4WbNVkNieWErSoiRCS682cB7/7hH8C2cnowJhuhyF2JyHrGchFEUkLwcAFJ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