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 白术 炒 茯苓 干姜 各等分 炙甘草 减半
上㕮咀,水煎服。
理中汤
治太阴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寒等证。
人参 白术 炒 干姜 炒 炙甘草 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
益黄散
治脾胃虚寒 又名补脾散 。
陈橘皮 一两 青橘皮 诃子肉 甘草 各半两,剉炒 丁香 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东垣先生云: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散补土,又言风旺必克脾土,当先实其脾。昧者不审脾中寒热,一例用补脾药。又不审药中有丁香、青皮,辛热大泻肺金,脾虚之症,岂可反泻其子?惟寒水反来侮土,中寒呕吐,腹痛泻痢青白,口鼻中气冷,益黄散神治之药也。如因服热药巴豆之类,过剂损其脾胃,或因暑天伤热,积热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中气热而成慢惊者,不可服之。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参 白术 炒 茯苓 各二钱 炙甘草 制半夏 陈皮 各一钱
上姜枣水煎。
附子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 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 呕 。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及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熟地 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 二三钱,或五七钱 制附子 一二三钱 炙甘草 一二钱 干姜 炒黄一二钱 或加肉桂 一二钱
水二钟
,煎七八分热服
此方系理阴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阴煎。
其理阴煎功用甚宏,详见本书,兹未细录
。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症。
人参 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 二三钱 炮干姜 二三钱 炙甘草 一 钱 熟地 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 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芪四五钱或一两,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阳虚上浮者,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 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 炒,二钱 白扁豆 炒,二钱 炙甘草 一二钱 焦干姜 一二三钱 吴茱萸 制,五七分 白术 炒,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泻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钱,面炒用,或破故纸亦可。气虚势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钱。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厚朴八分。滞痛不通者,加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
冲和饮
治感冒风寒,头疼发热,肩背拘急,恶心呕吐,腹痛膨胀,兼寒湿相搏,四肢拘急,冷气侵袭,腰足疼痛。
苍术
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剉片,炒微黄色,一两二钱
人参
去
芦
前胡
去芦
桔梗
炒,各五钱
枳壳
去穰
,麸炒微黄色
麻黄
去节
陈皮
去白,各三钱
川芎 白芷 半夏
汤洗七次,姜汁浸,晒干,炒
当归
酒洗
薄桂
去粗皮
赤茯苓
去皮
白芍药
各一钱半
干姜 厚朴
去粗皮,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干,各二钱
甘草
炙,七钱半
上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白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伤冷恶心呕吐,煨姜同煎。开胃进食,加枣子煎,空心温投。寒疝痛,入盐炒茱萸茴香同煎。
当归散
顺调气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温热停积自痢,烦躁不宁。
当归 去芦,酒洗 赤芍药 各二两 甘草 半生半炙,一两 大黄 半生半泡,一两二钱 川芎 麻黄 炙,各半两
上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匀气散
主调补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气滞不和。
桔梗 二两,锉炒 陈皮 去白,一两 缩砂仁 茴香 各半两 白姜 二钱半,炮 粉草 四钱,炙
上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空心沸汤调服。冷疝腹痛,烧盐汤调下。
参苓白术散
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 去芦 白茯苓 去皮 粉草 白术 炒 白扁豆 炒,去壳 山药 去黑皮 缩砂仁 薏苡仁 桔梗 剉炒,九味各一两 莲子肉 去心, 一两二钱
上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白芍药汤
治冷疝腹痛及误汗误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 一两五钱 泽泻 去粗皮,七钱半 甘草 二钱,炙 薄桂 去粗皮,一钱半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或加钩藤亦好。
调中丸
治脾胃虚寒吐泻。
人参 白术 炒 甘草 炙,各五钱 干姜 炮,四钱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若肾水侮土而虚寒者,加半夏、茯苓、陈皮,或呕吐更加藿香,泄泻加木香。
[1]
(xiàn现):不作呕而吐,亦泛指呕吐。