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修(1844—1905),字聿青,又字莲葆,清末医家,江苏无锡人。张氏自少年时从其父张甫崖习医,曾随父为太平军治病;晚年旅居沪上十余年,救奇难大症无数,医名大振。其于1897年撰《张聿青医案》,书中所列老年医案,俱见匠心,其中的老年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启发后学,也丰富了我国传统老年医学之宝库。张乃修长于内科,针对痫证,施治甚有条理,对痫证研究有很大贡献。
案1:心火未宁之痫证
朱左,不寐神烦大退,脉亦稍觉柔和。然左寸尚觉弦大,还是心火未宁。再宁神泄热,心火下行,则肾水自固。
猪胆汁炒酸枣仁二钱,粉丹皮二钱,黑山栀三钱,竹沥半夏二钱,块辰砂(绢包)三钱,夜交藤三钱,茯苓、神各二钱,细生地四钱(炒松),川雅连三分,灯心五尺。
【按】 此案因心火不宁,故当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方以黄连、灯心草、黑栀子泻心火;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猪胆汁、竹沥、半夏清热化痰;酸枣仁、夜交藤、茯苓、茯神宁心安神,且夜交藤可交通阴阳,使阳得以入于阴,则可安眠。诸药合用,使心火下行,则肾水自固。
案2:肝火夹痰之痫证
某,湿热之后,痰湿未清,肝火夹痰上升,哭泣发厥,厥回脉仍弦数。痰火尚未平靖,宜清以泄之。
制半夏,茯苓神,珍珠母,广郁金,南星,炒枳实,炒竹茹,块朱砂,青果汁。
【按】 此案本在湿热之后,痰湿未清。湿性缠绵,易于留恋;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痰浊遂生;肝郁则化火、化热,火痰热相结,侵犯心脑,则发为厥、为痫。治当清热化痰,健脾除湿,疏肝泻热。
案3:肝气夹痰犯肺之痫证
气从上升,则动辄哭泣而痰如涌。此肝气夹痰犯肺,非旷怀不能为功也。
代赭石四钱,钩藤二钱,煅牡蛎四钱,旋覆花二钱,东白芍一钱五分,生香附二钱,橘叶一钱,煅龙骨三钱,白蒺藜三钱,炒竹茹一钱。
【按】 本案所言,气机不利,亦引起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肝属木,在志为怒;肺属金,在志为悲。肝火上炎,木火刑金,易犯肺脏,而悲伤哭泣;郁结之肝气得以疏泄,则病向愈,此所谓情志治病。故张氏立方以通利气机为主。
案4:风痰入络之痫证
某,眩晕跌仆,涌涎肢搐,发则不及备,过则如常人。此风痰入络,痫厥情形,势难杜截。
制半夏,茯苓,僵蚕,白蒺藜,钩藤,远志,橘红,陈胆星,天麻,九节菖蒲。
【按】 此案为风痰入络证,症以突然昏倒、肢体抽搐、口角流涎等为主,醒后如常。张氏认为,此时风痰尚未入脏,应当及时截风化痰,否则情势难测,故治以祛风化痰。
案5:浊痰上逆之痫证
汤左,稍涉忿怒,肝阳逆上,阳气不入于阴,寤不成寐。脉弦,苔白心黄。恐浊痰随时上逆,而致癫痫也。
制半夏三钱,炒枳实一钱,煅青龙齿四钱,炒肥知母二钱,酸枣仁二钱(猪胆汁炒),橘红一钱,陈胆星八分,夜交藤四钱,朱砂安神丸二钱(开水送下)。
【按】 此案患者平素烦躁易怒,伴不寐、脉弦等症。怒则气逆,痰随气升,蒙蔽神窍,则发为癫痫。治疗当清热化痰,平肝潜阳。除此外,配合情志疏导,可令药半而功倍。
案6:育阴潜阳治疗风痰痫
惊风之后,风痰入络,舌强不语,步履举动,状如傀儡。兹则不时痉厥,厥则颧红火升,目斜口开手撒,四肢厥逆,脉细弦少力。络隧之中,虽有风痰内阻,而肝阴肾液已亏,以致风邪升动。拟育阴潜阳。
生龟板六钱,白芍二钱,川贝母二钱,茯苓三钱,大淡菜(酒洗)二只,生牡蛎八钱,磁石三钱,橘红一钱,阿胶二钱,金器一件。
【按】 此案因阴虚阳脱,虚阳外越,故方中运用生龟甲、大淡菜、生牡蛎、磁石、金器大剂量重镇潜阳之品,佐以白芍、阿胶滋阴,川贝母、茯苓化痰除湿,可谓阴阳配合、攻补兼施。
案1与案2中皆用朱砂,但需注意,朱砂不宜入煎剂,因其如被煎煮,易释放汞毒,伤人性命。朱砂可为散剂,温水或凉水冲服,也可为丸衣,既可安神,又可防腐。朱砂生服,虽剂量大亦较安全,若煎服,虽剂量小而危险,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