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1667—1764),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中医,苏州人。叶家世代业医,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在叶氏存世的医案中,治痫验案不在少数,且发病特点均不相同,其理法方药直至今日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案1:滋肾阴治疗痫证
幼稚惊痫,至十三岁患发,每发必于子夜阳动之时。想阴未充溢,肝风乘阳,冒乱神识,痰涎上涌,治痰清火无效。盖肝为肾子,木中阴火燔灼肾液,皆为上泛矣。女子天癸得来,斯病当有愈期。
大熟地,怀山药,当归身,茯苓块,山萸肉,紫石英,丹皮,泽泻,河车胶。
【按】 子夜时刻,指的是每天的晚11点至凌晨1点这段时间,此时阴极阳生,故称一阳初动之时。患者每于此时发病,责之阴虚而阳无所制,肝风乘阳,夹痰上犯清窍;且肾中津液受肝中虚火所煎,上犯加重痰湿。而患者天癸至,肾液下降,此时为治愈本病的最佳时机。患者发病有时,治亦当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案2:阳气郁窍络阻之痫证
汪,惊恐,阳升风动,宿痫遂发。吐痰,呕逆,不言,络脉失利也。
羚羊角,石菖蒲,胆星,远志,连翘,钩藤,天麻,橘红。
【按】 此案患者受惊恐而发病,《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猝然受惊受恐,伤及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气机上逆,则引动伏痰,痰性黏滞,易阻气机,络脉不畅,甚则出现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治当镇定逆乱之气机,息风化痰。
案3:木火动心神虚之痫证
吴,惊狂,乃木火扰动,虽得平静,仍心悸怔忡,夜卧不寐。诊脉虚细如丝,已非痰火有余。议补心丹,以理心之用。
人参,茯神,枣仁,玄参,丹参,天冬,麦冬,生地,川连,柏子仁,菖蒲,桔梗,远志。
【按】 此案有木火相煽之机,然患者尚有心血不足之象。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主要由心主宰,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火上炎,就会带动心火,扰动心神,耗伤心血。所以肝火上炎之狂乱平息后,仍当补益心血、宁心安神,此所谓上工治未病也。
案4:木火郁血滞之痫证
叶氏,每遇经来紫黑,痫疾必发,暮夜惊呼声震,昼则神呆,面青多笑,火风由肝而至。泄胆热以清神,再商后法。
丹皮,丹参,细生地,黑山栀,茺蔚子,胡黄连。
调入琥珀末。
【按】 此案发病与月经密切相关,入暮病甚、面色青均为瘀滞之征,乃因肝郁化热,兼瘀滞所致。故用牡丹皮、栀子、胡黄连、茺蔚子清肝泻热,生地黄凉血,丹参活血,琥珀重镇安神。女子发痫,当综合考虑经带胎产等情况。此案先以活血凉血之品泻肝胆郁热、活血化瘀,待痫证发作平稳后,仍需进一步辨治。
案5:火郁心肾不交之痫证
某,癫疾,脉不鼓指。议交心肾,益神志。
生地,龟甲,黄柏,川连(酒炒),菖蒲,茯神,远志,山栀,竹叶。
【按】 《脉学心悟》云:“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证。”诊脉按之不鼓、指下无力,病属阴证、虚证。火郁乃心肾不交之虚火,且不可当成实火以清之,而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案6:风阳阳亢之痫证
叶二九,五志阳升,神识迷惑,忽清忽甚者,非有形质之邪,乃热气化风上巅,致于竟夜不寐,攻痰疏利,决不效验,先以极苦之药,冀其亢阳潜降。
生地,龙胆草,丹参,木通,山栀,芦荟,青黛,薄荷。
【按】 此案患者忽清忽甚,时发时止,为风善性而数变;热气化风,彻夜不眠,此为阳不入于阴,因阴虚阳无所归。苦能降泄,治当滋阴潜阳。叶氏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配龙胆草等七味极苦之药合用以清肝降火泻热,故能药专效宏。
案7:劳心太过之痫证
某,平昔操持,身心皆动,悲忧惊恐,情志内伤.渐渐神志恍惚,有似癫痫,其病不在一脏矣。医药中七情致损,二千年来,从未有一方包罗者,然约旨总以阴阳迭偏为定评。凡动皆阳,当宗静以生阴是议。阳乘于络,阴脏不安,敛镇摄固,久进可效。家务见闻,必宜屏绝,百日为期。
人参,廉珠,茯神,枣仁,炙草,生龙骨,萸肉,五味,金箔。
【按】 七情内伤,身心皆动。《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曰:“忧愁思虑伤心……恐惧不节伤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劳伤之证五脏皆有劳。此案病发于操持过度、情志内伤,当养阴制阳,然而心主神明、主血,肾主精,故治疗当以调心补肾为先。
案8:产后阴虚阳冒之痫证
某,小产不及一月,忽有厥逆痰潮,此阴分既虚,厥阳上冒。今二便已通,神志似属愦散,病虽已成癫痫,却非痰火有余。肝肾位远,治宜镇补,拟陈无择琥珀散。
人参,白芍,铁落,辰砂,磁石,远志,菖蒲,牛黄,琥珀。
【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案产后血虚,阳无所根据,浮散于外,甚至上冒,虽多阳气上逆之证,然其病机在于阴虚阳脱,若清化痰火,则阳气耗散、损伤阴液,反而加重病情,故当滋阴潜阳,此乃治病求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