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48岁。痛经27年,被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肾脏积水,右肾切除,双侧附件区囊肿。近年来月经期间腹痛逐渐加重,难以忍受,坐立不安,伴头痛,腰痛,二便皆不通利,甚或去医院插导尿管以帮助排尿。西医给予注射GnRH-a(亮丙瑞林)以中断月经,先后共注射13针后,月经停止来潮,但腹痛仍时有发作,发作时患者腹痛难忍。
平素患者畏寒,手脚凉,大腿及臀部皆凉,没有温热感,恶心,食凉则胃脘疼痛不适,乏力,便干,烦躁,眠差,B超提示:盆腔积液。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缓尺弱。
老师:患者痛经近30年,经来痛剧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无奈注射GnRH-a,人为阻断月经,以期缓解疼痛。虽停经5个月,但腹痛仍时有发作,发作时疼痛剧烈,坐立不安,病属中医痛证无疑。
痛是患者最突出、最痛苦和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但疼痛只是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一个结果,那么,患者疼痛的病因是什么?中医又如何解决患者的病痛呢?
此患者是我在外地讲课结束,由参会的一位医生带着患者到宾馆找我看病。
初诊第一印象,患者面黄无泽,形体较瘦,语音低微无力,此乃痛经迁延持续27年,消耗气血,正气大虚,但证属阴虚、阳虚,是否兼有邪实,尚需全面诊察,方可确定。
进一步查询追问得知:除发作时腹痛剧烈,坐立不安外,患者平素乏力,腰痛喜暖,手脚寒凉,大腿及臀部皆凉,无一丝温热感,恶心,纳食不多,食凉则胃脘疼痛不适,每日均需热敷胃脘、腰腹及下肢方觉舒适,才能入睡。视之舌暗红,苔薄白,切之脉沉细缓尺弱。
综上可知,其主要病机为阳气虚弱,阴寒内盛。阳虚为本,阴寒为标,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肾阳亏损,温煦无权;脾阳不足,无以运化,故见全身一派寒象,纳少喜热。脾肾阳虚,寒凝肝脉,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时作,痛势剧烈。
病机:脾肾阳虚,寒滞肝脉(胞宫),水气不利。
治法:温补脾肾,暖肝散寒,佐以利水。
处方:
炮附子45g (先煎) 干姜15g 炒白术20g 茯苓30g
小茴香12g 肉苁蓉20g 巴戟天30g 吴茱萸15g
桂枝12g 锁阳20g 泽泻30g 川芎15g
7剂,水煎服,日1次。
服用上方14剂后,患者双手出现了蜕皮现象,自述已经没有那么怕冷了,手脚开始发热了。
二诊: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食量较前增加,大便通畅,腰膝还有轻微怕冷,眠差。舌淡苔白,脉沉缓。
处方:
干姜15g 吴茱萸15g 川芎20g 葛根45g
炒白术20g 茯苓20g 肉苁蓉30g 桂枝15g
锁阳30g 泽泻30g 炮附子50g 白芍30g
怀牛膝30g 仙灵脾30g
7剂,水煎服,日1次。
上方加减,前后共服用中药40剂后,患者反馈:腹痛已经基本消失,同时已停止注射GnRH-a。可喜的是,停止注射GnRH-a后,月经恢复正常,疼痛再未出现,全身不再怕冷,消化健旺,体质明显好转,双侧附件区囊肿及盆腔积液消失,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学生:老师,请谈谈您对该患者的处方用药的思路。
老师:本患者的脾肾阳虚相当严重,虽尚未达到脾肾阳衰、需要抢救的危急程度,但是患者痛经持续27年,严重消耗正气,西医为缓解经期疼痛注射亮丙瑞林以中断月经,但月经中断后仍腹痛时有发作,痛势剧烈,寝食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且全身寒凉之象并无丝毫好转,说明痛经只是一个结果,只是一个表象,导致其痛经或腹痛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脾肾阳气虚弱,失其温煦气化;阴寒之邪内盛,经脉气血运行阻滞。病因(或病机)得不到消除或解决,痛经或腹痛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缓解。
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温补脾肾,暖肝散寒就成为治疗本患者痛经或腹痛的治本之法。因患者病程较长,全身寒象显著,腹痛发作时痛势剧烈,提示阳虚较甚,阴寒凝滞较重,治当重剂温阳,脾、肾、肝三脏同温,峻逐阴寒之邪。
方中附子、干姜,专事温阳,是温补脾肾的要药。姜、附辛温宣通,虽能速补阳气,但恐其不能持久,又以巴戟天、肉苁蓉、锁阳,填精补髓,温润通便,补而能守;小茴香、吴茱萸暖肝散寒;桂枝、川芎温阳散寒,通行经脉;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蠲除水湿。
诸药合用,温脾肾,暖肝脏,散阴寒,通寒滞。温阳通阳就是止痛,散寒通络就是止痛。解除导致痛经或腹痛阳虚寒盛的原因,不止痛而痛自止。
学生:有一个很神奇的情况,患者为了缓解痛经注射GnRH-a,但月经中断后腹痛仍时有发作,痛势剧烈难忍。吃完您开的中药后,月经正常 来潮,而痛经或腹痛再未发作,整体状况显著改善,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是为什么?
老师:西医认为,月经期间异位的子宫内膜增厚出血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为了缓解痛经,患者选择注射GnRH-a停止月经,阻止内膜增厚出血。
为止痛而注射西药中断月经,但停经后腹痛仍时有发作,痛甚而寝食难安,伴全身一派寒凉之象,说明通过中断月经来缓解疼痛是治标不治本。疼痛为标,而导致疼痛的原因是本,导致痛经或腹痛背后的致病原因没有解除,病因不除则疼痛不止。
怎么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机呢?
从局部来看,患者持续27年的痛经,严重损耗正气,平素腹部喜暖喜热,月经来潮时得温按痛减,此其一。
就全身情况而言,面黄无泽,乏力懒言,腰痛喜暖,手脚寒凉,大腿及臀部皆凉,无一丝温热感,纳少,食凉胃疼,此其二。
其三,患者每天必须用理疗仪器或盐热敷胃脘、腰腹部及下肢,否则全身不适且难以入眠。
由此可见,患者腹痛时作与全身虚寒症状紧密关联,都是阳气虚弱的外在表现。脾肾阳虚,寒凝肝脉是患者痛经或腹痛的主要病机和根本原因。找到了病因,明确了病机,治疗大方向就明确了。有是证用是药,温补脾肾,暖肝散寒,温润通利,而阳气恢复,阴寒蠲除,经脉通畅,则疼痛自止。
从治疗效果看,患者坚持服中药40剂,停用GnRH-a后,月经正常来潮,但腹痛自此一直未再复发,全身乏力畏寒显著改善,恢复了正常生理、生活和工作。
学生:患者治疗14天后,双手出现了蜕皮现象,怎么解释这种反应?
老师:中医学将四肢手足称为“四末”,有“四肢皆禀气于胃”“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之说,观察四肢变化也是中医诊察病情、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征。
在《伤寒论》中,诊察四肢可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伤寒论》第292条“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295条“手足逆冷者,不治”、第296条“四逆者死”等,根据手足温热、寒凉,来判断脏腑阳气盛衰和疾病的预后。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通过对手脚冰冷不温和脉细辨证为血虚寒厥之证。
《伤寒论》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通过四肢变化辨别太阴脾虚感冒。
《伤寒论》第191条“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通过对手足连绵不断、阵阵微汗辨为胃寒的痼瘕之证。第197条“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结合手脚的厥冷辨为胃寒气逆。
以上条文,通过对四肢手足温度变化,推断疾病预后、诊察脏腑的寒热虚实。
本症患者,手脚凉,甚至上至大腿及臀部皆凉,没有温热感,是脾肾阳虚、四末温养失常的结果。经过温振阳气、蠲除寒邪,臀、股、膝自觉有温热感,手足转温,是人体阳气得以温振,肢体阳气逐渐恢复的反映。
至于蜕皮现象,是正气来复、祛邪外出的表现,是药物中病的“瞑眩”现象,类似驱逐外寒时的出汗,水肿消退时小便通利等。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来复,寒从四末排出,既可能出现蜕皮,也可能出现瘙痒、疹子、起水泡等症状,临床具体表现虽异,但其本质则一。均是正气恢复,阳气振奋,祛邪外出,阴寒消散,如春回大地、枝发新芽,是除旧立新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