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退休干部,男,71岁。主诉左肩背疼痛3个月。3个月前,晨起在院内扫雪时,出现左肩背疼痛,至当地医院理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麻木感,左肩背连及上臂、前臂。赴京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右侧肺癌,颅内、左肺、纵隔淋巴结、左肾上腺、颈椎、肋骨多发转移。由于已不能手术,姑且行放化疗治疗。
患者2014年1月14日至门诊,诉左肩背、左上肢剧痛麻木难忍,夜间加重,汗出乏力。服止痛药奥施康定2片,2次/日;泰勒宁1片,4次/日,每天需服止痛药共计6次,方可缓解疼痛。纳食不香,口干,眠不安,便干不畅。观患者体型适中,眼胞浮肿,面色黄暗。舌暗红,苔白少,左脉沉关弦滑尺弱,右脉寸滑大关尺弱。
老师:患者左肩背、左上肢持续剧烈疼痛伴麻木,夜间加重为其特点,每日需服用6次止痛药方可缓解。对此中医如何辨证呢?
中医辨治疼痛,多从虚实两端立论。
实则如寒湿、瘀血等邪气阻滞,经脉不畅,气血痹阻,所谓“不通则痛”,其痛势较剧,持续不解。治宜祛邪通络,畅行气血;实邪蠲除,气血通畅,则疼痛可止。
虚则阳气亏损,不能温通经脉,畅行气血;或阴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此乃正气不足,不温不濡致痛,其病势较缓,绵绵作痛。治宜或补阳益气,温通经脉;或滋阴养血,缓和急迫,如此则疼痛可愈。
观本例患者,持续疼痛剧烈难忍伴麻木,痛处不移,因痛剧而心烦汗出、寝食难安。不用西药则疼痛难以缓解,显系实邪致痛,即寒湿阻滞,气血不通。
患者年过七旬,正气渐虚,加之癌肿、放化疗消耗,也存在明显的正气不足。
纳食减少,眼胞浮肿,疲乏无力,面色黄暗,脉双尺沉弱,为脾肾不足,运化失职,水湿不化;左脉关弦滑,右脉寸滑大一为寒湿瘀积,阴血亏损,肝气郁滞而化热;一为痛甚脉搏血流加快(类似动脉)所致;舌暗红为瘀热之象,大便不畅一为脾虚转输不利,一为阴伤夹有郁热。
疼痛为何夜间加重呢?
一是寒湿、血瘀均为阴邪,得阳气则温通、消散。入暮阴气用事,阳气愈虚,较之白昼,已虚之阳气更加无力宣通经脉,推动血行;二是入夜阳气愈虚,阳不入阴,阴寒之邪独盛,经脉气血愈加阻滞不通。两种病机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交互作用。
概括而言,本例疼痛,为寒湿瘀阻,气血亏损,既有邪实阻滞的不通,又有正虚不温不濡之失养,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治宜温振阳气,宣痹通络;滋补阴血,缓解急迫。
病机:阳气不足,经脉痹阻;阴血亏损,筋脉失养。
治法:温振阳气,宣痹通络,佐以养阴。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方:
生黄芪30g 桑枝15g 桂枝30g 赤芍20g
生白芍60g 天麻15g 炒白术20g 生地黄30g
细辛20g 炙甘草20g 生牡蛎30g 川芎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左肩背及左上肢疼痛麻木明显减轻,描述痛处“像被覆盖一样”,原两种止痛药在4天内只用过1次(原本4天应吃24次)。排便较前通畅,排气增多。但仍有疲乏无力、多汗,舌暗红,苔白少,脉寸弦略滑关尺弱。
处方:
生黄芪60g 桑枝15g 桂枝30g 赤芍20g
生白芍70g 炒白术20g 生地黄30g 细辛20g
生牡蛎30g 川芎30g 葛根40g 党参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此后沿此思路,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六诊时,患者上肢已无明显疼痛,仅余手麻一症,近两周止痛药仅服一次。汗减,偶有汗出,纳眠可,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寸弦滑数关尺弱。因患者要离京到南方女儿家长期居住,在上方基础上酌加虫类搜剔和补益肝肾药物,以便长期服用。
方药如下:
生黄芪90g 桑枝20g 桂枝30g 生白芍90g
炒白术20g 细辛30g 川芎30g 葛根60g
丹参20g 炙甘草30g 怀牛膝30g 桔梗15g
山萸肉50g 蜈蚣3条 天麻20g 全蝎10g
14剂,水煎服,日1剂。
学生: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恶寒、腰腿怕冷或者饮食恶生冷等情况,请问老师判断患者阳气不足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四诊之中,我非常重视问诊。问诊的重点在于辨别寒热。寒热相较,我更重视“找寒”,因寒性凝滞收引、趋下内敛,常被医者、病者忽略;而热性炎上,张扬外泄,显而易见。
在患者初诊时,我通过详细询问其寒热之象,比如饮食、腰膝及疼痛的寒热喜恶,但患者寒热征象并不明显。
患者没有明显、具体的寒热征象,我怎么分辨寒热呢?
首先,癌症属中医癥积范畴。癥积主要是阳气不足,不能温通温化,导致有形的血液、水液运行不畅,凝结瘀滞,久之形成有形的癥和积。阳虚为因、为本,癥积为果、为标,阳气运行不到之处,即是癥积形成之所。
其次,患者疼痛夜间加重。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白昼阳气尚旺,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温通温振作用,经脉中的寒湿瘀滞相对较轻;入夜阴气用事,阳不入阴,阴寒独盛,经脉寒湿瘀滞更甚,故疼痛白昼尚轻,入夜更甚。
当然,本病病情复杂,除了阳气虚弱,寒湿瘀血阻滞外,尚有阴血亏损,筋脉失养病机存在。而阴血亏少,血行和水液运行缓慢,或阴虚生热,热灼津液也是导致癥积形成的病因之一。
临证寻找寒热,辨别阴阳之病性是辨证的纲领和最高层次,也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的主线,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最重要的法宝。
临证时如患者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具体征象,则需要从中医阴阳概念的属性演绎和抽象出来。如昼为阳,夜为阴,疾病昼轻夜重,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反之则多为阳证、热证、实证。此言疾病之常,但常中有变,阳虚寒证也有白天症状发作或加重者,如《伤寒论》第61条(太阳病篇)阳虚阴盛之“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阳热实证也有入暮严重者,如《伤寒论》第268条(少阳病篇)之“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等。临床需知常达变,不可拘泥于一端。
学生:请问老师,为什么没有用您常用的附子、肉桂、淫羊藿温阳,也没有用补肾时常用的巴戟天、杜仲、熟地黄等填补下元?
老师:患者突出的症状和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左肩背剧烈持续疼痛。疼痛病位在经络关节、筋脉肌肉;其主要病机一为寒湿瘀阻,经脉气血不通;一为阳气亏损,失于温通,阴血不足,无以濡养。
患者双尺脉沉弱无力提示肝肾精气不足,但患者腰膝无明显寒象,肾阳亏损并不明显。患者肝肾精气不足既不是当前主要病机,更不是当前主要矛盾。故初期治疗不需补益肝肾或温补肾阳。
病情急者治宜急。当务之急要解决患者的主要病痛,要想解决患者的主要病痛就必须从主要病机入手。温通阳气,补益气血,宣痹通络,养阴缓急。阳气振奋,则痹宣络通;阴血充足,则急迫得缓。
待患者主要病痛缓解之后,在后续巩固治疗过程中,则需考虑滋补肾精、填充下元。
因肝肾同源,肝为藏血之脏,肾为先天之本,阴精之源。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过程中,补益肝肾,扶助正气,从根本上增强患者的抗邪能力,对于祛除病邪,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至关重要。如六诊时患者疼痛基本缓解,在原来方药基础上酌加怀牛膝、山萸肉补益肝肾之品即是此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医辨证论治活的灵魂。在整体观念基础上辨证论治,以不变应万变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掌握的法宝。临证之际,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或虚实夹杂,或寒热互见,或表里同病,治疗时法因证立,方由证出,有是证而用是药。
扶正之中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或填补肝肾;祛邪方面,或用汗法,或用下法,或用吐法;或虚实兼顾,或寒热并用,或表里同治,一切均以患者主要病机、证候为依据和指归,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程式和套路,否则就会画地为牢,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学生:请问老师,生白芍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张仲景运用白芍治疗多种疼痛,请谈谈《伤寒杂病论》应用白芍止痛的方证。
老师:古时芍药不分赤白,二者同一科属,其根茎外观大致相同。六朝以后始分赤白。开白花者称之“白芍”,开红花者称之“赤芍”。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记载:芍药苦寒微酸,功用养血和营,柔肝止痛,活血化瘀。后世医家认为赤芍偏于苦寒,擅凉血通瘀;白芍偏微寒,擅滋养阴血,缓和急迫。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白芍治疗多种腹痛和身体骨节疼痛,简要概括如下:
1.治疗腹痛证。《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
其一,芍药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的虚性腹痛。如小建中汤,白芍与桂枝、饴糖相配,调补阴阳,温建中土治疗虚劳“腹中急痛”证;若气虚自汗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
其二,芍药与大黄相配可治疗脾虚、胃肠夹有积滞的腹痛。一是桂枝加大黄汤,用于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之脾络不和、胃肠夹有腐秽积滞者;二是大柴胡汤,芍药与大黄、柴胡、黄芩相配,和解少阳与通下阳明并施。前者属脾虚、脉络不和兼有胃肠积滞,故与温阳散寒之桂枝、生姜相伍;后者为少阳郁热,肠腑实热积滞,故柴胡、黄芩、枳实、大黄相合,此为二者之区别。
其三,芍药可治疗气滞血瘀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之“腹满时痛”证,方中重用芍药配桂枝,温阳和络而止痛;若气滞络瘀夹热者,芍药合枳实、麦芽名枳实芍药散,具有破结理气、清热化瘀之效,适用于“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证。
其四,芍药也可用于寒性腹痛,除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外,通脉四逆汤方后注“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虽为寒性腹痛,但芍药与温阳的附子、干姜相配,去性存用,温振阳气,缓急止痛。
其五,芍药用于妇人腹痛证。如土瓜根散治疗妇人瘀血引起的月经不利腹痛证;王不留行散治疗妇人产后瘀血腹痛证;芎归胶艾汤治疗妊娠胞阻腹痛证;温经汤治疗妇人半产后寒凝瘀血的少腹拘急疼痛证;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脾不和的妊娠腹痛等。
其六,芍药与甘草相配,名为芍药甘草汤,仲景用于治疗“脚挛急”。《医学心悟》云“治腹痛如神”。经适当配伍,可通治一切腹痛。
2.身体肢节疼痛。
其一,芍药配乌头、麻黄、甘草、黄芪、白蜜等名乌头汤,治疗寒湿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其二,芍药与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相配名附子汤,用于阳虚而寒湿留着筋脉骨节的身疼痛证。芍药在二方中均有逐血痹、缓急止痛作用。
其三,若寒湿痹证化热伤阴,则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芍药知母相配清热养阴。
其四,若风寒未尽而营气已虚身痛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方以芍药配人参、桂枝、生姜等,“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
综上,张仲景巧用、妙用芍药治疗诸多疼痛,无论是虚寒腹痛、还是实热腹痛,或是虚实相兼、寒热并见腹痛,通过适当配伍,均能获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