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1499—1582),字全仁,号密斋,明代湖北罗田(今湖北省罗田县)人。万氏出身中医儿科世家,潜心于《灵枢》《素问》,精研岐黄之术,荟萃众长,精于儿科和养生学,对优生优育、胎养治教、疾病预防治疗及婴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医德高尚,将许多家传秘方公诸于世,造福后人;曾因治愈罗田知县朱云阁之女惊风病,被赐以儒医之匾;行医五十多年,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帝嘉封为“医圣”。万氏治学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撰有《养生四要》《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广嗣纪要》《万氏女科》及儿科专著《幼科发挥》等。万氏临床经验颇为丰富,针对小儿痫证,更是结合小儿的生理特性选法择方用药,见解独到。
案1:痰聚心经之痫证
一儿发搐,因用推法,暂退。一月后,如期复发,又推之,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予曰:病成痫矣。推法者,乃发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痫者,当可治,若久则为终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
黄连五钱,朱砂(飞)二钱半,白甘遂三分,胆星一钱。
上为末,粟米糊丸,獖猪心血杵匀,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草煎汤化下,夜服三,日服一,遂安。
【按】 《幼科发挥》云“急惊风有三因”,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若因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此为外因,宜即发散之、和解之。推法意在发邪出表。此案初用推法后,反复发作,或无期,或有期,盖非囿于外因之故。医者当及时调整治疗思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使病迁延、生变。此案万氏辨证为痰聚心经,故用黄连、朱砂等泻心火除痰安神,又以獖猪心血调和,引药入心经,遂病去得安。
案2:小儿痫证
一小儿惊后成痫,予制一方,天水散一料,碾为细末,分作三剂。二两三钱,入真青黛五钱,碾匀,名清魂散,寅卯时煎竹叶汤调服一钱,以平肝火。一剂二两三钱,入朱砂末(水飞)五钱,名安神散,巳午时煎灯草汤调服,以镇其神。一剂二两三钱,入真轻粉二钱研匀,名定魂散。申酉时煎淡姜汤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按】 此案为惊痫,万氏以天水散一日三服。天水散由“滑石(飞过)六两,甘草(炙)一两”组成。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量为六比一,滑石甘寒,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异于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肝为刚脏,火热上炎则肝风内动,经脉拘急,必得青黛以清之,则肝气得疏。心为五脏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复。各随其时加减调服,以期清魂、安神、定魂,是应子午流注也。柯韵伯誉天水散,曰其“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也”。
案3:钱氏安神丸治疗小儿痰痫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未发,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
钱氏安神丸:治邪热惊啼,心疳面黄,颊赤壮热。
麦门冬、马牙硝、白茯苓、山药、寒水石(煅,飞)、甘草各五钱,朱砂(飞净)一两,脑子一字。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半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按】 此案患儿由惊转痫,时时发作,尚存部分意识,万氏遂用钱氏安神丸加减治之。安神丸源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张山雷释曰:“热甚则气火升浮,神魂不守,方以清热泻火,重坠镇怯,故名安神。”又配穴合谷,祛风开窍安神。本方中剂量甚是精妙,“脑子一字”,“一字”一般指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约合米制0.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