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历史沿革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通过对本病临床表现的细致观察,历代医家在辨病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最早可追溯至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上面记载有:“婴儿病痫方:取雷矢三颗,治,以猪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半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挠,以浴之。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肢毋濡。三日一浴,三日已。已浴,辄弃其水圂中。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痫多众,以此药皆已。”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已有多篇记载了痫证。其中,《素问·奇病论》首次提出了“胎中受惊”先天因素致痫的观点:“帝曰:人生而有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难经》亦有记载:“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东汉时期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立风引汤“除热瘫痫”,方简治效,为后世医者提供了治痫思路。

魏晋隋唐时期,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冲击以及医家的经验积累中,痫证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且衍生出相关的新理论。晋代王叔和《脉经》中有“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的论述,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又细化了癫痫的概念。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癫狂候》云:“癫者,卒发仆也,吐涎沫,口,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巢氏不仅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还总结出“风”“惊”“食”均可致痫,出现了“风癫”“五癫”等称谓。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治癫痫厥时发作方”“癫痫恶候”“候痫法篇”等,首立“癫痫”之名,将癫痫证候归纳成二十条,并创用龙胆汤、紫霜丸、镇心丸分别治疗风、痰、惊痫,进一步完善了痫证的证治。

至宋金元时期,在激烈的学术争鸣下,中医创见层出不穷。《鸡峰普济方》曰:“癫者,精神不守,言语错乱……痫者,发则仆地,嚼舌、吐沫、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声,顷刻即苏。”其对癫和痫的含义进行了细化。严用和在《济生方·癫痫论治》中提出按五脏分类痫证:“夫癫痫病者……一曰马痫,作马嘶鸣,应乎心;二曰羊痫,作羊叫声,应乎脾;三曰鸡痫,鸡叫声,应乎肝;四曰猪痫,作猪叫声,应乎肾;五曰牛痫,作牛吼声,应乎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张从正《儒门事亲·风论》云:“大凡风痫病发,颈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认为病位在肝。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探讨了痰浊与痫证的发病关系,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至明清时期,多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明代《普济方》提出“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丰富了痫证的病因病机。《医学纲目》强调痰气逆乱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进一步丰富了小儿癫痫的病因病机学说。王肯堂则在《证治准绳》中对痫证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痫病发作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之声。”“痫病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清代程国彭则对癫狂痫三病进行了鉴别,并对五痫之说持反对态度,他指出:“经云:重阴为癫,重阳为狂。而痫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又说:“痫者,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瘈疭抽掣,目斜口,痰涎直流,叫喊作畜声,医家听其五声,分为五脏……虽有五脏之殊,而为痰涎则一,定痫丸主之。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

朝代更迭,有关痫证的病名、病因、证候、诊断和治疗,历代文献都有较多的论述。幸得古人笔耕不息,中医痫证的理法方药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 sn8RmhElOCM0PtVFDzGSpLI5FdsgLpO2FClPEwHW/VhVstHnWofBkDa4QhbtZz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