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眼科切要》乃清代著名中医王锡鑫(1808—1889,字文选,号亚拙山人、席珍子)所著,是研究中医眼科的重要专著之一。作者在巴蜀地区享有较高的声望,在内、外、妇、儿、眼科方面造诣较深,《眼科切要》是其博览既往医籍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而编写的一本眼科专著,属于《医学切要全集六种》之一,成书时间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该书开篇第一部分为眼科切要歌并序,将眼科临证辨证要点以歌诀形式进行编排,朗朗上口。第二部分展示眼科全图、论述五轮八廓、眼科辨证要点、眼科识症详明金玉赋、眼病歌诀及药性光明赋等。此后详列眼科外障治法并症方、内障治法并症方、眼科药方、眼科杂方,论述点眼药药性、炮炼法和随症用药加减(后附部分眼科杂方摘自《证治准绳》),为一本详细的眼科诊疗手册和专科方剂大全,为清代代表性眼科专著之一。

在整理与研究过程中,我们收集到《眼科切要》5个版本,分别是板存重庆府较场草药街饶刻本、清道光万邑王氏刻本、古渝蔚文山房珍藏本、古渝善成堂刻本和重庆绕通国堂刻本。在综合考虑刊刻时间,字迹清晰程度,页面装订错误、缺失程度和错假字数量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以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重庆府较场草药街饶刻本作为底本,并以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重庆绕通国堂刻本为主校本,参校本为清道光万邑王氏刻本。

本书校注方法如下:

1.原书为繁体字竖排,今改为简体字横排,加以现代标点;凡文中表示文字方位的“右”字统一改为“上”。

2.校勘:综合运用各个版本进行对照,对原文脱、讹、倒、错等,底本明显错误者改正不出校记,存疑者原文不改、出校说明其互异之处。

3.异体字、古字、俗字径改,不出校记。

4.对难字、生僻字加以注音、注释。

5.对原书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以及日曰混淆、已巳舛误之类,予以径改,不出校。

6.对原书中中药名称、专业名词,古今用法不一、前后用法混乱者,以今之用法为准,予以径改。如蔓京子用蔓荆子,青箱子、清相子用青葙子,牛夕用牛膝,蛇退用蛇蜕,硃砂用朱砂,五棓子用五倍子,蚊蛤用文蛤,蜜蒙花用密蒙花,血羯、血蝎用血竭,石羔用石膏,白寇用白蔻,努肉、驽肉用胬肉,瞳人用瞳仁,梹榔用槟榔,羗螂用蜣螂,白合用百合,牛旁子用牛蒡子,旋复花用旋覆花,等等。

7.“外障治法并症方目录”及“内障治法并症方目录”中有药方码式,现一律改为阿拉伯数字,于此说明,文中不再出注。对两目录中所引药方序号与“眼科药方”部分不一致者,以“眼科药方”部分序号为准,错误序号予以径改。

8.中药剂量问题:本书为清代成书,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故书中1两=30g,1钱=3g,1分=0.3g。绿豆大约为0.07mL,梧桐子大约为0.25mL。

9.书中载有“符咒”等内容,这次整理予以删除,但保留篇目。

在开展调查访问、史料搜集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对本书给予关心和支持的有关单位及领导、友人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的整理编写水平,书中错谬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编者
2024年8月于北京 +GpNSEVez+TBi77cdpWXo/6zpB5ts24thhLLcTtbcLIf/GeR3LsWas2qK4DvwS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