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醒》系清代医家芝屿樵客所撰,其姓名不详,据书中内容线索,当为清代中期在江南扬州一带行医的医家,尤擅儿科。受业于华阳山人,承师意撰《儿科醒》十二卷,成书年代不详。华阳山人为之作序,赐福题金缕曲。书名之意在于告诫习幼医者应扼儿科之要领,常醒而不惑。
本次整理,以《儿科醒》现存最早版本清嘉庆十八年(1813)甘棠博爱堂刻本为底本,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该刻本最早最精,但刻本缺序及卷十至卷十二,故序及卷十至卷十二采用辽宁省图书馆藏本,补为完帙。以清末上海千顷堂书局刻本为主校本,以珍本医书集成本为参校本,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为他校本。本次整理校勘,主要采用对校、本校,参用他校,谨慎使用理校,校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繁体字竖排改为简体字横排,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由于版式变更,书中表示上下文的“右”改为“上”、“左”改为“下”,不出校记。
2.原书中一般笔画之误以及明显的错别字,均予径改,不出校记。
3.原书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如“沈”与“沉”、“翫”与“玩”、“脃”与“脆”等,统一以规范简体字律齐,不出校记。
4.原书中通假字保留原字,首见处出校说明。
5.原书中药物名称均径改为规范药名,不出注。
6.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音和简注。
7.原书中的误文,有本校和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本校或他校资料改,并于首见处出注,无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出注存疑。
8.“引用方目”原列于目录之后,现移篇末。
9.底本中双行小字,现改为单行小字。
10.原书每卷前原有“华阳山人阅定 芝屿樵客著”字样,今一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