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他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张介宾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在医学理论方面,他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学派”;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张介宾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痫证方面,张介宾亦善从温补角度治疗小儿痫证,更加血肉有情之品以应同气相求。
案:紫河车丸治疗小儿痫证
癫痫证无火者多,若无火邪,不得妄用凉药,恐伤脾气以致变生他证。且复有阴盛阳衰及气血暴脱而绝无痰火气逆等病者,则凡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补等汤,或干姜桂附之类,皆所必用,不得谓癫痫尽属实邪,而概禁补剂也。若真阴大损,气不归根,而时作时止,昏沉难愈者,必用紫河车丸方可奏效。其有虚中夹实,微兼痰火不清而病久不愈者,集验龙脑安神丸,最得其宜,随证增减,可为法也。
……
愚按:《千金方》论小儿风惊食三痫,陈无择论痫病由于三因之说,虽若切当,然风寒外感,自有表证,饮食内伤,自有里证,俱未必乱神若此。而癫痫为病,则忽而昏厥,此其病则专在心经,以乃肝胆二脏,又非风寒饮食所能顿病若此者。且风痫之义,本以木邪所属为言,亦非外感之谓。即有外感,或有饮食,亦无非因惊因恐相兼为病耳。若以三因并列之,则有未必然也。
……
薛氏治一小儿,患前证,吐痰困倦,半饷而苏,诸药不效,年至十三而频发。用肥浓紫河车生研烂,入人参、当归末,捣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进三五服,乳化下。一月渐愈。又佐以八珍汤全愈。
又一儿七岁发惊痫,令其恣饮人乳后,发渐疏而轻。至十四复发,用乳不效,亦用河车丸数具而愈,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后至二十三岁复发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而痊。
【按】 患儿年幼稚嫩,形体未充,幼年起病,痫证频发,昏沉难愈,乃根未坚、本尚虚也,宜补剂。熊笏《中风论》有云:“中风日久,则卫气必衰,欲在表之卫气盛,必须益其肾间动气,如树木培其根本,则枝叶畅茂也。”而诸药之中,均不如紫河车之妙。紫河车气血阴阳精俱补,作用全面;性又不寒不热,为卫气生发之源;更因为血肉有情之品,尤善补人之血肉,此乃同气相求之故也。佐以八味、八珍、十全大补之类,全在补人之精气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